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粗製濫造的青春片一樣,《最好的我們》的口碑一潰千里。電影拍不好是技術問題,但是票房造假那就是道德甚至是法律問題了,從王晶怒斥《最好的我們》片方搞「幽靈場」的事件我們可以詳見,所有的技術問題背後都是道德和違法問題,當兩者被捆綁在一起的時候「非蠢即壞」就發展成了「又蠢又壞」。

這些年我們的青春片到底經歷了什麼,讓這個曾出現過《陽光燦爛的日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經典電影的好題材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

這部電影懸在高考這個檔期上映,很明顯是想蹭一把高考的熱度,好好的把高中生活再糟踐一遍,結果果然讓他們得逞了,他們用一貫的MV畫風和老套的故事以及一些廉價的自我感動等元素繼續摧殘著人們的忍受能力。

整部影片的故事在成年女主的回憶和少年時期的女主和男主之間肆意切換,成年的那部分基本只是充當一種類似旁白的作用,絕大部分主線情節都放在少年時代,時間節點設在高考之前,這個用意已經很明顯了。

同樣和大多數爛掉的國產青春片那樣,這部電影吸取了他們一貫的失敗經驗,並加以升華,作為青春片中的高中生來說,學習?不存在的,一起甜蜜的戀愛才是王道。

而我們的高中生活什麼樣,編劇心裡沒點數嗎?除了一遍一遍的做題,一次一次的考試,還有什麼呀,哪有那麼多有的沒的,一天到晚要死要活的都是些屁事,無病呻吟,沒事找事。

雖然電影高於生活,但是也源自於生活,可以在生活的本質上進行升華,但得保證是這片土地里長出來的東西,這是基礎。

故事的設定完全是有模具的,男主和女主不是同桌就是前後桌,當男女主你儂我儂、甜甜蜜蜜的時候,不能讓他們這樣下去,需要加點外力矛盾,然後男主的媽媽伺機出現了。「你們倆夠了!你不能影響我兒子高考!」

女主會為了愛情表現的很勇敢嗎?或者還會和這個男主繼續偷偷的來往嗎?搞一搞地下戀情?當然不會,別看愛的時候可以死去活來,但是這些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女孩覺悟都高的嚇人。什麼戀愛啊,表白啊這些事情都先放一放,放一放,學習要緊,快扶我起來,我要高考!

然而接下來的「高考」就和男主一起攜手私奔了,那麼問題來了,「高考」是誰?它去哪了?它是不是第三者?

「學霸校草」和「學渣女孩」碰到一塊為什麼總能引起一些化學反應,從而讓電影爛的無以復加?

除了老套並且毫無邏輯可言的劇情之外,演員的表演也必須記上一功,他們大多繼承了只有顏值沒有演技的光榮傳統,面癱級的表演貫穿全片,而剩下的則是懷舊、狗血、遺憾中來來回回。

三俗毀三觀,這些青春片里從來不展示擔當、責任、使命、操守、都是肆意的消費一些不存在的情懷,打著懷舊的牌,展示著一些火星上的事情,什麼三角戀、暗戀、劈腿、備胎、等元素,再加上百分之九十墮胎率,百分之七十的異地戀被第三者插足,百分之五十女神渣男車禍率,百分之五十的苦情癌症患病率,「不霸道不表白,不群架不哥們,不酒精不激情,不墮胎不青春。」

小編只能說,你們的青春太混亂了,你們到底是一些什麼生物,這世界上所有讓人胃疼的怪事都讓你們碰到了,這樣的青春太生猛了,已經足夠用一生的時間去消化它了,但是下回可不可以嘮點家常嗑,說說地球上的事,火星那嘎噠俺不熟。


還是比較喜歡電視劇版的《最好的我們》,比較接近原著。電影版劇情的完整性不夠好。覺得被改爛了。簡單說一下吧,細節部分不摳。

電影版《最好的我們》人設有微小變化,缺少原著情節,導演拍攝手法幼稚,配角設定太過理想化,不現實,毀了原著,簡單概括,就是很失望。這個電影改編並不成功,劇情比較平庸。如果說電視劇版給人的感覺是「若將飛而未翔」的欲言又止,那麼電影版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欲速而不達」的操之過急。

其中的褒與貶,都對準了同一個名字:陳飛宇。這部《最好的我們》里,你感受不到陳飛宇對余淮這個角色的獨立思考,以致於他無法使角色保持鮮活,進而無法在110分鐘里,建立角色足夠豐富的心理支撐,做出足夠豐富的表演細節。

當然是不是說這電影版就一無是處了?那也不是!電影取景很美,色調看得舒服。其次,沒有亂加什麼男二。這些還是值得肯定的。總之電影版的相對於劇場版的有很多不足。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如有不恰之處,敬請諒解!


2016年,一部校園青春劇《最好的我們》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

開朗隨和的學霸余淮,樂觀大方的女孩耿耿,桀驁不馴的叛逆青年路星河,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填飽」了我們所有的懷舊。

作為中國青春文學作家八月長安的「振華三部曲」之一,《最好的我們》將懷舊錶現到了極致,一度被認為是80後青春校園紀念書,也是不少90後高中時代上課時偷偷瀏覽的讀物。

憑藉小說內容的加持以及劉昊然和譚松韻的完美演繹,當年《最好的我們》最終以豆瓣8.9分完美收官。

如果說趙薇的《致青春》拉開了國產青春題材電影的帷幕,那麼電視劇版《最好的我們》則掀起了青春題材網劇的熱潮,也是國產青春題材影視作品的標杆。

時隔三年,由陳飛宇和何藍逗領銜主演的電影版《最好的我們》也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從目前豆瓣5.8分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來,其效果遠不及電視劇版《最好的我們》。

不過小麥向來不在意這些所謂的評分,因為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在對於一部影視作品的看法上難免大相徑庭。

於是,秉持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小麥去觀看了這部《最好的我們》。

觀影感受只有一句話:幸好我的期待值沒有那麼高。

很顯然,這部《最好的我們》不僅不成功,而且不合格。

先別急著反駁,且往下看。

對於電影版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沾到了不少好處,同時也承受著巨大壓力。

好處在於不管是電視劇版還是小說本身,都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電影版一出來大家自然而然會去支持、一睹為快。

壓力在於電視劇版的演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實在太過深入人心,不管是劉昊然版的余淮,還是譚松韻版的耿耿,都受到了觀眾乃至小說書迷的一致好評。

甚至不少書迷評價劉昊然彷彿就是書中走出來的余淮本人一樣。

面對著這樣一個口碑超高的前者,電影版《最好的我們》的壓力顯而易見。

事實證明,陳飛宇版的余淮和劉昊然的演繹相差甚遠。

就算譚松韻版的耿耿不是最好的,也完全不是何藍逗版的耿耿所能企及的。

他們沒有輸在顏值上,也沒有輸在演技上,而是輸在了兩個字:真實。

包括小說之所以能夠從一眾快餐文學作品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真實,電視劇版也秉承了這種真實感,才足以深入人心。

很多人對於這種真實感的理解存在著明顯的誤區。

並不是穿上那個時代的衣服、留著那個時代的髮型、住進那個時代的屋子就能稱之為真實。

大家都經歷過學生時期,大部分人的暗戀都只是一個偷偷隱藏在心底里的秘密和心事,大大方方公之於眾的那不能稱之為情竇初開。

所以八月長安的《最好的我們》總是能帶給我們一種小鹿亂撞的心動感覺。

而且絕大多數人的高中生活都很普通,因為我們只是普通人而已。

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三點一線來回奔波,為了功課而煩惱,為了成績而愁苦。

再早熟的學生也終究是個尚未步入社會的孩子,會焦慮,會恐懼,會胡思亂想,哪有那麼多偶像劇里的「瑪麗蘇戀愛」和「英雄救美」的橋段?

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女孩在自己的青春期遇見過霸道總裁式的男孩呢?

小說《最好的我們》雖然講述的是余淮和耿耿的羈絆,但主線依然是平淡無奇的高中校園生活,哪怕已經暗生情愫,但兩人之間仍舊沒有什麼甜膩的橋段和戲碼,更多的是幫助和奚落,就像我們處於那個年紀都會做的事情那樣。

耿耿最初來到振華的時候,父親剛剛再婚,和父母都很生疏。

這讓她覺得自己無依無靠,急需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恰巧這個時候她遇見了余淮,一個能夠讓她感受到溫暖的人。

可以說耿耿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這一點,並不是可有可無,然而在電影里完全被剪掉了。

最重要的是,八月長安成功將余淮塑造成了一個有弱點的學霸。

雖然他成績優越,但稍微不注意名次就會掉下來,成績不理想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卑,會恐懼,會膽怯。

這一點電視劇版《最好的我們》就做得不錯,它秉承了小說里余淮的人物形象和特點,沒有把他改編成一個刀槍不入、百毒不侵的完美男主角。

這樣才能讓人感覺到真實,就好像他在你隔壁的班級,甚至就是你的同班同學。

而到了電影版里,這樣的真實感就被毫不留情地打破了。

電影中余淮和耿耿的主要任務似乎就是談戀愛,在教室里我要靠著你、在天台上給你戴我的耳機、合唱隊伍裡面對面為你唱《勇氣》。

編劇,誰給你的勇氣?

如果說電視劇版《最好的我們》是對小說高度還原的話,電影版就像是把其中的梗掰開了、揉碎了,然後胡亂拼湊在一起,再用瑪麗蘇式的愛情加以襯托,融合成了一個「四不像」。

其實中外影視行業根據小說改編的作品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

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無疑兩點,其一是演員與角色形象契合度高,其二是抓住了小說的核心內容。

這個道理不管應用在什麼題材的改編影視作品上都非常適用,哪怕青春校園題材也一樣。

不得不說,電影版《最好的我們》一點也沒抓住。

恕我直言,這根本不是屬於余淮和耿耿的故事。


整部影片呈現出來一種「大雜燴「的感覺,支離破碎的電影情節和故事線,缺乏邏輯的電影高潮,甚至看到中途連感情的流露都覺得莫名其妙,這種感覺,就像是從來沒有見過的人,突然有一天走到你面前和你說,想要做你的男朋友,真的很是令人摸不著頭腦。電影有的時候簡單精鍊是很好,但是這部《最好的我們》實在是太簡單了,編劇原封不動的把劇場和原著結合搬上大銀幕後,不做任何改編和修飾,直接跳,人物感情關係弄的支離破碎。看過原著或者是小說的人也許會明白髮生了什麼,可是對於大部分的電影觀眾來說,看完電影完全是一臉懵逼,劇情沒劇情,演技沒演技,雖說陳凱歌的名氣是大,但他兒子陳飛宇那張」小鮮肉「的臉蛋演技和剛回國的吳亦凡沒差,演技實在是太令人尷尬,陳飛宇也是把父親帶給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電影一開頭,女主就吐槽男主尖酸刻薄,這擺明了就是在刻畫一對歡喜冤家的劇情,隨後說句話就尖叫就引發女生的大笑。電影開片還沒有10分鐘就跳入了「小說虛構「中去,甚至比小說更加的差勁。如果你讀過原著,不到3分鐘你就會覺得男主不對勁,余准並不是那樣的男孩子,他不是王大陸那種慕然回頭的小霸王,也不是江直樹,也不會面癱王,他是屬於那種小點小說,很會開玩笑,成績沒那麼好,最接地氣最靠近我們每個人自的,他沒那麼的鋒利的光芒去耀眼周邊的人,但是他卻一直閃閃發著光。

所以從一開始的時候,選角導演就犯了一個錯誤,陳飛宇實在是不像是余准,他不接地氣,他融入不了余準的世界,一直覺得他一直有著一股高傲和自高的期氣質在裡面,他像是陳凱歌的兒子,但不是卻不像是一個演員。

所以我說一定程度上,這部影片之所以的分數這麼低,除了劇情之外,男主陳飛宇也是需要背鍋的,完美的把「最好的我們「真的演出了」最爛的我們「。


一點不冤,國產片真沒有幾部好的,尤其是青春類型的片子。前段時間,那部《老師好》還行,由湯夢佳演的,就是《你好,舊時光》里的凌翔茜的飾演者。《老師好》的主題也挺積極向上的,讚美了那些無私奉獻的老師,這可給那些整天只知道在外補習掙錢的老師了一記響鐘。


一點也不冤,因為電影版確實沒有達到很多觀眾的期望值,也可以說之前劉昊然的電視版拍得太好了,電影版實在比不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