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不負青春不負村

攝影報道|吳建勳(湖州日報)

如今,在浙江湖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逆流回鄉,成爲有志於鄉村振興的新一代“留守青年”。這些年輕人在廣袤的鄉村綻放青春,給浙北鄉村振興帶來了活力和希望。

許明笙出生於浙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父親許良國是一位民間泥塑藝人。受父親的影響,從小許明笙就和泥巴打交道,慢慢地也喜歡上了泥塑。後來,許明笙考取了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大學畢業後,許明笙和同樣在中國美院畢業的妻子朱悅一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州吳興區埭溪鎮沙灘村,接續父親的泥塑手藝。

回村後,這對“90後”泥塑小夫妻一頭扎到泥堆裏,他們以現代學院派風格延續着千年的傳統手藝和鄉土文化,他們製作的泥塑栩栩如生、色彩豔麗,深受鄉親們的喜愛。3年來,他們製作的泥塑有上千件,小到一些案頭擺件,大到七八米高的神像。許明笙手上的訂單已經排得很滿了。許明笙說,在鄉親們的誇讚聲中,他和妻子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如果說許明笙和朱悅返鄉是因爲自小就對鄉村傳統文化的熱愛。那麼,沈曉琳回鄉卻是因爲鄉村的改變讓她真正感到創業的機會來了。近年來,德清莫干山興起旅遊熱,這裏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一到週末,一撥撥城裏人從上海、杭州自駕前來度假,曾被遺忘的小山村又變得熱鬧起來。沈曉琳所在的仙潭村開了十多家民宿,許多民宿一晚住宿費都要上千元,到了節假日旺季,更是一房難求。

沈曉琳辭去城裏的工作,回村將自家的老宅改建成精品民宿。沈曉琳從小喜歡花花草草,自從開民宿後,她就沒事整天打理這些花草,小院裏一年四季花草飄香,給客人留下深刻印象。沈曉琳說,現在每天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天天享受“慢生活”,一年還能掙個近百萬元,比城裏掙得要多得多。

從日本留學歸來的費琦耀,和一幫年輕人搞起了物聯網養魚,試圖改變農村沿襲至今的傳統養殖模式。“小蜜蜂”邱凱從城裏回來後,通過技術改良發展電商平臺,將蜂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湖州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早些年浙江開展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讓這裏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各種配套設施也相應完善起來。無處不在的WiFi、便捷的路網公交,許多鄉村還用上了城裏的物業,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完善後,可以說農村和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而且引入了現代農業,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遊,文化創意等產業,走上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道路,吸引着那些有理想、勇於創業和創新的年輕人“逆流”回鄉求發展。

隨着國家對鄉村振興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斷加碼,農村的機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吸引力。年輕人,在農村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費琦耀,26歲。是南潯區菱湖鎮下昂射中村第一個留學生。從日本學成回鄉後,和一羣有夢想的青年科技人一起,通過物聯網技術幫助農民改造傳統魚塘,實現科技養魚。

許明笙、朱悅夫妻倆同爲“90後”,2015年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便回到浙北小山村吳興區埭溪鎮沙灘村,接棒父親的泥塑手藝。

施夢荻,26歲。2017年,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利用礦地復墾建起了鋼琴衆創園,她便從城裏返鄉學習鋼琴調音,如今在博蘭鋼琴廠做調音師,月收入一萬多元。每到休息日,她要進城去逛一逛,更多的是爲獲取專業信息。

邱凱,30歲。村民叫他“小蜜蜂”。大學畢業後回到長興縣林城鎮畎橋村養蜂,如今是當地有名的“蜂狀元”。2018年初,邱凱推出一對一養蜂精準扶貧模式,直接帶動周邊113戶低收入家庭“甜蜜”致富。

沈曉琳,28歲。現在是德清縣莫干山鎮仙潭村“清棲”民宿主人。2016年辭去城裏工作回村,將自家老房子改建成民宿。

郭曦晟,38歲,出生於安吉遞鋪街道魯家村的一個木匠家庭。2012年,他從杭州一家公司辭職回村,專心做一名“小木匠”。今年10月份,郭曦晟創辦了專門針對青少年木藝DIY製作和體驗的“木藝工坊”。郭曦晟說,魯家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火,他希望用傳統手作讓城裏人體驗一個有溫度的鄉村。

朱迪,26歲。老家在吉林,大學畢業後跟着老公從上海回到安吉餘村創業,是一名村幹部兼景區講解員。餘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發源地,2018年接待遊客突破40萬人次。朱迪說,作爲餘村媳婦,很自豪。

吳興區妙西鎮龍山村的“谷堆鄉創”由一羣有着鄉村夢的“90後”在運作,他們將一間糧倉改建成一個集創意、創新、設計於一體的鄉創空間。當年這些走出農村在城市裏紮根的年輕人,如今又重返鄉村創業。他們用新思路、新理念挖掘鄉村文化、尋找鄉村匠人、盤活鄉村資源,努力將創意變爲效益。

如何把農村題材拍得好看又“有料”

王衛|文

幾乎每個看到圖片故事《不負青春不負村》的人,都會由衷感嘆:浙江的農村真好!這得益於攝影師吳建勳極好的影像功底和講故事的能力。

拍攝農村題材,容易出現以下極端:

一、容易拍得特別土、特別亂,毫無影像感。但在這組稿件裏,攝影師吳建勳選取了浙江湖州的10多個返鄉青年,每人一兩張照片,多由環境肖像照和工作照組成。照片從構圖、用光、鏡頭語言上都十分講究。因爲是羣像,所以攝影師提供了一張一羣青年的照片。接下來,講每個人的故事,這其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攝影師精巧的構思。如:第一位青年費琦耀,作者的構圖和用光就很講究。他讓人物站在魚塘裏,將背景虛化掉,讓觀看者的注意力全部聚焦到人物上。拍攝主體突出,人物的職業、工作環境一目瞭然。再有效捕捉到了夕陽照在人臉上的瞬間,使整個照片背景乾淨、色調柔和,富有質感。在後面,攝影師的用光、構圖可圈可點之處頗多,此處不再贅述。總之,攝影師用紮實的影像功底貢獻了一組清新明快的照片,全面展現了一羣返鄉青年的面貌。

二、只顧好看,拍出一堆毫無信息的擺拍或寫真照。這一方面取決於攝影師的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不少採訪對象難以溝通,他們總想擺姿態、凸造型、裝腔調。在這組作品中,攝影師吳建勳牢牢把握住了紀實攝影的要害:記錄事實,傳達信息。每張照片都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在幹啥,所處環境、工作狀態等信息清晰明瞭。無法用畫面表達的信息,再輔以文字說明。畫面雖好看,但也“有料”,而不是空無一物的美圖。

三、這種在網絡傳播的組圖,又是羣像,就容易拍得場景單一、畫面雷同。吳建勳選取了不同類型的採訪對象,文中雖然全景與中景鏡頭相對較多,但人物所處環境和攝影師的拍攝角度卻各不相同,再輔以一些特寫鏡頭,就有效避免了這個問題。

總之,要想在農村題材上拍出好作品,需要攝影師在紀實與影像上的深厚積累與功底,吳建勳這組專題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作者爲新浪網圖片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