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爐豬、爐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在聽書的時候,我們常常能夠聽到報滿漢全席菜名的片段,這些名貴繁多的菜名,讓我們對滿漢全席產生了一種奢侈、高端的印象。其實,滿漢全席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沒有一份固定的滿漢全席的菜單,它更多的是一種飲食文化的象徵,而非有固定規制的宴席。在滿洲人入關以後的前幾十年里,皇宮賜宴一般都採取滿漢分席的傳統,即滿族官員跟漢族官員分席而坐,各自享用自己民族的菜肴。其實這是個一舉兩得的做法:既可以不失滿洲風氣,又可以拉攏漢族官員。然而,隨著滿漢差異的逐漸消弭,滿族官員與漢族官員逐漸接受了彼此的飲食習慣,滿漢全席也就應運而生。在康熙皇帝赴曲阜祭孔的時候,衍聖公以滿、漢飲食混合的宴席招待皇帝。後來,這種飲食方式也就被帶入宮廷中。上行下效,官僚和民間富商也開始效法宮廷,製造出各式各樣的滿漢全席。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滿漢全席都基本可以分為滿族菜和漢族菜兩大部分。這其中,山珍海味數不勝數,極盡奢華。滿洲菜中,野味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比如熊掌、飛龍、猴頭、鹿尾、鹿筋、野雞、乳豬等。而漢族菜則以魯菜為主,比如九轉大腸、熗青蝦、青魚肉翅、燴鴨腰、水煎包等,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淮揚菜,比如清蒸鰣魚、鳳陽烏參、珍珠湯等。烹調方式則涵蓋炒、爆、溜、炸、燒、煮、蒸、煎。烹飪繁複,選材講究,道道都可稱經典之作。滿漢全席傳入民間以後,結合地方特色,演變出了多種形式,比如四川的川式滿漢全席和廣東的粵式滿漢全席。川式滿漢全席中,經典菜式數不勝數,比如烘炒天府長生果、皇冠乾貝、蟲草鴨子、纏絲兔拼天辣熏魚、豆瓣鯽魚、夫妻肺片等。而粵式滿漢全席則以清淡菜式為主,比如娥姐粉果、干燒網鮑魚、蓮子蓉方脯、廣肚乳鴿等。無論是川式還是粵式,或者其他地區的滿漢全席,都極盡當地珍貴食材,窮盡高廚烹調技藝,皆為當地最高規格宴席的代表。民國的時候,京津地區出現了大、小滿漢全席之分,大滿漢全席共108道菜,通常要用兩天才能吃完,小滿漢全席也有64道菜,當日吃完。大滿漢全席包羅萬象,小滿漢全席則集聚滿漢全席之經典菜肴。兩者皆是當時身份和規格的代表。時至今日,滿漢全席已經走入尋常人家,不知有多少食府以滿漢全席為噱頭,吸引食客前去消費。在如今的百姓心中,滿漢全席依然是最高規格的中餐,更是中華飲食文化之精髓。從這個意義上講,「滿漢全席」四字絕非僅是一桌風生水起的宴席,它更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代名詞。參考文獻:1.吳正格:《歷史與現實之間的中國宴魁——「滿漢全席」三釋》,《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3年第3期。2.李自然:《論滿漢全席源流、現狀及特點》,《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