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惟炎,男,1928年8月生,江蘇如東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三任校長。

1985年4月至1987年1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三任校長(1984年9月至1985年4月爲代理校長)。1957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同年撥推薦爲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研究生。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國務院學位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固體物理卷主編,《低溫物理》雜誌主編等職。2003年3月20日,在臺灣台中市因車禍去世。

他是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三任校長,卻因車禍去世

人物經歷

1943年,他剛滿15歲就在掘港中學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地下工作,散發傳單,張貼標語。

1944 年,他擔任地下刊物《寒星》的主編,先後出刊十多期,反對奴化教育,喚醒學生民族意識,揭露諷刺敵僞無恥、罪惡行徑。

1945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支部幹事,並擔任蘇皖一分區掘港青年聯合會主席、黃海劇團團長和如東中學學生會主席等職。

1946年春,根據組織安排,18歲的管惟炎離開家鄉,到東北解放區工作。

1949年秋,管惟炎被保送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同時兼任政治教研室負責人和政治教員。

1951年,管惟炎又以優異成績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

1953年,通過考試,他被派往前蘇聯留學,先後在列寧格勒大學、第比利斯國立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物理系學習,專業爲低溫物理。他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期間,由於成績突出,被選送到著名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後來獲諾貝爾物理獎)領導的物理研究所完成畢業論文,他以構思巧妙的實驗發現了"反向卡皮察熱阻"。

1958年,在全蘇低溫物理大會上宣讀了自己的畢業論文,語驚四座。他提前畢業,被學校推薦並由蘇聯物理問題研究所彼得·卡皮查所長挑選爲物理問題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對於固體與超流氦之間界面上溫度不連續性的研究》,該文成爲此課題研究中的經典之作。

1960年,管惟炎畢業,獲蘇聯副博士學位(相當於歐美博士學位) 。畢業後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歷任研究員、所長。

1980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3年8月-1985年5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4年9月-1985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代理校長。

1985年-1986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四屆學術委員會成員.

1985年4月-1987年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2003年3月20日,在臺灣台中市因車禍去世。

科研成就

管惟炎主要從事低溫物理與超導的研究,與他人合著有《超導電性》(一、二)、《超導研究75年》,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從事強磁場超導材料和超導磁體的研究,60年代以來在中國首先倡導並進行強磁場超導材料與超導磁體的研製,與國內若干研究單位、高校、工廠合作,先後研製了幾種具有國際水平的國產超導材料。又從事有關超導材料的基礎研究,解決了第二類超導體臨界場與臨界電流的起源問題,發明了一種測量強場超導材料臨界特性的新方法,驗證了超導體的相變熱力學關係式。研究發現了超導體在磁場中轉變時的負磁阻效應,在SrTiO3和ZrO2襯底上分別達到5×106安/釐米2和106安/釐米2的電流密度,在單晶硅襯底上取得居國際先進水平的84KYBaCuO薄膜。

管惟炎是多次國際科研規劃凝態物理計劃的起草人並主持過該項計劃的會議,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凝態物理的主編。

1957年-1960年

在蘇聯期間主要從事液態He-II(超流液氦)與固體界面之間的Kapitza熱阻的研究,用實驗證實了Kapitza熱阻的可逆性,發明了量測由He-II導固體界面上Kapitiza熱阻的方法,用系統的實驗檢驗了聲子失匹配理論,提出瞭解決理論與實驗之間矛盾的物理模型。發現反響卡皮查熱阻的研究結果,解釋了當時文獻上存在的理論與實驗間的嚴重分歧,被視作核領域的經典性論文。

1960年-1976年

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期間與工業部門研究所及工廠合作(冶金部有色金屬研究院,寶雞有色金屬廠,長沙礦冶研究所,上海冶金所等)眼發低溫超導線材及帶材,先後研製成功具有高電流密度(106A/cm2,8T)高機械強度及穩定性能的超導材料,包括NbTi線材及Nb3Sn帶材,並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磁場強大十萬高斯(10T)的超導磁體,獲國家科學獎。管惟炎在60年代初,曾進行過核爆材料的低溫檢測,獲有關單位獎勵。

管先生是中國超導研究及低溫教學的主要推動者,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推動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中國科學院若干研究所及產業部門的研究所建立了超導及低溫研究實驗室,培養了大批從事超導物理及技術的研究、教學人才。

1976年-至今

主要從事高溫超導研究。目前國內超導研究集中的單位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大、北大及冶金部門的團隊均是當年經低溫超導研究中培養出來的人員。

發現了高溫超導體中的離子尺寸效應(包括Tc,Tn,Pn,Rh等),薄膜中的反邁斯納效應,磁滯回線中的魚尾現象及超導電性與非磁性的共存現象等。其中離子尺寸效應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對高溫超導的微觀理論有重要啓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