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中的17位失名烈士之墓

——一位普通解放軍戰士在解放戰爭中的戰鬥歷程(上)

作者:秦相啓 王祕芳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烈士陵園中有一座烈士合葬墓,共合葬了17位1950年3月28日在冕山戰鬥中犧牲的解放軍指戰員。墓碑立於1959年9月20日。在解放軍的戰史上,因戰鬥激烈、戰事緊張,犧牲烈士當時被匆忙安葬,事後沒有得到妥善安置而失名的烈士墓不止這一處。那麼,喜德縣的17位失名烈士背後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冕山戰鬥是國共兩黨在大陸最後一戰——西昌戰役中的一場戰鬥。冕山鎮是第二野戰軍第15軍44師132團和第一野戰軍第62軍184師552團會師之地。這場戰鬥是誤會戰,就發生在第132團和第552團之間。這裏,我們選擇第132團的征戰軌跡來追尋一位烈士的戰鬥歷程。

■在“算算八年賬,比比三個天”活動中,王立君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大涼山中的17位失名烈士之墓(上)


王立君留給家人的戎裝照

1946年6月10日,河南林縣(現林州市)三區坡底小莊的王振朝家中,洋溢着歡樂的氣氛。王振朝的三兒子王立君應徵入伍,成爲一名解放軍戰士。是年,王立君31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弟兄四個中文化程度最高。雖然年齡偏大,卻是部隊非常需要的兵員。

抗戰勝利後,中共面對國內各階層強烈要求和平的願望,與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談判,同時準備應對國民黨可能發起的內戰。林縣是抗戰時期的老根據地。1945年8月22日,中共林縣縣委書記谷景生在林縣幹部會議上說:“日本投降,這是我黨堅持八年抗戰、艱苦鬥爭的結果,要緊急動員起來,積極參軍參戰,收復大城市和鐵路沿線,保衛勝利果實。”會後,林縣開展了“算算八年賬,比比三個天”活動。通過比較,廣大羣衆清楚地認識到:日軍來了,殺人放火,國破家亡;蔣介石掌權,逼租逼糧,沒好時光;共產黨來了,抗日救國,翻身解放。隨後,林縣人民掀起了參軍的熱潮。

王立君參軍後,被分配到了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第48團2營4連。第48團前身爲太行七分區的輝(縣)獲(嘉)獨立營和輝縣獨立營。1945年8月4日,爲適應對日軍反攻形勢的需要,以上兩個營合編爲輝縣獨立團。9月中旬,輝縣獨立團擴大爲乙種團,改番號爲太行軍區第48團,歸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建制。王立君參軍時,第48團正配合主力轉戰於林縣東姚、鶴壁集、水冶一帶。

1946年7月20日,毛澤東發出“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晉冀魯豫軍區爲貫徹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要求所屬的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嶽等軍區以基幹團升級,各組建兩個獨立旅,遂行機動作戰任務。12月1日,太行軍區奉令組建兩個旅。其中,以太行第四軍分區的43團、45團,第五軍分區的48團,組成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向守志爲旅長。12月下旬,第43團、第48團先後抵達林縣縣城城南槐樹池集結準備編旅。這裏,距王立君的家僅10多公里。1947年2月4日,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在林縣縣城城南沙河村正式組建。

獨立第2旅組建後的2月7日,王立君所在的第48團就參加了湯西作戰。隨後,3月底開始的新鄉外圍作戰、解放鶴壁、圍殲國民黨第二快速縱隊、解放湯陰、圍攻安陽,都有王立君及第48團指戰員的身影。

1947年5月21日,太行區第三專署林縣政府給王立君的父親王振朝頒發了“軍屬證明書”。“軍屬證明書”上寫道:“王振朝先生在此偉大愛國自衛戰爭中,其子自願奔赴戰場英勇殺敵,爲羣衆服務,特發此證享受軍屬優待條例之待遇。”“軍屬證明書”上還註明,王立君的職務是第48團2營4連副班長。

■在距離家僅1.5公里的合澗鎮一家布店,王立君告別父母妻兒,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1947年6月下旬,爲配合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太行軍區奉命發起道清線作戰。獨立第2旅受命攻打博愛縣城。6月28日,正在山西省長治地區整訓的獨立第2旅奉令南下,主力部隊經高平、晉城,於7月3日到達博愛城西。另一部分經林縣南下,王立君就在其中。途經林縣合澗鎮時,他同聞訊趕來的妻子及年幼的兒子在鎮上一家布店見了一面。當時,妻子帶着兒子住在孃家,離合澗鎮很近。當她從別人口中得知丈夫所在部隊從這裏經過時,立即帶着兒子來同已一年未見的丈夫會面。參軍之前,王立君已結婚成家。見到從未謀面才幾個月大的兒子,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說:“有了兒子,有了後代,我以後就是死在戰場上也放心了。”短暫的會面後,帶着對父母妻兒的無限眷戀,王立君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攻克博愛城後,獨立第2旅進行了參加大反攻的形勢、任務教育活動,《全力準備大反攻》《中共權威人士評當前時局》等新華社社論成爲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作爲從豫北成長起來的獨立第2旅,其絕大部分戰士是這一帶的農民,不願離家鄉、怕過黃河等思想在一些人身上有所表現。經過教育,這些人的顧慮得以解除。在駐地博愛縣,王立君給家裏寫信告知了自己的近況。這封信沒有留存下來,信件的內容現已無從得知。8月17日,家人給他回了信。在其家人保存至今的“太行郵政掛號收據第3334號收件人住址姓名”一欄中,寫明瞭王立君當時所處位置:“清化縣(即博愛縣)王立君”。而8月17日,王立君已踏上南下的征程,不知這封信他是否收到。

是時,撤離延安後毛澤東率領的中共中央機關及解放軍總部在陝北正面對着國民黨胡宗南集團的重兵圍堵,劉鄧大軍正在挺進大別山的路途中。爲配合陝北與大別山的作戰,7月27日,中央軍委決定以晉冀魯豫軍區的第4縱隊、第9縱隊、第38軍及太嶽軍區的第22旅等組建陳(賡)謝(富治)兵團,強渡黃河,挺進豫西,以減輕陝北和劉鄧大軍的壓力。

8月15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在博愛縣王卜昌召開了成立暨出征誓師大會。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黃鎮,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獨立第2旅整編升級爲第26旅,轄第76、第77、第78團。旅長向守志,政治委員餘洪遠。王立君所在的第48團改編爲第78團。17日,第26旅從博愛蘇家地區出發,戰士們喊着“渡過黃河去,打響第一炮”的口號,向黃河邊挺進。24日,第26旅從洛陽西北的關陽渡口順利渡過黃河。

南渡黃河後,王立君所在的第26旅轉戰洛河、伊河流域。隨後,挺進伏牛山東麓,攻克寶丰、葉縣;參加破擊平漢線,配合兄弟部隊殲滅國民黨整編第3師。這一系列戰事,使第26旅全體幹部戰士“對毛主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指示的認識,有進一步的提高”,全體指戰員“情緒高昂,鬥志更加旺盛”。

秦基偉晚年說:“形象地說,如果把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比喻成給蔣介石當胸一拳,那麼陳謝集團突破黃河天險,就好比是朝蔣介石肋骨上又踹一腳。”

■在各界羣衆的熱烈歡迎中,王立君和戰友們精神飽滿地走進了鄭州城■

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軍利用作戰間隙普遍開展以訴苦和“三查”“三整”爲主要內容的有領導有秩序的大規模新式整軍運動。毛澤東說:“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於天下。”

1948年1月28日,第26旅從駐地河南泌陽東北之張白凹、蔣莊地區北進,21日到達平頂山市南五公里的北渡地區。在這裏,第26旅開展了以訴苦和“三查”“三整”爲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新式整軍運動告一段落後,王立君和第78團的戰友們先後參與了汝河兩岸剿匪(2月下旬)、再克洛陽(4月)、登封密縣地區作戰(5月)、豫東戰役(6月至7月)等戰事。

10月下旬,鄭州戰役打響。10月19日,第26旅從禹縣北離開,經過3天3夜的急行軍,於22日凌晨2時到達鄭州西北的南流。攻下五龍口後,第78團及兄弟部隊向東,從興隆鋪、劉寨、張寨、十二里屯向老鴉陳、固城之間突擊。22日下午5點30分,從鄭州城出逃的國民黨軍在老鴉陳被全部殲滅。22日23時,陳毅、鄧小平給毛澤東報告瞭解放鄭州的消息。毛澤東當即爲新華社寫了一篇《我軍解放鄭州》的新聞稿,並於23日5時回電陳、鄧:佔領鄭州甚慰。

鄭州解放後,第26旅奉令警備鄭州,維護鄭州的社會治安。10月25日,第26旅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式。王立君和戰友們在各界羣衆的熱烈歡迎中,精神飽滿地走進了鄭州城。秦基偉回憶說,第26旅“軍容雄壯,陣勢浩蕩,鄭州各界軍民無不爲之耳目一新”。

就在鄭州解放前的10月11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指示》,淮海戰役正緊鑼密鼓地準備中。10月31日,還沉浸在攻克鄭州巨大喜悅中的第26旅,踏上了淮海戰場的征程。不像以往的徒步行軍,這次這支從太行山走出的子弟兵坐上了火車,一路向東。不過,王立君所在的第78團沒有隨行。剛解放的鄭州情況錯綜複雜,還需要部隊駐守,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級命令第78團繼續警備鄭州。等第78團加入淮海戰場時,已是11月底。12月3日,第78團開始參加殲滅黃維兵團的戰鬥。在12月7日18時進攻張圩子的戰鬥中,2營4連爲第78團的突擊連,由村東北角攻入村中。

(來源:《黨史博覽》2019年第3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