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作家計劃初評評委專訪:

文學依然是這個時代最有創造力的工作

採訪、撰文:倉鼠

從五月份到十二月份,歷時7個月的“匿名作家”比賽即將迎來收官,有五位初評評委與這些投出作品後就處於等待狀態的作者們一起保持了匿名。他們的職業背景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標籤:寫作者,只不過,在這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裏,他們所做的是對他人作品的反覆閱讀、比較、審慎的評判,以及遴選。

走走,前《收穫》編輯,谷臻故事工場CEO,作家

在匿名作家計劃中化身評委:默爾索

對於這個過程,身爲初評評委之一、曾經有着長達14年文學雜誌編輯經驗的走走已經駕輕就熟,當初在《收穫》工作時,她就以非凡的閱稿速度著稱。她也是憑藉語言和主題認出最多作者的評委,不過她也表示,因爲現在年輕作者的語言受到翻譯小說的影響不淺,所以在數量衆多的作品中確實會出現難以識別的情況。儘管如此,她仍然在這次比賽中發現了不少驚喜。

王聰威,《聯合文學》總編輯,作家

在匿名作家計劃中化身評委:渡邊徹

王聰威是臺灣文學期刊《聯合文學》的編輯,經常參與各種文學獎的評審,甚至也會不時收到大陸作者的來稿,因而有着豐富的審稿經驗,在這次“匿名作家”的評審過程中,他認爲,雖然兩岸文學青年的文學觀不同,意識形態、養成方式也差別很大,但作品本身的成熟度卻相當一致,“讀起來十分過癮。”

楊慶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詩人

在匿名作家計劃中化身評委:唐璜

與走走、王聰威一樣,身爲人大教授的楊慶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文學青年的頻率很高,在他眼中,今天的文學青年和以往的文學青年並沒有什麼區別,有一些人未來會成爲寫作者,有一些則會致力於守護文學的純粹,“文學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

小白,作家

在匿名作家計劃中化身評委:韋小寶

作家小白本身就是出色的寫作者,他崇尚小說中的智性因素,他強調,小說是對生活的發現和發明,創作小說的過程無疑需要很多的智力活動,在他看來,這次比賽中的不少作品,都有“再用力想用力寫”的餘地。

張佳瑋,作家

在匿名作家計劃中化身評委:狄俄墨得斯

在豆瓣、知乎、虎撲上都有極高人氣、自己也翻譯外國文學的張佳瑋,將這次匿名作家比賽視爲一次斑斕炫目的魔術表演大賽,這個視角的前提在於,他已經默認“大家都可以隨心所欲製造出自己想呈現的風格”,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有抱着認出某位作者的心態去閱讀。他在評選期間也存在着舉棋不定的心理掙扎,“將不同風格與類型的作品量化並想拉開差距,真的很不易。”

不過,在入圍短名單中最看好的作品以及對未入圍作品的好感度上,張佳瑋與走走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入圍作品中,他們都推崇《卜馬尾》這部小說,張佳瑋對《卜馬尾》的閱讀印象是——語感與意象都精美,節奏不疾不徐,把握妥當;走走則認爲《卜馬尾》“詩意,且真正有一種來自天地、來自人的力量”。而在未入圍的作品中,他們都偏愛《武術家》這一篇,走走將《武術家》描述爲“頗有古代筆記體小說之神韻”,張佳瑋也對《武術家》密集紮實的敘述和均勻的發力給出了讚辭。

自稱“喜歡有點偏鋒的作品”的王聰威,評價入圍短名單中的《海霧》爲“天分驚人的作品”,他不太滿意那些看起來像把長篇小說部份裁下來,以及像是長篇小說大綱的參賽作品。《信徒》是楊慶祥的心頭好,作品中深刻的寓言性,以及在主題和形式上所具備的高度的現代感,令他印象深刻。

小白則對大多數作品表示了失望,他認爲“匿名”並沒有真正給這些作品帶來自由感。即便是一些文筆老練的作品,內在卻也顯得遊移不定,缺乏一種敘事所必需的堅定感。

這又回到了這次比賽的初衷:用“匿名”,在序號次第排列的舞臺上,實現作者的短暫退場,還原一種只屬於文本的坦誠和專注,以及創造力的飛馳。

J.K.羅琳化名爲羅伯特·加爾佈雷思時收到的退稿信

走走指出,“匿名”確實能夠凸顯出作品本身,在評審過程中她甚至不無慚愧地想,也許之前編輯稿子時,還是存在着不少先入爲主的成分。王聰威也以J.K.羅琳化名爲羅伯特·加爾佈雷思爲例贊成了走走的看法,業已成名的作家拋掉昔日光環,確實能讓讀者們將目光更集中在作品本身。

小白以作家身份現身說法,指出有機會擺脫讀者的固有期待,逃脫定型約束,對作家本身來說是很愉快的,可以試着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也因此,他對於這次比賽出現那些越出種種藩籬和規則的文本有着更多的期待。

楊慶祥則認爲,文學與商品不同,它必然和某一類特殊的經驗密切相關,“文學最終呈現的不僅僅是“文本”的形象,同時也是作家和時代的形象。”當問及現在這個時代,年輕人對於文學的熱情是否正在消失時,他覺得就相對數而言,確實有流失,但從絕對數來說,依然有龐大的羣體對文學充滿熱情。

匿名作家計劃

王聰威對臺灣的文學生態有着自己獨特的觀察,他提到,現如今,臺灣無論是寫作的人,還是參與文學獎比賽的人,都非常多,環境的開放自由也鼓舞了作家們毫不畏懼的嘗試;另一方面,文學圖書市場卻在持續萎縮,這打擊了許多一線作家的信心,有些作家甚至因此退縮而減少了產量。

事實上,只要在全球各地的機場書店轉一圈,就會發現臺灣並不是特例,佔據暢銷榜的永遠是成功學、自我管理類書籍和已經改編成熱門影視的小說原著,文學永遠無法處於視線的前端,卻又很容易面臨現存秩序和新添規則的詰難和挑戰。今天,我們更傾向於去談論一個作家祕不可宣的情感生活,而不是作品。這正是這次匿名作家計劃試圖用一點微薄的努力去改變的,讓大家只關注作品本身的閱讀感受,讓大家看到文學作品的紛繁多樣。

半年多的週期很容易讓人忽視評選過程工程量的龐大,然而,每一期都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完總計十幾萬字的小說,並給出評分,着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難怪幾位評委都呼籲希望下一次能留給評委更充分的時間。不過,有評委們的耐心閱讀與評價,有著名作家的慷慨賜稿,和年輕作家對自己才華的踊躍證明,我們相信,文學不會永遠處在一個進退失據的位置。就像走走所說:“正面面對大衆,纔會覺得自己是邊緣;正面面對邊緣,會看到自己的世界每天都在擴大。”

_______ _______

走走Q&Q

風格是作家本身創作成熟的自然表現,但風格發展到一定程度,有時候又會對作品的表達形成干擾,你如何看待作家的風格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只要還是這個作家寫的,風格本身就是不可隱藏的。算法也表明,一個作家慣用的意象、詞語構成,句法形式甚至主題等等,都是很容易被計算機識別出來的。這就好比要求一個人把自己拎離地面。

這次比賽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爲什麼?

《卜馬尾》。詩意且有真正的來自天地來自人的力量。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武術家》。這種講述奇人異事的短篇小說,類似於唐傳奇,頗有古代筆記體小說之神韻。

參與這次“匿名作家”比賽的評選過程,你有什麼感受?

看這次匿名作品可知,談得上有風格的作家,也沒那麼多。相當一部分作品放在那裏,還是泯然於衆人的。做過14年編輯,很慚愧地想,也許以前編稿子,先入爲主的成分還是不少。

在評審的過程中,你認爲自己認出了哪位作家?他們是誰?你憑藉什麼認出了他們?

我覺得我認出了好幾位吧,包括雙雪濤、國生、徐暢、閻連科、路內、吉井忍……也許還有張惠雯?憑藉語言、主題。

王聰威Q&Q

這次比賽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爲什麼?

我認爲《海霧》是天份驚人的作品,無論文字技巧、效果氛圍都高超無比,並且使主題產生質變。但這種方式適用精煉的短篇,寫太長的話就會變得空洞。另外,這種風格的作品厲害異常,評價也一定會兩極,雖然我個人喜歡,(我通常喜歡有點偏鋒的作品)不過恐怕拿不上大獎。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我認爲寫差的,都是看起來把長篇小說部份裁下來的作品,以及像是長篇小說大綱的作品。在評審過程裏,我一直強調短篇小說有自己的美感,自己的技術面,自己的鍛鍊方式,就像長跑與短跑是截然不同的運動。但覺得大陸這邊的現代寫作者好像太習於長篇了,對於短篇有些吃力。

據你觀察,臺灣的文學青年,現在有怎樣的創作傾向?

臺灣作家樂於寫作與自己家鄉相關的題材,無論是鄉村、城市、原鄉,既樂於寫作過往歷史,也敢面對正在發生的事,不過最擅長的也許是現代家庭關係的描寫。另外,近來許多人會寫作、研究日治時期的本土題材,還有一個趨勢是將類型小說的技術、觀點引進純文學的寫作裏,藉由像是臺灣妖怪這樣的在地題材,擴展了整體臺灣小說的面向。

現在臺灣的文學環境是怎樣的?

臺灣寫作的人非常多,無論詩、散文、小說都是,參與文學獎比賽的人也非常多,從這方面來看是非常蓬勃,並且充滿動能的,因爲整個環境非常開放自由,幾乎什麼題材都能徹底發揮,也就鼓舞了作家毫不畏懼地嘗試。問題是實際上文學書賣得不好,近年文學市場的萎縮打擊了許多一線作家的信心,有些作家甚至因此退縮而減少了產量,這是很可惜的。

楊慶祥Q&Q

你認爲作者真的有可能靠匿名,實現真正的退場,還原讀者對作品本身的關注嗎?

我覺得不可能。因爲文學與完全物質化的商品不同,它必然和某一類特殊的經驗密切相關,文學最終呈現的不僅僅是“文本”的形象,同時也是作家和時代的形象。現代以來的文學尤其如此。

這次比賽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爲什麼?

《信徒》和《巨猿》。前者有深刻的寓言性,後者是一代人經驗的昇華。兩者在主題和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的現代感。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未來藥》和《王府井》讓我印象深刻。

你在高校工作,日常接觸的文學青年多嗎?你認爲今天的文學青年有哪些不同以往的特質?

會接觸比較多的文學青年。今天的文學青年和以往的文學青年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會成爲寫作者,一部分僅僅守護文學的純粹,還有一部分會誤入歧途。

小白Q&Q

你認爲作者真的有可能靠匿名,實現真正的退場,還原讀者對作品本身的關注嗎?

作者,他的名字,以及包含在名字中的風格、思想座標、技術維度,都是現代文學作品應有之義,把作者與作品分割開來,那種文本理想由來已久,但我們不能忘記,作者之名,以及附着其上得各種意義,確實對閱讀本身十分重要。當然,有機會擺脫讀者固有期待,逃脫那種定型約束,對作家本身來說是很愉快得,他們可以試着做一點不一樣得事情。

這次比賽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爲什麼?

說實話,這些作品稍微有點讓人失望。匿名沒有給這些作品帶來自由感。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沒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得作品,很多作品明顯帶有習作氣息。也有一些作品看得出比較老練,可能是資深作者,但匿名了以後,他們好像有點遊移不定了,缺少了一種敘事所必須得堅定感。

參與這次“匿名作家”比賽的評選過程,你有什麼感受?

匿名以後,讀者們似乎對作品更加缺乏一種標準了。評委打分分歧很大,很多作品得到完全相反的判斷。

張佳瑋Q&Q

風格是作家本身創作成熟的自然表現,但風格發展到一定程度,有時候又會對作品的表達形成干擾,你如何看待作家的風格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即便是同一個作者,只要寫作時間夠久,風格也會發生細微的變化。某種程度上,風格是作者自身生活經歷與接收到的反饋共同作用的結果。海明威和馬爾克斯都認爲寫新聞報道對他們的寫作生涯有利;卡夫卡簡潔明快的風格與他接受過的法律訓練有關;納博科夫《微暗的火》創作歷程與他康奈爾時期的授課也密不可分。風格或多或少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倒影——當然,有些純粹的風格試驗愛好者如巴塞爾姆算是例外吧?

這次比賽中,你最看好哪部入圍作品,爲什麼?

《卜馬尾》。我當時初讀的印象是:語感與意象都精美,尤其是意象,既富有裝飾性與色彩,又不至於浮誇,節奏不疾不徐,把握妥當。

在沒有入圍的作品當中,哪部讓你印象最深刻?

《武術家》。敘述密集幹練,無廢話,只偶爾有些段落故作冷靜反而顯出用力,但下次極少;故事懸念從頭抻到尾,中段之後魔幻色彩浮現得毫不突兀,帶到結尾時恰好引出高潮,力道用得均勻,不輕不重,於是一個紮實的故事最後飄了個優雅的結尾。

參與這次“匿名作家”比賽的評選過程,你有什麼感受?

評分真難。將不同風格與類型的作品量化並想拉開差距,真的很不易。

在評審的過程中,你認爲自己認出了哪位作家?他們是誰?你憑藉什麼認出了他們?

我沒有認出任何一位作家——確切說,我沒有抱着“認出某位作家”的心思去閱讀文本。我已經默認“大家都可以隨心所欲製造出自己想呈現的風格”,所以將這次比賽當做一次魔術表演大賽,並不想去揭穿謎底。

你翻譯過不同的中外作品,如何看待它們給寫作語言帶來的影響?

翻譯得越多,越會發現簡潔與意象的重要。翻譯與寫作的難點,都在於尋找合適的詞,尤其是形容詞。而一部作品的可譯性,或曰跨語言表現力,往往體現在其意象之上。而浩繁華麗形容詞龐雜的文本,無論對譯者還是讀者,都會有巨大的壓力。

作爲一個自由職業寫作者,你在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上有什麼建議?

早起即寫,日日重複,如此而已。

_______ _______

12月15日14:00

以透明致敬匿名

“匿名作家計劃”開放式決選及頒獎儀式

在經過五輪初賽之後,我們邀請到國內文學界頂尖的小說家蘇童、格非、畢飛宇組成終評評委團,從初賽脫穎而出的11位匿名作家中,選擇了6位,並將帶着這6位匿名作家的小說,進入15號活動當天的評委密室。

如同匿名對於作家的挑戰,這次的評選我們全程直播,這樣前從所未有的開放式評選也是對對三位評委老師的一次挑戰。那些評委祕室中的所有的對於小說的分析、作家的猜測、風格的爭執都將被公開。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學獎評選過程,用“透明”來致“匿名”。

時間:

2018 年12月15日14:00

地點:

北京市MeePark 798店

(朝陽區酒仙橋北路9號恆通國際創新園89街)

嘉賓:

蘇童、畢飛宇、格非、張悅然、止庵、走走、羅皓菱、6位神祕短名單作者

主辦:

鯉、大家、理想國、噹噹、騰訊新聞、Meepark、Kindl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