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男人結構抗!抵消後坐力不存在的。

當然了上面發是個笑話,現在來解釋一下戰艦如何緩解火炮發射時候的後坐力。

首先嗎自然是火炮自己的緩衝裝置緩衝一下,要是炮管不後縮一下,炮管估計得炸。

主炮發射時的後坐力被液壓機構導入全艦。由整條船共同承擔。

當然也可以在火炮上安裝炮口制退器,不過么,正常戰艦上面沒有這個東西。

因為火炮發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炮口焰和炮口颶風。吹爛雷達咋整?(也就是現代軍艦會帶炮口的那個東西了)

在後坐力被傳入艦體後怎麼這點後坐力還能把數萬噸的軍艦給推到幾米遠?那不扯淡嗎

伍斯特級巡洋艦在主炮開火的時候艦體並未發生多大幅度的抖動,整體很平穩,所以說什麼衣阿華級戰列艦開火,艦體橫移動10米什麼的,完全是天方夜譚。

要是齊射一輪挪十米,古斯塔夫射一輪是不是直接乾地球了?


在風帆戰艦時代,英法等國建造的一級風帆戰列艦中就擁有32磅以及68磅的重炮。在當時,炮管和炮架加工技術不過關的世界各國一般都選擇將重型火炮放在平板車上,以此通過發射時平板車的後移用來緩解後坐力。在鐵甲艦時代,炮架技術的進步使得當時各國戰艦裝備的輕重火炮都選擇使用炮架滑動後退的方式用來緩解火炮發起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

圖為滑動式火炮

定遠號的305MM重型艦炮就屬於架退炮的一種。而在定遠下水兩年後的1886年,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出現使得各國找到了更有效的做功方式用來緩解火炮的后座力問題,這就是火炮發射時僅炮管向後移動的管退炮。相比架退炮,管退炮最大的優勢就是減少了火炮複位所需要的時間。

圖為定遠號的305MM架退炮

與此同時,一體化彈藥的誕生也使得管退炮的射速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甲午海戰中,日本管退炮的1分6發和北洋水師架退炮的3分1發就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而到了戰列艦時代,由於戰列艦噸位和穩定性的增加,巨型艦炮已經不再需要使用架退和管退的方式用來抵消火炮發射時的後坐力。

圖為大和號的460MM主炮

無論是多炮塔神教的阿金庫克號戰列艦,還是裝備有9門460MM的大和號戰列艦。都是採用間接開火(多門主炮以0.5秒的間隔開火)和船體硬抗的方式用來緩解主炮射擊時所帶來的反作用力。直到今天,這種間斷開火和艦體平台硬扛的方式也是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用來緩解反作用力的主要方式。


二戰中,各國的戰列艦主艦炮的口徑都在400毫米以上,其他驅逐艦、護衛艦的主炮口徑也都在100~200毫米之間,就算在不流行大炮巨艦的今天,其各國的軍艦的艦炮口徑也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如此巨大的艦炮口徑,在發射時所產生的巨大的後坐力,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將會對軍艦的平衡造成影響,嚴重時甚至能導致軍艦的傾覆。

之所以軍艦敢在上面安裝大口徑的火炮,完全和軍艦自身的噸位離不開關係,在巨大的軍艦噸位面前,火炮的後坐力根本不值一提,這就是各國敢在軍艦上安裝大口徑火炮的原因所在。同時,火炮本身也成為了方便于軍艦發射的主要改進方向之一,各國都對此的研究項目下了很大的功夫。

而現在軍艦上的艦炮,都採用了膨脹波的設計,直接將火炮發射時的後坐力反饋給炮彈了,讓其擁有更遠的射程的同時,極大的減小了火炮的後坐力,中國軍艦的艦炮就是採用的這種類型的艦炮。並且艦炮本身也有制退機制,這讓原本就不值一提的火炮後坐力更加容易被控制。

曾經美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全部六門400毫米的主炮齊射,也絲毫沒有影響到戰艦的正常行駛,而現代戰爭中已經用不到這麼大口徑的火炮了。現代海戰中,各類反艦導彈已經成功取代了艦炮,成為新的海戰主要武器,這也導致了艦炮、魚雷這類的傳統海戰武器只能在「海上肉搏戰」中發揮作用,來對付近距離的敵方目標。


闕興明

儘管在導彈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但在戰列艦上,艦炮依然是不可缺少的火力系統。這不僅可以有效地攻擊敵對目標,而且能很好地對艦艇自身進行防禦。況且火炮不像制導式武器系統那樣有受電磁干擾的缺陷。然而,火炮發射時所產生的強大後坐力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怎麼才能減輕火炮後坐力便成為了必須要正視的難題。一般來說,人們一般會把火炮產生的後坐力分為3個部分來消減。第一個部分便在炮管與炮塔之間。為此,很多設計師會採用滑膛炮管的方式,當炮彈發射出去的一瞬間,炮管會同時向後滑動,以此來緩衝掉一部分後坐力。但這種方式不利於下一顆炮彈的裝填,會影響火炮的連發功能,所以,後來又有人在炮管與炮塔之間設計了一個液壓式的裝置,便將連發的速度提高了很多。 後兩種對後坐力的消減方式便在炮塔與船體甲板之間,以及船體與水體之間。其實在這兩方面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方式來減輕後坐力的方式,唯一的便是增大船體的噸位;另外,在射擊時盡量避免在船體橫向時進行。

後來,隨著軍工科技的發展,世界多個國家開始採用膨脹波火炮技術的使用。很簡單,它的原理就是當炮膛內的炮彈被火炮葯室的強氣流推動的一瞬間,葯室後方的閥門也會被沖開,這樣一來,葯室內的壓力就會在瞬間得到釋放,自然就不存在什麼後坐力了。

當然,在設計這種火炮時,肯定會在炮彈尾部預留一段較長的空間,以便能讓強氣流推動炮彈前行時,炮彈後面的壓強依然存在,以至於不影響讓炮彈獲得相當強的初速度,爭取能做到前後的「同時同步」。設計得好的膨脹式火炮能讓後坐力消除80%以上。 這種膨脹波火炮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了。現在,有的國家研製的更高端的膨脹波式火炮甚至能讓後噴氣流產生的反作用力作用到炮彈上面,這樣一來,就讓火炮的射程更遠了。而且還具有其它優點,比如連射速度變得更快;減輕了火炮的重量,甚至能在一個炮塔上安裝多個炮管,以此讓單個艦艇實現「萬炮齊發」的功能。可喜的是,這種膨脹波火炮已經基本在我國的戰列艦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了,而且性能居於世界前列。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研製出在克服後坐力與提高性能這兩方面都達到更完美統一的新型火炮來。


裝備大口徑艦炮的都是重巡洋艦和戰列艦,還有淺水重炮艦。有400+主炮的只有北卡羅萊納、南達科他、衣阿華、大和,還有big 7巨頭。

毫無疑問這些船都有巨大的噸位,它們依靠這巨大的體量硬抗主炮射擊產生的後坐力。為什麼有人說德系戰艦炮擊精度高呢?一個原因就是德國先進的火控系統,一個原因是主炮較大的長徑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德艦浪費噸位嚴重,5萬噸的俾斯麥也才只有8根380炮,大噸位配牙籤炮,恐怕八根齊射,船體都不帶震動的。

至於淺水重炮艦這種小身板配大根的奇葩,你看它們敢遠距離射擊嗎?那後坐力搞的你怕不是你自個都不知道炮彈飛哪去了,所以這東西都是抵近射擊才能打到目標。

所以抵消後坐力,大身板才是硬道理。


當然是靠駐退機吸收主要後坐力,其次艦體硬抗一部分,復進機用一點,還有海水吸收一點。

就是大和全齊射也才不到16000噸後坐力,這對駐退機和艦體不是啥問題,坦克空間那麼小,120炮幾十噸後坐力不也輕輕鬆鬆抗了。

早期材料落後,就靠硬抗,或者繩索,簡易彈簧,帶坡度的滑道吸收前裝炮的後坐力。

後來進入後裝炮時代,比如艦炮基本靠硬抗,加上技術材料和火炮控制問題艦炮一般才20來倍徑,後坐力不誇張,代價就是即便2公里有效射程也得每次重新瞄準。

後來法國還是義大利弄出來了液壓管退,從此火炮尤其艦炮性能突飛猛進。 同樣的120 150液壓管退,射速能提高2--3倍。

圖中上面2個圓柱形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