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路。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已去世76年了。可是,文藝界、佛教界及其愛好者仍在津津有味地談論有關他一切的一切。每隔幾年,就有新的版本《弘一法師》或《李叔同》的書籍或電影誕生,以表或仰慕或懷念或感懷之情。

弘一法師一生以38歲為分水嶺,之前他是翩翩公子哥,戲劇、油畫、金石篆刻、音樂等無一不是好手,引領近代中國藝術的發展;之後他是釋演音,拋下過往,以出世之心修行律宗,四處行腳,弘揚佛法。喜歡他的人,或仰慕他的才情,或敬佩他嚴苛的修行。由此,他的傳記大約分為兩類:以風月之姿寫了他的前半生,以敬仰之心寫了他的後半生。這,對於一個人來說,遠遠不夠的。

上個月閱讀了作家兼學者蘇泓月新作《李叔同》,竟有覓得知音之感。蘇泓月的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藝術和漢傳佛教,正是這點,促使我欣然地閱讀《李叔同》這本書。因為,弘一法師既懂藝術又精通佛法,蘇泓月亦是。

《李叔同》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從人的角度書寫了弘一法師的一生,就像月有陰圓缺一樣,在作者的筆下,弘一法師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人,既有才情卻不能長情,既能律己卻無法擔任主事,既有大愛卻也寡情,和善卻有脾氣。

正如作者在自序里所說:「我不願意流水帳似地敘述他的生平,用平鋪直敘的描寫,交付讀者一份冷漠枯燥的年表,而看不到人的氣息。也不願意溫風軟雲的詞藻,玲瓏有致的詩情,寫就一篇長長的歌賦,而不見冷靜的思考和態度。」如此的初心,決定了這本書與眾不同的格調了。

弘一法師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很多傳記越寫越傳奇,頗讓人有高不可攀之感。可喜的是,在這本《李叔同》里,首次看到了高僧對弘一法師的性格評價。比如,弘一法師曾發誓「不當主持、不為他人剃度,不做依止師」,在他一生行腳中也有很多機會擔任佛教界要職。以往,人們只當弘一法師專心修行,不想讓這些俗務浪費自己的時間,殊不知還有其它源由。弘一法師皈依佛門後,屢次向印光法師或書信或面談請教,印光法師曾說「他心思太細,主事易受傷「。這點大約也是弘一法師不願意擔任主事的原因之一吧。

圖片來自網路。

再比如,弘一法師的俗家父親是一名在家居士,常有行善之舉,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全交由出家人助念。還有,他的俗家信佛之人頗多,當李叔同還是李文濤時,遭遇頗多難處,他卻沒有信佛。等到他遊歷了人間,備受心理和生理的煎熬後,他才正式皈依佛門。這又是為何呢?在這裡,作者試著從精神生活的角度來回答,因為「在經文中,他更願意去追究靈魂的來源和去往,宇宙之根本。「說到底,人是有精神生活的需求。

誠如作者所說:「因為他是一個不完美的完美主義者,所以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也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里看到弘一法師無與倫比、真實的一生。除此之外,作者從對材料的揀選很精鍊,沒有多餘的枝節,簡練又有詩意的文字,有美感、有意境卻感覺實實在在。這個可以看成本書看點之二了。

如果還有看點之三的話,大約就是裝幀精美。三十二開的圓脊精裝,贈送六枚書票,三字魏碑名帖作為封面。還有,弘一法師一生的作品在整本書的各個角落可見,很適合收藏。

藏書票,圖片來自網路。

這本書的不足之處在於弘一法師每一人生階段,筆墨大致相當,整本書下來就是瀏覽了弘一法師的一生,有些人生重要的時刻沒有鋪開寫,缺少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對於想了解弘一法師的人來說,夠了。

2018年靈林玖玖原創。


個人認為值得一讀 雖然本人沒讀過 但是縱觀弘一大師的人生極具傳奇色彩 他在佛教律宗及美術 話劇 書法以及音樂領域造詣十分了得 一生中橫跨紅塵與佛教兩個階段 還是很有價值觀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