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位留學日本的中國高級訪問學者到名古屋觀光參觀時,看見城市的一隅立着許多石碑。仔細讀了碑文他才發現,這些石碑上詳細記載着日本侵華者的滔天罪行。這些觸目驚心的文字讓他內心深受震撼,從此便立志學好科技知識,回國之後爲祖國國防事業做貢獻——他,就是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首批長江學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傑出校友趙丁選

河南

趙丁選出生於河南濮陽農村,16歲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機電系,攻讀機械工程專業;1992年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現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1994年,年僅29歲的他從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吉林大學任教後,31歲即晉升爲教授,33歲成爲了學校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1998年,作爲國家公派高級訪問學者,趙丁選在日本大學開始了爲期一年的進修,因其在遙控操縱機器人技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他被聘爲日本文部省特別研究員,每月薪水5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5萬元)聘任期滿後,日方希望趙丁選繼續留日工作,但他卻選擇毅然回國,祈願爲祖國的國防事業效力。

河南

回國後,趙丁選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主動于軍方取得聯繫,承擔了多項軍事裝備現代化科研任務。而部隊對於技術精度的高標準也爲他提供了施展拳腳、大展宏圖的舞臺——爲了擺脫我軍某型坦克制動系統長期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趙丁選和團隊夜以繼日地蒐集國外最先進的研究信息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導出數學公式,並多次深入坦克部隊走訪調研,經過上千次的實驗,他和團隊最終成功研製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坦克制動系統,從而突破了該項技術依賴進口的瓶頸,其成本從80萬元降至10萬元。

河南

從那以後,趙丁選的名字在軍隊系統內部"火"了,許多國防科技難題都陸續找上門,他也從此開啓了十年如一日致力於國防科研工作的道路。2003年,趙丁選將具有世界先進水平車輛的"運動在線模擬與同步記錄技術"成功應用於坦克裝甲車"3自由度振動模擬試驗系統", 解決了裝甲車輛車載儀器及元器件早期振動失效篩選問題,並運用該技術成功研製了國內首臺能夠爲大型軍用車輛整車進行路面振動考覈試驗的設備,爲海軍某部研製了艦載雷達的自穩定底座;爲裝甲兵研製了坦克行駛與炮擊運動模擬平臺;爲總後勤部研製了縮景成像式軍用車輛駕駛模擬訓練系統等。2007年,趙丁選的研究領域從陸軍裝備擴大到海、空軍裝備……據悉,其多項技術成果已創產值達4.32億元。

河南

鑽研科技的道路無疑是艱辛而荊棘密佈的,然而趙丁選卻沒有絲毫怯意,反而通過日積月累,使其科技理論日益成熟,業務技能也日趨精湛。在他的科研生涯裏,多次主持參與國家、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以及國防科技項目,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先後被評爲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教育部新世界優秀人才、吉林省高級專家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河南

然而,面對這些榮譽,趙丁選卻始終保持着謙遜低調,躬行求真的治學精神,走在教育強國,興軍報國的奮鬥路上!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甲子六書、人民網、吉林大學官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