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源於清代,恐怕是最容易的回答。但偏偏學者鄭重其事、堂而皇之地說研究的結論是宋代,唐代,甚至有人說在漢代就出現了滿漢全席。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這大概和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差不多的效果吧?

滿漢全席到底出現在清代的哪一個時期呢?有人說在入關前,有人說在康熙年間,有人說在乾隆年間,但根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這些說法恐怕都不甚準確。

滿漢全席的出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發展演化的過程。滿族人在入關前,皇太極時期就非常仰慕漢人的生活,就已「飲食服用,皆如華人」。但滿族奪取政權,入關之後,一直在心中有一個「底線」,那就是吸取蒙古族入主中原不足百年的歷史教訓,他們認為正是由於蒙古族人被漢族同化,騎射武功逐漸廢弛,而終導覆滅。為避免重蹈覆轍,一定要嚴滿漢之大防,比如滿漢不通婚,比如食事。

順治朝,典章制度建設尚未完善,宮廷宴享仍採用滿洲舊俗,「人酒一卮,肉一盤,湯飯各一盂。肉以佩刀自割」。

至康熙年間,制度建設才逐漸完備起來。康熙二十三年進行了宮廷食制改革,其中朝廷宴筵中「滿席」之設即是一例。康熙朝本《大清會典》及《則例》記有帝國內廷和朝廷不同對象舉辦諸種宴享,明確地注為「滿席、漢席、奠筵、誦經供品」四大類。自此確立了清代宮廷中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用餐對象中分別使用滿席或者漢席的體例,一直沿用至清帝國的最後。如滿席:「萬壽聖節、元旦、朝賀、公主郡主成婚各燕皆四等席,燕朝鮮國進貢正副使、西藏達賴喇嘛、班陳額爾德尼貢使、除夕、賜下嫁外藩公主暨蒙古王公、台吉等饌筵皆用五等席,每席用熟鵝一……」;如漢席:「一等漢席:內饌鵝、魚、雞、鴨、豬肉等二十三碗,果實八碗,蒸肉三碗,蔬食四碗……」

也就是說,在清代的宮廷宴會中,並沒有出現過合二為一的「滿漢席」,更不用說「滿漢全席」了。

宮廷禮制嚴苛,但官場宴享則隨意得多。官場由最初的請漢人官員用漢席,請滿族官員用滿席的方式逐漸演變成滿漢合一的「滿漢席」,時在道光初年。

至於更為張大的宴式——「滿漢全席」,最早出現的時間應不早於光緒初年。

「滿漢全席」,作為傳得很響的豪奢席面的延式名稱,可謂無人不聞其名,更尤其為一些研究者所津津樂道。然而,大概是由於已經發現的史錄太少的緣故,許多研究者的視野一般尚局限在《隨園食單》、《揚州畫舫錄》、《桐橋倚棹錄》、《調鼎集》、《清稗類鈔》等習見的幾種文錄中,而這些文錄偏又根本沒有提到「滿漢全席」四字。那麼,「滿漢全席」四字究竟最早見於何處記載?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最早記有「滿漢全席」四字,「倪末兩家弟兄搭李實夫叔侄,六個人作東,請於老德來陪客。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作者韓邦慶(1856-1894),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海上花列傳》最早發表於壬辰(1892)二月創刊的文藝刊物《海上奇書》,每期發表兩回,每回都有兩篇頗為精美的插圖。刊物原為半月刊,出刊第九期改為月刊,共初十五期,三十回。」而書中提及「滿漢全席」是在第十八回,「大菜」詳款在第十九回。兩迴文字先後載在《海上奇書》的九、十兩期上。據上文推算,當在光緒十八年的年中,即6-7月間刊出的。而在光緒十六年何剛德欽差吉林時,仍無「滿漢全席」的記載可為佐證。

由此可知,清代經歷了滿席、漢席並立——滿漢席——滿漢全席的發展變化過程,目前所見,最早的一條「滿漢全席」的資料出現在光緒十八年。(ZN)

(限於篇幅,對滿漢全席考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研讀亞洲食學論壇主席、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趙榮光先生所著《滿漢全席源流考述》一書,季羨林東方文化集成北京崑崙出版社2003)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