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學課的時候,講到達達主義,我們的老師認為達達主義這樣叛逆的、所謂潮流的藝術流派是註定消亡的,只有像莎士比亞那樣經典的著作,經過大浪淘沙,才是能夠抵得住時光,永久不會消亡的。我在想,即使有些藝術消亡了,不再流行了,可它對那個時代具有重大意義和討論價值,如今它的被討論被研究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啊,對它經驗的吸取和應用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傳承啊。 希望感興趣的人一起討論,解答疑惑~


謝邀

先說我的答案:不是。

如果只有經典作品值得研究,那麼:1. 以後將不會再有新的經典出現。2. 舊的經典會成為無根之木,因為經典作品並不是一出生便是經典。

我猜題主的老師可能年齡比較大了,或者思想比較固執。我以前見過一位老教授,在某一領域是國內響噹噹的權威。然而這位老教授厚古薄今,以艾略特破壞傳統為由把一位畢業論文寫《荒原》的女學生數落了一番,然而荒原究竟是什麼地位,大家心裡都有數。

一種流派思想是應運當時時代環境而生的,並不會從根上消亡,因為任何一種思潮都是對之前的某種主流思想的回應,或是反抗或是發展,人類思想的高度總是在這樣一種此消彼漲的過程中不斷曲折上升的。一種聲音正面發展到波峰之後勢必會有另一種不同的聲音將之推向波谷,哲學如此,文學亦是如此,矯枉過正一詞大抵是這麼來的。

這樣看來,我們今天看來是經典的作品,若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也不過是對某種處於支配地位思想的回應而已,以莎劇為代表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是對中世紀教條文學的反抗,17世紀崇尚古典復興是對人文主義的反抗,後來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各種流派都是對之前思潮的反抗。從矯枉到過正,到再矯枉,再過正,一路都是這麼過來的。

即便是某些在我們今天看來是新事物且還未被列入經典的東西,如題主提到的達達主義,以及「後」字當頭的各種東西等,放在整個歷史語境中,都有其一席之地。


是垂青以後才成為經典的呀。時間會證明一切。


什麼是「經典」?還不由人來定義的。

隋唐之前,陶淵明的詩只是二流,算不上經典。

白居易和韓愈之前,杜甫的「苦大仇深」的詩幾乎無人賞識,算不上經典。

沒有胡應麟,籍籍無名的張若虛和他《春江花月夜》,差點就淹沒在故紙堆里。

然而這些現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經典的定義會變。只要有站在行業頂尖的專家給作品背書,不是經典也會變成經典。

反之,鍾嶸把陶詩定位中品,而他的《詩品》中那些所謂的」上品詩「,還能被人記住多少?


我的回答是:是的。

但是!什麼叫經典,這個是很複雜的。莎士比亞當然是經典,而且是西方正典,這些作品確實是經過了歷史的挑選的。但是像題主說的「達達主義」這樣的藝術流派以後也不一定不會成為經典。要知道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他也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作家。莎士比亞沒有接受過什麼正統的教育,拉丁文希臘文都不是很懂,但和同時代的精英劇作家相比,他的作品更加受到後人敬重,原因正是在於其獨特性。有一個回答已經提到,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是對中世紀教條的反抗,但在藝術上來說,它反抗的不僅是中世紀教條。古希臘時代的戲劇總是在強調命運,比如著名的《俄狄浦斯》,主人翁對自己的人生是沒有主動權的。但到了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悲劇卻是由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也就說,莎士比亞的藝術不再是重複前人,而是凝練了時代的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學史,我們會發現所有被後人銘記的經典作家都是獨一無二的,絕對不會有人與他雷同。再看十七世紀的Milton、Dryden,十八世紀的Pope、Johnson,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如Coleridge、Wordsworth、Keats、Shelly、Byron,每一位的風格、主題、寫作方法都既不重複前人的思想,又和同時代的作家或詩人完全不同,所以,所謂確立經典,其實就是尋找既獨一無二又代表了時代精神的作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的老師指責達達主義「叛逆」其實正好證明了它能夠成為經典的可能性。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叛逆都是有價值的。我對題主說的達達主義不了解,但我可以舉一個其他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海明威的風格其實借鑒了Gertrude Stein的詩作,這是一種嶄新的文風,兩位作家都通過極簡和重複來表達自我,但為什麼後者的作品沒能成為經典呢?這個就仁者見仁了。

還有一點,很多人以為一些作品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的讀者多,或者說喜歡它的讀者多。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一部作品之所以能一直不被遺忘,其實必須要歸功於學院派的努力。一部作品只有在學院之中始終受人關注,被人研究,它才有可能在普通讀者中得到推廣,因為說穿了,其實人類社會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話語權一直都是被所謂的wits掌握的。當然,這一點在當代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但因為文學研究必須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完成,所以普通讀者想要掌握這種話語權其實也很困難。所以,如果題主認為有什麼東西值得被大家記住,最好還是自己投身到對它的研究之中,並且通過這樣的努力,向普通的讀者大眾傳遞對它的解讀,讓大家認識到它的價值。


私以為,文學能不能流傳下去,主要看寫的是不是人性。文學即人學,那些好的作品,最能展現人性,歷經千年,正是這些人性打動著我們得以流傳下去。


不是,時間才是檢驗一部作品最好的篩子。

隨著時間,閱讀的人越來越多,意味著關於該作品的不同思想的產生。當這些思想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是,該作品也就成了經典。


我感覺任何事物出現了,就必定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任何主義與學說都可以被借鑒或者反思,都應該被記述下來。


恕我直言,你提問的這句話就是個病句。

經典為什麼經典

是因為有大量的人,也就是讀者,覺得它好,或者有獨特的代表性。所以才造就了經典這個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