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德星堂

福建汀州陳氏代表團赴臺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臺灣汀州莊宗親來蕉嶺尋根聯宗

陳大絡宗長祭拜汀州陳氏三公墓

陳運棟教授返鄉祭拜陳魁公

        福建汀州(州府在今長汀縣)自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設立,歷宋元明清析地置縣,至清代轄長汀、寧化、上杭、武平、連城、清流、明溪(或永安)、永定,稱汀屬八縣,爲純客家民系。義門客家是隨着客家人的形成而形成的,隨着客家人的大遷徙而播遷全國乃至全世界。義門客家人的定位:一是義門陳氏後裔;二是客家人;三是認同義門陳文化與客家文化。以上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稱爲義門客家人。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中兩個條件的可視同義門客家人。據統計,客家陳氏後裔約有一千多萬,其中由福建汀州直接或間接播遷全國各地的義門客家籍後裔約500萬人。

        皇封“天下第一家”—江州義門陳氏是潁川郡陳氏的最大望族,而汀州莊陳氏屬江州義門陳氏的最大望族之一。汀州莊陳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枝繁葉茂,繁衍昌盛。汀州莊始祖陳魁公名庭璋號參琉,宋進士,北宋中後期擔任汀州太守,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奉旨分莊,魁公帶家口97人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居住,魁公被奉爲宋末入閩之始祖。魁公妣劉氏(一說李氏)生五子:崑、崙、嵩、嶽、峯,號稱五山。宋末,“五山”兄弟及後裔因避兵禍(金兵之亂)遷居寧化石壁陳德村,繁衍生息100餘年後陸續南遷。“一家繁衍成萬戶,萬戶皆成新義門”,汀州莊陳魁公脈下“五山”兄弟稱爲汀州莊五大房支脈,繁衍後裔在500萬人以上,汀州莊爲世人公認的“義門天下第一莊”即義門甲莊。魁公不愧是義門客家陳氏大顯祖!汀州莊陳氏遷往臺灣的祖籍地主要有:汀州莊始祖陳魁公後裔的發祥地-汀州祖地福建省永定、上杭、長汀、武平、寧化五縣,福建省漳州(原龍溪縣)、漳浦、南靖、平和、詔安及廣東梅縣、大埔、蕉嶺、平遠、五華、興寧、豐順、河源、惠州、潮州饒平的客家籍及閩南籍陳氏後裔。遷臺時間:第一次,明末清初隨鄭成功軍隊收復臺灣;第二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臺灣後的康熙-乾隆年間;第三次,民國36年至37年間隨國民黨軍到臺灣。更多的客家人是從客家祖地閩西播遷到閩南、粵東後,再從閩南、粵東遷徙到臺灣的。主要遷往臺灣的新竹、苗栗、屏東、桃園、高雄、臺北等縣市,繁衍人口數十萬。據不完全統計,僅福建永定縣遷臺的陳氏宗親就達一萬人以上,聚集在臺北的淡水和高梘。在臺北的淡水新莊還建有“汀州會館”(公祠),每年清明或前後,福建汀州莊陳魁公遷臺後裔均在這裏聚會與議事。

下面就汀州莊陳魁公後裔十個主系脈派在臺灣的繁衍分佈予以簡要介紹:

一、 漳州平和蘆溪派陳氏

    汀州莊陳嵩公派文滿公一脈後裔,始居福建汀州永定縣下洋鎮古洋村。文滿公之孫仲賢公,妣古氏生五子:有貴、元貴、仕貴、文貴、存貴,遷南靖縣清寧裏(現平和縣蘆溪鎮)小蘆溪蕉林兜,現分佈在蘆溪鎮的秀蘆、西新、漳汀、東槐、村坑、共和、新村、蕉路等村和霞寨鎮的官峯村,成爲蘆溪旺族。文滿公-仲賢公後裔於清代陸續分遷臺灣,在臺灣繁衍成爲臺灣著名的“蘆溪派陳氏”。 2015年4月31日,汀州莊峯公派裔孫建榮先生千里迢迢到秀蘆覈查仲賢公裔孫遷臺有關史實。文滿-仲賢公五大房後裔遷臺史實概況:

 1、有貴公衍派:

九 世:法宣公後裔遷廣東、浙江、四川、臺灣等地。

十一世:子宜公後裔遷廣東、臺灣等地。

十三世:信昭公次子應孝遷臺灣南路淡水阿里港鹽樹腳莊,信甫公之子文彬(乳名阿都)遷臺灣南路淡水阿里港水流莊。

十四世:文綱公之子有華遷臺灣;揚陞公第三子貢玉遷臺灣.

十五世:玉居公、凃氏金娘隨母餘媽從秀蘆隘仔遷臺灣台南府諸羅山打貓東頂保梅仔坑大坪(今臺灣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1988年2月20日(正月初四日)陳爲築宗親回鄉尋祖,後率宗親幾十人返鄉謁祖,捐資維修蕉林兜陳氏家廟; 2013年冬其裔孫陳時奮從臺灣嘉義市五福街183巷2號到秀蘆謁祖;思制公遷臺灣永和市。十五世光偏公遷臺灣嘉義縣碧湖鄉堀尺嶺,2015年7月4日,陳良貞、陳貴林兄弟根據遷臺先祖所傳輩詩和地址前來尋祖,拜謁了蕉林兜陳氏家廟,已經確認系仲賢公後裔,但他們沒有舊譜,還不能確認哪一房;元佔、元溫公遷臺灣。

十七世伯章公五子應慕、應宜、應種、應金、應香中某後裔從蕉林兜後坪徑遷臺灣,2001年10月由陳保復率臺灣宗親返鄉謁祖,捐資維修大坑霞坪宗祠。

2、元貴公衍派:在蘆溪鎮秀蘆村的東山石壁壠居住,不知到哪一世後裔舉族遷移漳浦縣湖西、臺灣、菲律賓呂宋等地。

3、仕貴公衍派:十世祖:法平公三子朝章、朝奇、朝貴遷臺灣石屈崬,十六世:檸、梯、慶雲公遷臺灣。

4、文貴公衍派:在蘆溪鎮秀蘆村的大坑屐背頭居住,不知到哪一世後裔舉族遷移龍巖東尾(東肖)、臺灣等地。

5、存貴公衍派:

(1)金實公裔孫:

九世祖:榮吾公從秀蘆霞春遷臺灣鳳山縣南路小竹橋莊。

(2)金琳公裔孫:

十三世:和公從漳汀遷臺灣。

十四世:祖霆、條、熱公從漳汀遷臺灣。

十五世:蟬公從漳汀遷臺灣。

十六世:富公從漳汀遷臺灣。

廿一世:良祿公於1949年隨國民黨軍遷臺灣,1980年代回漳汀認親。

(3)金瑛公裔孫

九世:差(字再雲)、相、層(字更上)公遷臺灣冷水坑。

十二世:揚美公(諱紹伊,官名新冶)曾任大理寺卿,任浙江省溫州太守時生三子:胤熾、胤昌、光國,裔孫明通進士先聲公之孫金章遷臺灣嘉義縣。  

十六世:儒生遷臺灣南路冷水坑。

廿一世:方濃,東槐大樓揚美房,遷臺灣。

二、永定虞溪“浙江嵊縣”派陳氏

    本支脈爲汀州莊長房陳昆公派後裔。本派的陳姓子孫情形較爲特殊,因爲他們的開基始祖,當初是從長江流域的浙江來的,而不是直接從閩、粵遷臺的。根據他們祖傳族譜的記載,浙江嵊縣的陳氏,是於明清之際從福建汀州府的永定縣龍潭鎮虞溪村遷徙過去的,譜載此脈屬汀州莊長房陳昆公脈派。永定縣虞溪陳氏傳至99世(11代)芹衷公生五子,明清之際遷浙江嵊縣,繁衍後裔3000多人。有後裔再由嵊縣轉閩南出海遷臺灣,成爲臺灣一大脈派,人口衆多。據清代道光年間由陳培良所撰寫的《陳氏源流記略》載:“良籍閩汀永定虞坑,先世當宋元鼎革間,與宗公兄弟十人,同宋文丞相信國公扈帝駕奔越,因各分散,或居平和同安,或居漳平永福,或居龍巖上坪、上嶼,或居本里湖雷凹下。惟與宗公於元大德年間,卜居虞溪,遂爲虞溪之鼻祖焉。厥後列膠庠……代有偉人,未暇殫述。第自興宗公十傳至萬粟公,創建義莊學舍,有范文正公風,生子六,長賦衷、次懿衷、三素衷、四幼衷、五葵衷、六芹衷。懿衷公四世孫殿元公,即良會祖父也,偕其胞兄慶元、久昌、暨從祖兄鳳秀公等,愛浙紹山水,遷居越之東關,既而殿元公助世,幼子秀招公,悉以遺業讓兄,徙居剡城,而鳳秀公又即自東關徙居海寧,因海寧先有聚族者,蓋賦衷、素衷二公派下昆仲也。後二十餘年,芹衷公四世孫名佑祿老,亦自閩南徙居海寧,旋即教其弟順祿公;亦出居海寧同業計然,順祿公歿,其子廷懋公於良爲叔祖,又自海寧徙居剡之南關外……。”但“殊途同歸”,陳氏這一支派分衍到臺灣來的經過,也正說明了中華民族在血緣上“水同源,木同本”的特質。

三、桃園陳坑派陳氏

    始祖孟二郎-七郎公(諱邱),爲汀州莊嵩公派孟二郎公第三子。孟二郎遷來蘇裏今上杭下都鄉象欄村,孟二郎生五子:三郎、五郎、七郎、九郎、十一郎。七郎公以下世系:十郎—一郎—英俊—千四郎—德輔(甫)—永恭—尚—宣—鶚—萬玉—子清—質、瑾、鼎,遷臺灣淡水。傳至英俊公第十七世有振位、振亮、振榮、振華、振富等支脈,後裔遍佈臺灣,振位公於1728年遷臺灣桃園縣平鎮鄉山峯定居。稱爲“陳坑派陳氏”,爲臺灣陳氏的一大脈派。 

四、彰化永靖繩武堂陳氏

    汀州莊嵩公派後裔孟二郎、孟三郎始由閩西汀州遷粵之程鄉(今梅縣),其後傳衍潮州、嘉應州、惠州各府,清康熙末葉,潮州府饒平縣陳聲榮、陳木苑等人來臺,合墾今彰化田尾,後再分傳“花鄉”永靖一帶屯墾定居。從此,陳家一直是永靖首姓人家。永靖陳氏家廟-繩武堂坐落在永靖鄉與田尾鄉之間的港西村,創建於1932年,1985年重修。

五、嵩公派五山“文梅”派後裔

從汀州祖地或閩南遷臺,如永定縣培豐鎮老富壠念一郎文玠公第13世樓先公之子秀尚、秀麟兄弟於清乾隆年間徙居臺灣;永定縣岐嶺蒲山村第8代北溪(近泉公四子)、嘉連、嘉直、嘉全、良魁於康熙年間遷臺灣;桂龍攜子和生、華生、聚生、照生居臺,永定縣岐嶺下山村十九郎梅林公第13世承爵公之子際彰、際彩兄弟舉家徙居臺灣,宗瑞於康熙年間遷臺北高梘,錦隆(鐵魂)、樹鍾、樹欽、耀明、煥昌、龍登、煥生、鍾生、慶生等遷臺。永定大溪寨子裏村豐賢、昆賢居臺灣。永定陳東下坪容慶、偉儀、開煜、昭文、沛輝、鄭權、育坤、忠志、蓮清、廷輝、蓮州、天祥、陳雄、汝榮、抗茂等居臺灣。永定縣大溪鄉黃仕坑(文滿公-仲賢房後裔,平和縣蘆溪東槐新寨第六房陳恩公後裔)第15世佐玉(居開五子)攜三子元春、榮春、和春遷臺灣,任華(西玉長子)攜子彩蘭、瑞蘭、善蘭、六蘭遷臺灣遊屋莊。永定下洋古洋的文滿-仲義房遷臺灣支脈:14世仲瑞遷臺灣,仁近遷臺灣。16世舜爲遷臺灣,朝蘭遷臺灣。17世壽楊、丁奎、能奎居臺灣,遠官、德官,福官遷臺灣。18世,才周、才元、才讓、才恭均遷臺灣。永定岐嶺龍湖陳屋樓泰慶居臺北市。永定仙師書華村番育、連清建國前去臺......遷臺支脈不勝枚舉。

南靖縣書洋鎮五更寮梅佐公-孟七郎後裔遷臺支脈衆多:5世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6世聞舜、聞玲、聞選、守慶,7世德聰兩個弟弟遷桃園,8世邦斐, 9世其雅、有祿、有福及家眷,11世廷柔、廷盛、廷用、廷選、石得,萬欽、振業、振聰、宗榮、宗槐、宗文等等於清代遷臺謀生,17世功誠遷臺,8世得五公脈下傳至15世根波、根菸遷臺灣,據傳遷臺後裔已經衍傳9000餘丁口。這些脈派均在臺灣繁衍逐漸形成旺族。

六、五華陳氏揚裏公派

    楊裏公 ,原籍江西建昌府廣昌縣仕川鄉板橋店背塘,於明洪武四年十月辛亥歲(西元1371年),攜家口17人遷長樂縣橫陂約彭坑蟾蜍塘(即今橫陂黃沙坑)開基立業,至今有640年,其後裔分佈在小都田布上禾寨、石下坪、角里、增大塘、桐樹村,橫陂大章、華城吊中寨、以及龍川、河源、惠陽等地,惠陽這一支又有一房遷移臺灣,揚裏公後裔奉揚裏公爲一世祖。其世系爲:梅佐—宗禮—均成—功輔(陽裏)—原受—敏舉(法達)—永隆—宗奕—煙山—勵節—復林—振庸—興參—賢錫—曰勳(四源),四源公爲遷臺始祖,傳至第四代勝國、勝泰、勝民、勝安,稱臺灣聚星堂陽裏公—四源公四大房。楊裏公四世孫永隆公先居潮州三河(今屬大埔三河)以做碗爲業,後移陸豐縣八萬鄉(今陸豐仍有八萬鄉),永隆公九世孫曰勳公於清乾隆年間移臺,陳勝安號四源爲乾興公的第四子,臺灣曰勳公後裔於今宗族繁盛,人口衆多,據說有數萬人,目前乾富、乾福、乾祿、乾壽、乾發五房後裔尚未聯繫上。臺灣曰勳公後裔常回陸豐祭祖。

七、五華陳氏秀甫公派

    振韶公、粵韶公、添韶公、明韶公、其韶、恩秀公後裔。從五華縣半徑橫流渡青龍寨遷臺灣桃園。其上祖世系爲:宗泰—定容—仕賢—彥舍—秀甫—仲貞—希達—法宗—晃—球——統生—經—其政—端毅—士聰—穎生—鳳勝—振韶、粵韶、添韶、明韶、齊韶,振韶等五公爲遷臺始祖。晃---珮---一槐---子宇---其訓---端英---弘量---標運---上珍---恩秀。恩秀公於1724年遷臺,衍李鳳、燕灝兩大房在新竹州下四處分散。五華梅嵩公秀甫公系98世晃公妣劉氏生五子:文琳、文琥、文睿、文球、文佩;文球公9世孫遷臺灣桃園縣中壢市,即99世文球,100世統生,101世經公,102世其政,103世端毅,104世士職,105世穎生,106世鳳騰,106世登青。

八、蕉嶺德興公派

    汀州莊峯公派後裔在汀州祖地寧化縣、上杭縣留居的時間較長,足有13代人之久。傳至95世豪公生子三:德興、中興、旺興。後裔遍佈閩粵贛。此脈主要從閩西祖地與梅州各縣市遷臺灣的,後裔主要居住在臺灣客家籍地區。德興公從寧化石壁遷梅縣古塘坪,德興公六世孫念十六郎裕公從古塘坪遷蕉嶺三圳鎮橫龍村,後裔華彪公及子鳳求公於清代遷臺灣新竹、苗栗,繁衍後裔2000多人,臺灣知名人士陳運棟、陳運昌、陳運造等等即其後裔。

九、中興公“十八郎公派”

    中興公生十八子,史稱“十八郎公派”。中興公第九子念九郎公第8世陳貝周於1475年到蕉嶺縣新埔鎮福嶺村開基,傳到振常公振能公昆仲及其後裔遷臺灣苗栗縣。平遠念十郎公第三子萬寶公-弼山公派下淑英公(昌華公三子)於清乾隆34年3月率子(七子:玉天、玉子、玉江、玉朗、玉清、玉淵、玉田。)侄(玉發、玉鈞、玉珠)由廈門登航赴臺,在桃園縣南坎、陳厝坑居住,墾荒種植,勤儉持家,和睦鄉鄰,繁衍成爲望族。新烈公-友光公派。友光公(燐公)爲中興公念十郎萬貫公後裔、新烈公第13世孫,從梅縣丙村紅蓮塘桐樹下遷臺灣高雄州潮州郡內埔莊,在臺灣屏東縣,創星聚堂。世系爲:中興---念十郎---萬貫---新烈---漢成---從善---均義---孟顥---佑---錂---舜廷---一通---可歆---和---祥甲---友光。永定高陂上洋中興公-念七郎一脈遷臺後裔有:樹忠(長女慧貞)、招文(子復武)、鍔文(長子聰俊)、明泰、順芬、啓清(子良榮)、培英(子行遠)、椿富(長子誠正)、坤榮、裕榮、平榮、汝榮等,峯市三峯寨上念六郎後裔文梅、維垣、茂奎、萱槐等居臺灣。

十、旺興公-百九郎公派

    旺興公衍傳至九十九世有□□、□□、百九兄弟三人出寧化衍傳廣東。第三房百九公,諡新穎,於明成化年間,由福建寧化縣石壁村遷饒平縣絃歌都嶺腳社石塘邊。爲一世。 百九公生三子,長樂山、次九華、三存正。次子九華分派上善嶺頭。三子存正分派上饒李坑。後裔明顯、明光、欽耀、欽揚等兄弟七人,於清乾隆二年(1737)遷臺,居諸羅叻羅國(嘉義),清乾隆十五年(1750)遷臺北淡水桃澗堡侖口廣福莊,後裔居臺北、新竹、桃園。十三世福桃,生四子,長子瑞田,遷臺灣。 盛業遷臺灣。在臺灣創潁川德裕堂。

臺灣義門陳氏後裔代表人物有:現任臺北市永定同鄉會會長陳良榮,苗粟陳景雲,新竹陳運昌、陳運造,香港陳國緯、陳運棟,臺北陳大絡等等。永定遷臺灣的名人代表有:陳鐵魂、陳容慶、陳宣槐、陳炳先、陳樹忠等。

陳國緯:抗戰勝利後,他與陳立夫合作編撰第一部《江州義門陳氏宗譜》。義門陳聯誼總會陳峯會長就是於2005年看閱本譜後受到啓發,發起成立義門陳文史館,進而成立義門陳文化研究會的。

陳大絡:福建尤溪遷臺灣義門陳後裔,原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國立華僑大學客座教授,亞西亞神學研究院博士班教授。臺灣名流施啓揚、李敖的老師。當代著名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文物鑑藏家。強烈的愛國主義者。兩岸交流開發以來,到祖國大陸探親的第一人。

陳運棟:廣東梅州蕉嶺遷臺灣苗栗的義門客家後裔,臺灣客家大佬。歷任中學校長、客委會委員,一生致力於客家學研究,在報導文學上也卓有成就。著有《客家人》、《客家區域研究》等力作,客家終身貢獻獎得主。

陳運昌:廣東梅州蕉嶺遷臺灣新竹的義門客家後裔,早年在政治界從政(任蔣經國總統祕書),經濟界任高管,文教界任大學教授。現任臺灣新竹國立成功大學董事、教授,自2010年以來多次回大陸祖地尋根考察,爲祖地汀州修譜、修墓作出重要貢獻。2011年9月義門陳聯誼總會組織各地機構負責人赴臺文化交流活動,他與運棟、建榮等聯手籌備接待,促使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圓滿成功。他的事蹟被《福建義門陳》列入“汀州莊陳氏孝悌楷模”之典範。

陳世圯 :江西九江廬山遷臺灣的義門陳後裔。曾任臺灣交通部處長、政務次長、代理部長,中華道路協會理事長、財團法人,中國國民黨永續發展組召集人。2011年12月8日,組織臺灣義門陳後裔200多人回義門陳祖地尋根,參加首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陳建榮:中華義門陳聯誼總會副會長、臺灣義門陳聯誼會創會會長。2011年以來至今,海峽兩岸義門陳文化交流活動的策劃者與組織者,積極參加海峽兩岸百姓論壇、義門陳聯誼總會首次赴臺交流活動、首屆海峽兩岸義門陳文化交流活動,在臺灣找到20多萬義門陳氏後裔。數年如一日,連續多次回大陸參加尋根聯誼活動,他是第一個積極參加義門客家文博館活動的臺灣陳氏宗親。

陳運造:臺灣苗栗縣社區大學教授。海峽兩岸義門陳文化交流活動的積極推動者與參與者。

(撰稿人:海峽兩岸義門客家文博館文史研究員 陳雄耀)

注:本論文已入編《海峽兩岸百姓論壇論文集》

臺灣陳建榮宗親來永定義門客家文博館文化交流

臺灣汀州莊宗親來永定聯宗聯誼

臺灣宗親參觀福建最高大的方形土樓一上洋遺經樓

海峽兩岸汀州莊宗親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族譜對接活動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加管理員微信:chen7073983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