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曹軒賓在央視第二季《經典詠流傳》里,演唱了一首新歌《遙念詞》。這首歌曲也和他在第一季節目里的《別君嘆》一起,形成了同一音樂體系下的前後呼應、遞進,以及風格更成熟的呈現。

與此同時,正是這兩首作品的推出,讓曹軒賓對於大部分歌迷來講,有了一種全新且獨特的音樂人設。只不過,曹軒賓的音樂人設,靠的可不是包裝,而是在國風領域真正的深耕,與探索。

去年的《別君嘆》,是曹軒賓在唐代詩人王維經典作品《送元二使安西》基礎上的全新創作,其中用陝西方言來演繹這首歌曲,不僅說明曹軒賓在解讀作品時,對於原作創作背景的一種考古和求真精神,甚至也引發了如何原汁原味呈現國風作品的大討論。

這次在第二季《經典詠流傳》的舞台,曹軒賓則又在於謙七律名作《立春日感懷》的基礎上,創作並演唱了全新的作品《遙念詞》。

于謙是明代名臣,也是中國歷史上和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但于謙更多時候,是以自己的忠義和民族氣節留名,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于謙同樣還是一個詩人,在五言、七律上都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詩句。

而曹軒賓在《經典詠流傳》舞台演繹《遙念詞》之前,還念了一段《除夜太原寒甚》,雖然這首歌曲和《立春日感懷》,一個是五言、一個是七律,主題也不盡相同,但其實卻通過兩者之間感性的相通,尤其是讓《除夜太原寒甚》里的豁達與樂觀,來引申《立春日感懷》更縱深的立意,就足以說明曹軒賓創作意蘊上的深度。

有時候,文化的傳承還是需要一個創作人,通過作品的方式來呈現,才能讓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遙念詞》在文化功能上,就有這樣的屬性!

所以,《立春日感懷》還是《立春日感懷》,但在曹軒賓的創作和演繹之下,它又成了全新的《遙念詞》!

《遙念詞》在旋律創作上,融合了中文詩朗誦和西方音樂劇的技巧,從而形成了低音深沉、高音舒展的藝術美。而在編曲和製作結構上,整首歌曲也加入了弦樂、鐃鈸、京胡等東西方的樂器,再加上戲曲的融入,從而用樂器及背後的文化,無限拉長了整首歌曲的時空寬度,形成了一種源於歷史,又超越歷史的縱深。

和之前的《別君嘆》略有不同,如果說《別君嘆》是曹軒賓希望用一種現代的方式,去還原和復刻「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古典場景的話,那麼《遙念詞》在同樣用音樂凸顯于謙的思鄉之情之外,更通過創作的方式,延伸了整首作品的意境。

因為思鄉的主題,《立春日感懷》整體是一首比較憂傷的七律,但通過另一位詞作者李奇和曹軒賓在音樂上的重新塑造,尤其是將《除夜太原寒甚》中那種於困苦中樂觀豁達的精神引入,不僅讓《遙念詞》有了一種情緒的遞進和豐富,更讓于謙作為一名具有家國情懷的名臣,在家與國兩者矛盾之下的情緒表達,有了一種更立體、更人性的呈現。

尤其是後半段延伸後所帶來的力量感,其實也是一首歌曲的破格和破局,從而讓《遙念詞》真正達到了收放自如的意境。

這也是曹軒賓國風音樂的高級之處。在很多人只是把國風當成風潮的時代,曹軒賓的國風創作,從《別君嘆》到《遙念詞》,他首先像個考古學者那樣求真,盡量把原作歷史背景的意蘊一一還原、真實再現。

另一方面,曹軒賓又因為真正走心的理解,從而更能站在那些古人經典作品的創作角度,以藝術想像力的方式,進行基於現實又高度升華的再創造,從而讓古風作品,不僅僅只是亭台樓閣、平上去入等等形式的羅列,而是真正成了穿古達今的流動體,古風吹在身上,亦有現實的溫度。

其實像《遙念詞》這樣的作品,用的是于謙的詩,寫的是于謙的情,但曹軒賓也在這個中間,傳遞著古今相通的家國情懷。比如在這首作品裡,除了于謙對於家鄉的遙念,同樣也可以讓人對在前不久四川涼山火災中壯烈犧牲的救火英雄們,寄予同樣深情的遙念。一樣的家國、不一樣的戰場,卻有著同樣的情懷,這才是古風音樂最高級的表達。

當然,從《別君嘆》到《遙念詞》,曹軒賓之所以能夠立穩國風的音樂人設,其中的原因,恰恰就是曹軒賓,並不是一個為了什麼風格而刻意追求什麼風格的音樂人。從《遙念詞》里用鋼琴彈唱,以及他對於旋律與詩詞的融合,體現出的恰恰就是他古典音樂的修養。

也正是有古典音樂的紮實功底,讓曹軒賓才能從音樂內核,真正做到古今貫通,讓古風不僅僅只是流於形式的輕風,而是交織著文化脈絡的颶風。

與此同時,也不要忘了曹軒賓在華語流行音樂的積澱,也讓《別君嘆》和《遙念詞》這樣的古風作品,同樣不失真實的溫情與溫度,那種讓人感同身受的共鳴。而這種多維度的唱作,不僅讓曹軒賓有一個更大的音樂格局,反過來在運用到某一種音樂場景的時候,也才會顯得包羅萬象、內有乾坤!

他是經典傳唱人曹軒賓,他也是多維唱作人曹軒賓!


詩詞通過唱表達出來,總覺得失去了一種詩詞本身的內涵美,通過有情感的讀跟有韻味的唱表達出來的方式及情感體味卻是截然不同的,更多的來說 情感的讀對比唱來說我更喜歡有情感的讀。好的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身臨其境一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