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電視已經便宜很多了 爲什麼還沒打敗液晶?

幾乎每一年都在說是OLED爆發的一年,從2007年索尼推出首臺OLED電視,OLED的電視歷史已經過去了11年,到2017年索尼重新迴歸到OLED陣營的時候,大家深知OLED已經成爲了不可逆的潮流。今天傳統品牌廠商中,除了三星、海信、TCL之外,其他所有品牌都已經推出了OLED產品。

儘管如此,今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的出貨數量預計不會超過200萬臺,滲透率不會超過1%。OLED與液晶電視如此懸殊的市場佔有率,讓人略感困惑,因爲OLED的呼聲遠遠蓋過了這個數值。

OLED是否需要打敗液晶?

先拋出答案,是沒有必要。之所以這麼長時間OLED都沒有完全替代液晶,是因爲兩種技術都在更新迭代,有各自最優的使用場景。

消費需求在變,行業趨勢也在變,5年之前兩者或許還沒有太大的可比性,一個是駕輕就熟,一個高能低產;5年之後,在妥協和成長的軌跡上,局勢截然不同。所以今天很有必要“舊事重提”一番。

如果把產品的成功定義爲獲得大量市場的話,那我們除了在討論技術本身之外,對技術的市場需求,以及採用技術的產業聯盟必須要有所瞭解。因爲除了順勢而爲,也可以“勢在人爲”。


OLED電視爲什麼還沒打敗液晶?


液晶已經誕生多年,液晶顯示行業有着非常成熟完整的產業鏈,而且越是技術成熟,越是產業鏈完善,良品率就越高、成本就越容易控制。

55吋OLED電視從2W降價到如今最便宜的8K,但是65吋液晶電視也從1W降價到了4K,大家都在拼命的壓榨產品價值,在性價比面前兩者還沒有可比性。


OLED電視爲什麼還沒打敗液晶?


高端液晶電視和高端OLED電視是完全互補的關係,也就是說兩者的優缺點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還十分明顯。

比如高端液晶電視進化出了QLED電視。QLED承接了LCD時代幾乎所有的配套設施,也承接了其“物美價廉”的特點。成爲了LCD最成功的一次改良。

從“趨勢”來看,OLED似乎十分強勁;但是從市場供需的總體份額來看,液晶電視仍佔據大半壁江上。

OLED技術真的領先於液晶技術嗎?

OLED改變了發光的模式,就一定是比液晶先進嗎?事實上現階段他們都面臨着技術和成本博弈的壓力和束縛。

市場激烈的競爭下,所有看似美好的東西,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可能都是妥協的產物。你們應該深有體會的,技術一直在進步,但產品的品質感卻不見得一直都有增長,因爲成本優勢左右了產品的存亡。

最終形態的QLED應該是量子點材料主動發光,應用在顯示設備上不需要背光源。不過現在的形態是在藍光LED前分佈量子點膜,形成純度更高的背光源,透過液晶分子帶來更“純”的色彩表現。


OLED電視爲什麼還沒打敗液晶?


最終形態的OLED應該是OLED有機材料主動發光,產生RGB三原色,構成色彩。現在的形態則是採用了白光OLED的技術,OLED只充當了自發光的背光源,同樣需要濾光這個過程。

目前高端的液晶技術,在產品的亮度、灰度、色域方面,都絕對的領先於大屏OLED技術。因爲大屏OLED都是WOLED,是爲了控制壽命和良品率的妥協的做法。

暗部細節和色彩過渡問題不管是W-OLED還是RGB OLED都應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一個難題。

對於OLED這種自發光技術來說其亮度的調節是靠PWM或者DC這種調光方式來控制就是8bit也有256級10bit的話就是1024級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做好了問題解決做不好那就是死黑細節一團糊的結果出現。

當然OLED也有非常多的有點是液晶怎麼趕也趕不上的。比如絕對的黑位,絕對的動態表現,能夠表現最純淨的色彩。

OLED與液晶都有怎樣的產業佈局?

從產業端看,OLED面板產業鏈日趨成熟,加速了OLED的產能的釋放,在產線建設方面,韓國、中國大陸都在紛紛投入OLED面板的建設,LG DISplay、京東方、華星光電、夏普等已加入OLED建設陣營,投資都在千億級別。品牌方,除了三星、TCL之外,大家都推出了OLED電視。

不過液晶電視是每個品牌都有的。傳聞,三星正在研發QLED與OLED合體的QD-OLED技術,並運用在大屏電視上,海信和TCL也有相關的動向證明他們對OLED也是十分感興趣的。隨着市場的成熟,相信也一定會加入進來。

不過主打性價比的互聯網電視,一方面他們品牌定位難以出售這麼高價格的OLED產品,另一方面,他們想要壓低OLED電視價格,LGD也原意給他們供貨來打斷市場的平衡狀態。雖然多品牌都身在OLED,整個大屏OLED面板的統治權還是在LGD手裏。

國產OLED有沒有希望?

雖國內已經緊鑼密鼓地佈局OLED面板的生產線,不少LCD 面板廠商也轉型OLED。但與LCD產業鏈一樣,OLED面板產業鏈較長,設計零部件、產品多,技術路線多元。

而其上游產業鏈,也就是原材料(ITO 玻璃、有機發光材料、驅動IC 等)這一環節話語權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國內幾乎一片空白。

由於技術門檻更高,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混晶)、光學模片等上游原材料的供應權基本掌握在海外廠商手上,國內能實現規模量產的原材料不多。

日本廠商Tokki 和Ulvac 在蒸鍍等關鍵設備領域佔據絕對優勢,而在材料方面,出光興產、默克、UDC、陶氏等都是日、韓、德、美等國的企業掌控着各自的專利。

反觀國內,雖然也有不少投資熱點放在上游產業鏈上,如發光材料的萬潤股份、IC 驅動的中穎電子,但都未能形成一定規模,更多處在摸索過河階段。

當然,OLED中游產業環節,也就是面板製造方面,目前中游的OLED 面板產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等傳統LCD廠商手中。

中國面板廠商投入的力度以及增長速度相當可觀,京東方、深天馬以及藍思科技已開始佈局OLED 產線,預計在今年前後將形成一定的產能規模,有望在OLED 時代實現彎道超車。

OLED技術的下游終端競爭就更爲激烈了,市場增速巨大,主要有兩部分,在大屏電視方面,定位於高端的OLED電視,很好迎合了消費升級趨勢。

而隨着日系家電的退出以及國產家電TCL、創維、海信等海外影響力的增加,終端發力刺激供給側的發展還需要看國內電視廠商的投入力度。

OLED電視爲什麼還沒打敗液晶?

總結:

當OLED電視拼命下調價格的時候,我們忽視了液晶電視也在朝着超大屏和高性價比發展。

普通用戶可以選擇花8K來購買一臺國產55吋OLED電視,也可以選擇一臺國產75吋的液晶電視。

當兩臺電視擺在面前時,普通用戶絕大多數情況都會購買75吋的大尺寸液晶電視,因爲大屏電視帶來的震撼享受是色彩、動態、黑位那些都無法比擬的。

現階段是這樣,未來會不會像淘汰crt或者等離子那樣淘汰液晶電視呢?這個還是要留給歷史的長河來解答。


OLED電視爲什麼還沒打敗液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