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為人生,打動人心的才是好文學。


文學為人生歷練。

文學為藝術是技法。


藝術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藝術


我第一個想到的回答是看學習文學的人家庭狀況,如果在小康之下,估計五十歲之前會需要為人生富足來奮鬥,如果衣食無憂且沒有任何功利之心,只為實現自我價值,讓自己的藝術觀念為他人接受,那自然可以只為藝術活著。


感謝邀請。看到題目和大家的回答,說說自己的看法。

題目中的「為」字,讀二聲,還是四聲?我乍看題目時,理解成了四聲

如果是二聲,題主有可能想問的是文學的本質;如果是四聲,問的應該是文學的目的。文學,人生,藝術,這樣的太廣泛抽象了。我們含混的來區別這些概念。

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學意識覺醒,唐宋時代開始駢文詩歌逐步邁入固定的格式創作中,凡事有利有弊。前者天人合一,文學是神秘的,令人羨慕的;後者文學是可見的但死板,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樣子。文學因為如此的歷史,你可以認為她的本質是美,是創作,是感染,是慰藉,是自我價值的表達。重要的是,文學是因人而異的,時代也好,主流價值觀念也好,這些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現實生活,而文學自身並不區別孰優孰劣。

至於目的上,文學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人生,還是為了藝術。這個答案不在文學的身上,而在於我們眼中的人生和藝術,到底要走到哪裡?


謝邀,知乎小透明瑟瑟發抖地答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嚴謹。文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這是一個大前提。如果要不嚴謹地非得在這兩個中選擇一個,我還是選文學為人生吧。那麼多優秀作家,難道他們在創作時心裡想的是要發展文學藝術嗎?我認為不是。歌頌亦或抨擊,感嘆亦或反思,都是基於生活體驗運用於自己或讀者的實際生活的。


考試的話我肯定會寫為人生

但是我心裡更偏向為藝術


文學藝術。是一體的。沒有藝術性的文學。不成為文學。頂多是文字。或者一天文章。沒有藝術就沒有感染力。失去了魅力。沒有藝術就沒有吸引力。就失去了想像力。

關於文學是不是為了人生?所有的文學?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劇,,,,,本。,,。都是寫人生的,離不開人生啊。哪怕你描寫的是一部風景。也是人生也是隱藏著人生的感慨。,,,,沒有人生哪有文學呀?


為人生

五四文學革命以來 就提倡文學為人生的觀點

文學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心靈寄託

文學研究會 郭沫若 馮雪峰 郁達夫 胡適 這樣的作家寫文章都是為人生的


只能說文學為藝術。因為人生在人性下可以更好更文明地發揮,但是某些文學對人性做出了誤導。


你看看人生,往往是文學難以企及的,還是為人生吧


為人生吧。看完你會覺得眾生皆苦,眾生皆甜。人性善惡交織,天地遠闊,聊聊眾生,不過爾爾。


當然是藝術,但凡文學都是經過修飾的,而人生總是血淋淋赤裸裸的


文學為藝術

李澤厚先生《美的歷程》中提到,在中國文學史上,魏晉新風之前的兩漢時期,文學與經術沒有分家。《鹽鐵論》里的「文學」指的是儒生。直到魏晉時期人們產生了文的自覺(形式)和人的主題(內容),哲學與文學才真正意義上分開。這是中國美學史上的一次大進步,從用文學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到刻意作文「為藝術而藝術」確認了詩文具有自身的價值意義。

結合我自身的經歷,「文學為人生」這個命題是不存在的事實。因為人生是沒有辦法與藝術對立的。這裡存在著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藝術是不是人生?人生和藝術能否單獨脫離對方而存在?我個人認為只有當文學同時為人生和藝術的時候,文學這個概念才成立,文學的審美永遠不可能單獨偏向於其中一個。前兩天我翻看以前的高中語文教材,發現教科書裡面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寫一篇「好」作文,如果文學的高低是作文好壞的必要條件,這就意味著教科書認為文學可以是純粹的技巧。令人覺得愚蠢的是,教科書里還教你如何寫抒情段落,是的,教科書教你如何「抒情」,這顯然與抒情的本意是相悖的。

但仔細想想,我從出生至今寫了不知道多少篇文章,文章當然是越寫越好,所謂的抒情當然也是越寫越能打動人甚至打動自己,但那些動人的段落哪怕是再精緻細膩的表達我也能找出一絲刻意的痕迹,甚至不如小學時最簡單的流水賬真摯。不過我依然相信那些「刻意」就是藝術的本質,通過技巧來準確而動人的表達自己。或許通過修鍊和打磨最後我能夠像一些大家一樣脫離那些刻意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但我相信那也是藝術終極,這個過程就像是藝術成長的過程,讓我相信文學是一種藝術。

此外,從更簡單的角度來說,文學是創作,是表達。這意味著我沒有辦法直接把我的人生變成文學,因為文學是有目的的,人生是沒有目的的。


文學和藝術通常都是在表達人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