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皇會

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梁啟超在澳門建立「保救大清皇帝會」,簡稱保皇會;

1、營救光緒、打倒慈禧;

2、反對孫文,打倒革命黨。

直到日俄戰爭結束以前,清廷將保皇會視為第一逆賊;而對孫文興中會打擊最大的也是保皇會;日俄戰爭後,尤其是慈禧死後,清廷與保皇會逐漸合流;

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張勳復辟,康梁保皇會都充當了帝制保皇的輿論打手兼急先鋒;

1927年3月,北伐軍進入上海的同時,康有為在滬去世;即使如此,由於他後半生始終與同盟會、國民黨為敵,康有為被國民政府定性為「帝制餘孽」;梁啟超則因張勳復辟失敗後聲名狼藉而被迫退出政壇,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後,梁啟超隨即去世;

二、英國-南非戰爭爆發

英國在1896年1月的詹姆森突擊隊失敗後,對南非的黃金、鑽石覬覦之心並未稍緩,只是礙於德國的態度而不敢放手入侵;

到了1898年,國際時局的變化,令英德日益走近;在遠東,俄國佔領旅順建立關東州,將中東鐵路覆蓋至中國東北全境,這令英德美日四國無法接受;

1898年9月,英法因法紹達危機而大戰一觸即發;英國需要德國的友誼,德國也樂意看到英法火併;

隨著美國在美西戰爭的獲勝,英德攜手要求美國在薩摩亞問題上妥協,以換取英德承認美國對夏威夷和菲律賓的佔領;

而在1898年的連續對俄、對美、對法的角逐中,德國明確感受到德英在全球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在法軍撤離蘇丹法紹達後,德國政府終於對英表示:如果英國與南非發生戰爭,德國將持中立立場。

在得到德國的默認後,英國對南非的態度急轉直下;

進入到1899年,英國要求南非共和國、橙色自由邦必須承認自己是英國的附屬國;英國採取一邊談判一邊向南非增兵的策略;

南非同樣一邊與英國談判,一邊從德國、法國大量購進武器;截止1899年10月戰爭爆發,南非與橙色邦共從德法購進各型火炮100門、毛瑟1895型步槍5萬支、子彈1億發;

在1899年9月之前,南非英國駐軍已從年初的4千人增至2.2萬人;

南非共和國和橙色自由邦共有人口47萬人(僅指白人),正規軍4萬人;

9月22日,英國宣布將由亨利·布勒上將率領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共4.7萬人開赴南非;

9月28日、10月2日,南非共和國、橙色自由邦相繼宣布戰爭總動員;

10月9日,南非向英國駐南非代辦康明翰·格林遞交最後通牒:英國若不立即停止增兵行動,並從南非、橙色邦邊境撤軍,則南非共和國將於48小時後對英國宣戰;

南非的最後通牒傳到倫敦,英國媒體《泰晤士報》、《每日電訊》、《環球報》等,對南非諸多嘲笑諷刺,認為克魯格總統的最後通牒是一場小丑鬧劇、一個完全不自量力的笑話;

10月11日17:00,南非共和國、橙色自由邦對英國宣戰;英國-南非戰爭爆發,英國史因其拒絕承認南非共和國而稱之「布爾戰爭」;

南非戰爭爆發後,在歐陸引起巨大震動,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希望組成歐陸反英同盟,聯合支持南非,尤其是俄法同盟與荷蘭;整個10月,歐陸各國外交官穿梭於柏林,希望德國能夠擔當反英同盟盟主;但荷蘭與北歐各國是真心支持南非而反英,法俄兩國拉攏德國反英,則是別有懷抱;

三、威廉二世訪英

在索爾茲伯里首相、殖民地大臣張伯倫、德國國務卿馮·比洛伯爵、外交部政治部主任馮·荷爾斯坦、德國駐英大使哈茨費爾特伯爵共同努力下,威廉二世於11月20日-29日訪問英國;

英國方面希望藉助威廉二世此次來訪,達成英德軍事同盟;並就薩摩亞群島最後細節進行敲定;

(註:威廉二世此次訪英,索爾茲伯里侯爵因妻子病危,未參與接待。)

在溫莎城堡,威廉二世向維多利亞女王、約瑟夫·張伯倫將法俄兩國意圖拉攏德國聯合反英都有些什麼說辭,做了詳細轉述,並表示德國不會與法俄合作;

威廉二世同時表示,德國不贊成締結英德同盟,而是英國應加入德奧意三國同盟,使之擴大為四國同盟;

最後,威廉二世坦承,希望英國停止布爾戰爭,畢竟絕大多數德國人都支持南非布爾人;但英國若決心已定,則德國一定中立,不會與法俄荷合作;

張伯倫亦坦言,英國不可能加入德奧意三國同盟而因此為奧匈帝國、義大利承擔義務,只希望締結英德同盟,或者在美國願意就薩摩亞問題妥協的背景下,可以考慮英德美三國同盟;張伯倫認為這個三國同盟可以主宰世界;

但德國態度明確,英國若願意紆尊降貴加入德奧意同盟,則一切柳暗花明;若英國不願,則德國還需再考慮;實際上,德國就是要求英帝國承認在德英兩國中,倒底誰是盟兄,誰是盟弟?誰是同盟的主導者?

英國認為雙方是平等的戰略盟友,而德國則不這樣認為;一方面是德國日益強盛的國力,一方面是當下英國的孤立處境;但德國輕視了一點:英國人絕不會向任何威脅與強權屈服。這一點,在二戰法國投降以後,表現得尤為清楚。

另外,馮·比洛對張伯倫直言,英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英國是不值得信任的;1890年7月1日,當時的德國首相卡普里維曾經與索爾茲伯里政府簽訂《英德友好條約》,但索爾茲伯里1892年8月辭職後,繼任的格拉德斯通內閣立即中止英德同盟的發展;焉知本屆索爾茲伯里政府他日下野後,下屆政府一定會繼續索爾茲伯里的政策?難道德國就一直被英國戲耍嗎?

對此,張伯倫表示他會推動國會立法,使得英德同盟成為法律而存在,而不是可以隨時調整的政策。

(筆者註:但從目前英國脫歐爭議來看,即使成為法律,在足夠條件下,也會成為廢紙。)

但馮·比洛的說辭僅是德國不想立即承諾與英國結盟的一種籍口,國家領導人的變遷當然會影響對外政策的變遷;俾斯麥下野後,繼任的卡普里維立即拒絕續簽《德俄再保險條約》,卡普里維離職後,霍恩洛厄和馮比洛傾向擴大殖民地、擴建海軍,這都和卡普里維的政策完全相反;領導人對政策的影響,馮·比洛作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他以這種說法指責張伯倫,正應和四個字:似是而非。

一個軍事同盟能否長期存在,關鍵不是看領導人是誰,而是雙方的國民友誼、社會基礎是否牢固,有沒有共同的戰略敵人;

北約到今天快70年了,這個軍事同盟能夠維繫這麼長時間,只因歐美共同的價值觀、政治制度,共同的戰略敵人俄國,而不是北約各國的領導人是誰;比如土耳其,當有一天土國不認為俄國是敵人了,它或主動或被動都會退出北約。

1900年世紀之交的德英兩國,顯然有共同的戰略敵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