鰹魚的地位那是相當的重要。

鰹魚,黑潮使者

鰹魚(Katsuwonus pelamis)又稱煙仔、柴魚或炮彈魚,英文俗名skipjack tuna。外形和金槍魚有幾分相似,魚身呈紡錘形光滑無鱗,背部暗青色,腹部銀白色,主要的特徵是體側和腹部有數條縱向暗色條紋,體長約為50厘米,最大可達1米。

鰹魚廣泛分布於全球溫熱帶海域,屬遠洋肉食性上層洄遊魚類,通常以沙丁魚等小型魚類、甲殼類或頭足類為食。生活在太平洋海域的鰹魚,每年春季在赤道附近的菲律賓海域交配產卵,幼魚經過一年的生長,體長達到15厘米左右。迎著初夏和煦的陽光,隨著黑潮一起北上洄遊。此時捕獲的鰹魚稱為「初鰹」,是屬於初夏的絕美滋味。

在日本,鰹魚的主要產地有高知縣、靜岡縣、宮城縣等,地處於鰹魚洄遊線前段的高知縣中土佐町久禮,自古就被譽為「鰹魚之鄉」。每年3月至5月間便是品嘗初鰹,感受鰹魚肉濃厚的鮮香和清爽的氣息的最佳時節。鰹魚肌肉中氧合肌紅蛋白含量很高,因此魚肉呈深紅色。薄薄的脂肪緊實的夾在魚肉和魚皮之間,淺淺的劃幾刀,送入口中,高品質脂肪帶來的甘甜味道充分融合在風味強烈的魚肉中。

鰹魚切成大塊的條狀,直接放在由稻草點燃的大火上熏烤,就是著名的「藁で燻す」做法,焦香酥脆的外皮,通透的紫色魚肉,撒上一把食鹽,搭配蒜片一起食用,就是高知縣傳統的漁夫吃法。在軟糯的白米飯上蓋上鰹魚刺身,澆上土佐醬油拌著吃,中途再澆上熱煎茶或是鰹魚清湯,就是能夠慰藉心靈的無比美好的熏鰹魚茶泡飯(鰹茶ずまし)。

舞動的木魚花,日料的味覺靈魂

熟悉日料的朋友一定對鰹節不陌生。以新鮮鰹魚為原料,去除魚骨、魚尾和魚腹部脂肪較多的部位,經過分割和乾燥成船形的加工製品,稱之為鰹節。根據加工工藝和加工程度的不同,鰹節通常還分為:鰹魚肉煮熟和晾乾後得到的生利節(なまりぶし);生利節經過煙熏烘乾後製成的荒節(あらぶし),荒節再進過反覆霉變熟成和日晒乾燥最終製成的本枯節(ほんがれぶし)。

鰹節用特製的工具刨成片就是「削り節」,刨成厚片叫做木魚片,刨成輕柔的薄片就是我們常見的木魚花啦。木魚花的出現據文獻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土佐,當時土佐盛產鰹魚,漁夫們發明了煙熏法製作魚乾,烘乾的魚肉更加易於儲存,味道也更加濃縮並且還帶有一種煙熏的香味。

鰹節根據原料部位的不同還分為雄節和雌節,雄節由靠近魚背的部位製成,雌節則是靠近魚腹的部位,由於魚肉本身質地的區別,雄節做出來的木魚花顏色較淺,味道也比雌節做出的木魚花香濃很多。由鰹魚片或木魚花與昆布干為主料,加入小魚乾或者菌類一起熬煮得到一種清澈的高湯,這便是出汁(だし),出汁是日本料理中用來充分牽引出食材本來鮮味的調味品,除了甜品幾乎隨處都能尋見它的身影。無論是家常料理或是頂級餐館,出汁都是一切美好味道的基礎。

出汁有著琥珀般的色澤,富含多種呈味氨基酸的原材料賦予了它清淡鮮香的海洋的味道,既能充分的提鮮又不至於喧賓奪主。雖然主要材料是鰹魚乾和昆布,但浸泡的時長、熬煮的方式以及其它附加的材料,都影響著整鍋出汁的味道,廚師的高下,從出汁便已分勝負了,因為它是當之無愧的日料味覺之靈魂。


感謝您的邀請。

木魚花是比較通俗的叫法,日語稱為「削節」,通常是指鰹魚熏干之後製成的「鰹節」刨成的薄片。

從一尾生動鮮活的鰹魚,變成飽經滄桑、像木頭一樣堅硬的鰹節。

用「熏干法」(又稱「焙乾法」)製作鰹節,包括切割、煮蒸、去刺、焙乾、修型、生霉與晾曬等步驟。根據去刺步驟的先後順序不同,又分為「薩摩型」和「改良型」兩種做法。鰹魚的大小也有講究。大型鰹魚製作的鰹節稱為「本節」,通常會將一整條魚剖成背肉、腹肉各兩塊。小型鰹魚製作的鰹節稱為「龜節」,一般會將一條魚剖成背肉、腹肉各一塊。

在這些製作步驟中,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的是生霉與晾曬環節。如果要製作出上好的鰹節,需要反覆生霉與晾曬3~4次,直到水分含量降至15%以下。這個製作過程要持續半年左右。至此,一條魁偉的鰹魚最終只剩原來重量的五六分之一,脂肪消減,鮮味濃縮。在焙乾步驟結束後,鰹節就可以用來售賣和食用,這種鰹節稱為「荒節」;在修型之後的鰹節稱為「裸節」;此後,再經歷生霉與晾曬環節的鰹節稱為「枯節」;用優質鰹魚、歷經多次生霉和晾曬製成的鰹節稱為「本枯節」。

用鰹魚背肉和腹肉做出的鰹節分別被稱為「背節」「腹節」。背節的脂肪比腹節少,容易削得薄而美,味道也清爽;腹節在削的時候容易成粉,但入湯味道濃厚。相比新鮮的或是簡單晒乾的魚貝類,鰹節呈現的是經過熏干、黴菌發酵、日晒等步驟帶來的更加深邃複雜的鮮味。鰹節富含肌苷酸,雖然肌苷酸本身的鮮味很弱,但是能極大增強谷氨酸的鮮味。


感謝邀請。對於一個住在北方海邊的人,鰹魚的醇厚香味來自海鹽腌漬風乾(半干)後,切成小件撒上蔥花,送入籠屜蒸上二十分鐘,肉質柔中有剛並富含油脂,尤其腹部位置更是鮮美,手執玉米餅再盛一碗碴子粥,大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