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有進補的習俗,民間多吃薑母鴨、羊肉爐等補冬。其實適合立冬進補的不僅這些,那麼立冬如何進補呢?立冬進補吃哪些食物好?

?立冬常用進補食物

?1、藕

?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涼宜食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2、板栗

?有健胃養脾、補腎強骨的作用,板栗還有「補胃之王」的美譽。

?3、牛肉

?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

?4、羊肉

?性溫熱、補氣滋陰、暖中補虛、開胃健力,在《本草綱目》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

?5、花生

?用鮮花生仁研末沖湯喝,或水煮食用。花生不宜炒吃,因消化吸收不好。

?6、黃鱔

?秋冬食鱔對血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燒鱔段、清燉鱔魚、炒鱔絲、黃鱔粥均可。

?7、紅棗

?秋冬食紅棗是滋陽潤燥、宜肺補氣的清補食品,若能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煨食,療效更好。

?8、山藥

?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多種功效。並且對肺虛咳嗽、脾虛泄瀉、腎虛遺精、帶下及小便頻繁等症,都有一定的療補作用。


今天冬至,全國各地已經開啟冷空氣模式,寒氣逼人,也是感冒,發燒等疾病多發的季節。冬天除了增添衣物禦寒保暖之外,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溫熱滋補,保暖禦寒的食物增加抵抗力,培元固本,提高抗寒能力,促進新陳代謝。中醫認為:「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也亦之。」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積蓄,儲存,保養身體的最佳時機。

一般說來,要補充能量,大魚大肉是不錯的選擇。但當你餐餐都吃肉的時候,老輩人總會告誡你一句話:「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這話包含著老一輩人過過苦日子的不易,但在營養學的角度,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魚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利於促進兒童智力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大部分魚類是溫熱性食物,過多食用容易上火,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肉,過多食用肉類,會導致體內津液代謝失常,產生痰濁。肉類中大量的脂肪,過量攝入容易引起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在中醫學裡有個專用名詞,叫:痰瘀互結。

冬天確實應該進補,但冬季寒冷,人運動得少,能消耗掉的濕熱就少,這個時候再進食過量的魚肉,確實弊大於利。所以在吃魚吃肉的同時,也別忘了吃點清淡的,正當季的大白菜具有清熱除煩、通利腸胃、利尿的作用,維持人體血糖正常平衡。而豆腐可以轉移大豆中的18%的油脂,並提高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率,好處更多。

你可能不知道,豆腐這種非常普通的食材,被很多人稱為國菜。相傳豆腐是供全員164年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數千年來,豆腐這種食物幾經進化、改良,活躍在由南至北,幾乎每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上。冬天大豆收穫,也是吃豆腐最好的季節,尤其和白菜一起燉,堪稱絕配。

常吃豆腐有哪些好處呢?大的不說,它最被人熟知的一個功效,就是優質的蛋白質和鈣質來源,很多有乳糖不耐症,不能喝牛奶,或為了控制慢性疾病不能吃肉禽類的病人,都會用豆腐來作為牛奶、豆類的替代品。

科學研究表明,豆腐中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其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其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治骨質疏鬆症也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冬天吃豆腐確實好處多多。

不過豆腐雖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過量。豆腐性寒,胃寒者和易腹瀉,腹脹,脾虛者都不適合多吃。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有了解到其他關於豆腐的功效,或者有什麼做豆腐的菜譜可以分享的,歡迎在留言區進行討論。


WKWXX:

冬季應多吃海帶以防手腳冰涼。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和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較少,體溫低。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海帶是人體攝取鈣、鐵的寶庫,每100克海帶中涵蓋你量高達1177毫克,含鐵量高達150毫克,所以冬天吃海帶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多吃白色食物以防乾燥。做菜時,可以選擇白蘿蔔、白菜、冬瓜、銀耳、蓮藕、百合、蓮子等。其中,白菜、白蘿蔔這兩種大眾化蔬菜功效最好,可謂是最經濟實惠的滋養補品。白蘿蔔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梨和蘋果高8-10倍。白菜中含有的維生素C、E可以預防皮膚乾燥。

冬季宜適度補充蛋氨酸豐富的食物。寒冷使人體尿液中肌酸排出增加,脂肪代謝加快,而肌酸的合成和脂肪氧化都需要甲基,蛋氨酸可以提供甲基。所以應多攝取芝麻、葵花籽、乳製品這些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俗稱「補冬」。在中醫認為是冬至這天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而且天冷不容易上火。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時刻,所以冬令進補常選擇於冬至日開始,藥性宜偏於溫熱養陽,但應以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為主。特別是在廈、漳、泉、台灣地區,冬至補冬是很重要的。在立冬至日補一下,是為了適應氣候季節性的變化,調整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以抵禦寒冬。在中國民間一般有吃湯圓、吃豆腐、包餃子、喝羊肉湯等不同習慣。

立冬過後,中國民間就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從中醫養生角度來看,此時確實是進補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儲存在體內,增強抵抗力。

進補以食補為佳。冬季氣候乾燥,平時最好能多吃點白菜、銀耳、木耳、枸杞、生梨、獼猴桃等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的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主,比如:可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生冷食物和水果。可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物以禦寒。多吃新鮮蔬菜避免維生素缺乏,比如:韭菜、香菜、蘿蔔等蔬菜、羊肉、牛肉、雞肉及魚、蝦等肉類,橘子、菠蘿、桂圓等水果。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常喝牛奶、豆漿可增強體質。還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以及玉米、小麥煮粥熬湯等谷豆類。還可加些沙參、黃芪、麥冬。菜肴上可首選羊肉燉蘿蔔,對腰膝酸軟、睏倦乏力、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此外,炒雙菇(香菇和平菇)能補益腸胃,化痰散寒,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補冬的作用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癥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好時機,但要提醒大家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冬天綠葉菜相對減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特別是缺乏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去瘟毒作用。只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還是可以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還可影響人體的營養代謝,使各種營養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於消化吸收和體內代謝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鉀、鈣、鈉、鐵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體尿量增多,使上述無機鹽隨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應及時予以補充。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如有鈉低者,做菜時,口味稍偏咸,即可補充。食補註意事項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這裡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