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說過:量子力學的發展論證了「三個代表」理論是科技創新評價體系的根本性標準。 這明顯是很呵呵呵的,對吧?

而方舟子向來是對科學真理最執著的,會深挖到底,不留死角,眼睛裡不揉沙子。可是為何方舟子從不抨擊何祚庥反而和他很合拍?兩人似乎很要好,會互相支持打氣《方舟子:又見妖魔化何祚庥院士(轉載)_天涯雜談》如何看待方舟子對何祚庥的態度?


早年打擊氣功認識的,同時還有司馬南。何院士也反對氣功,力挺方舟子司馬南,就熟了。方舟子是類似自由撰稿人的,有了何院士的撐腰就相當於有了可靠的後台。之後他們又一起打擊去侖力,一起編寫了反邪教和偽科學小冊子。熟了之後,就有了某些共同利益,比如他們一起去考察了雲南那邊,環保人士NGO極力反對建設的水壩,說那裡建沒問題,並指責NGO的資金來源不明,但他們面對NGO關於他們考察的費用是哪裡來的質問,則回答錢的事我們都不關心。
司馬南那麼個左戲子方不也跟他很好么,何老那篇文章再怎麼槽點多,其知識和品性總比司馬南強吧。你說為什麼方舟子和何祚庥很要好?

我只談談關於題主說的那篇論文,我幾年前剛看到標題和摘要時,幾乎要笑噴了,還當做科學界的笑話給朋友講。請看題目和摘要:

後來,我知道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個院士,心想院士怎麼寫這種文章?我要看看到底寫了什麼。

讀完之後,有這樣的認識:

① 這應該是一份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的演講稿:

② 全文作為一個在那種場合的講話稿,只有最後一個章節談到一點「三個代表」之外,其他的談論還算節制(2.3章節談了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也值得質疑一下)

因此,我認為,最後談到的「三個代表」似乎更像是為了契合當時的場合而做的一點牽強的聯繫,沒有我剛開始看到題目和摘要時理解的那麼無節操。

應該說,這篇演講稿不應該作為學術論文發表,而應發表在報紙上,那樣就不會有人說什麼。如果要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就應該做適當的調整再作為純粹的學術論文發表。

總之,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因為它其實放錯了位置。


你應該去看一下何這篇論文的全文。

很多人看了這篇摘要後就暈了——這簡直就是科學對政治的跪舔啊。然而等等,事實是這樣的么?我找來了論文,通篇看完了,才發現,這不過是一篇普通的哲學論文,討論了科研評價的標準,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全文很少提到個代表。顯然摘要非作者所寫,明顯與內容不符。但是這卻成了何祚庥的一個學術黑點,至今被媒體當作大新聞來炒作。

文章前四節是在討論量子物理學對經典物理學的顛覆,這種顛覆也包括對經典物理學科研評價指標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用數學界評價科研工作的標準,去尋找更普遍的評價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評價標準。

全文從開頭到結尾一直貫穿著馬克思的唯物觀點,直到第五節的三個代表,附圖就是這一節。閱讀後不難發現,何祚庥院士確實是在探討科技進步對於哲學進步和人類認識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人類認識活動該如何根據科技而進行修正。所以,很多人都是被看個摘要就搞個大新聞的媒體給帶歪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