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嫦娥四號月揹着陸

2019年1月11日,中國向全球宣佈,成功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着陸的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藉助“鵲橋”中繼衛星,嫦娥四號着陸器跟玉兔二號巡視器順利進行了互拍成像。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今年1月3日,它自主着陸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預選着陸區內。當日,它所釋放的玉兔二號巡視器開始了月背表面的探索之旅。

中國十大成就令世界矚目

嫦娥四號


2.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2018年歲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按計劃完成了高密度發射組網,在軌的服務衛星數量已高達33顆。2019-2020年,它還將發射11顆北斗三號和1顆北斗二號衛星,完成全面建設,提升系統的服務性能。目前,北斗的全球定位精度可達10米,亞太地區定位精度5米,測速精度爲每秒0.2米,授時精度方面達到20納秒。

3.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開通

這條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跨海交通走廊長達55公里,將橋樑、島嶼與隧道連成一體。這是全球最長的跨海通道。從前期設計到最終竣工,一共用了14年時間。2018年10月24日,它正式通車,將廣東省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連接起來,形成新的經濟圈。

4.國產航母完成第三次海試

2018年10月28日,完全由中國本土設計和建造的首艘航母完成了它的第三次海試。這意味着北京已經掌握了製造中型及大型航母的技術。航母長約315米、最大寬度約75米、排水量約爲5萬噸、最大航速爲30節。據中國媒體報道,它可以搭載36架殲-15戰機、數架用途各異的直升機。其中,殲-15能根據不同作戰任務攜帶多型空空導彈、空地導彈以及精確制導炸彈等。

5.全球首例克隆獼猴的誕生

“中中”和“華華”是世界首例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誕生的長尾獼猴。這意味着中國學者已經攻克了靈長類體細胞克隆這一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負責人孫強帶領他的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18年1月實現了上述突破。利用上述新技術,研究人員在未來能培育出大量核基因組信息與供體體細胞完全一致的獼猴。

6.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交付使用

2018年1月30日,中國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宣佈,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經過7個月的在軌測試,已經能夠正式投入使用。在軌測試期間,“慧眼”進行了多個天區的掃描成像觀測、對特定天體的定點觀測,取得有關黑洞、中子星雙星觀測的初步科學成果。未來,它將繼續對銀河系內的黑洞和中子星進行觀測,提供更多的信息與數據,幫助人類揭開黑洞演化、中子星強磁場等天文現象的謎團。

7.“雪龍2”號極地破冰船下水

2018年9月10日,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下水。它可以利用船艏和船艉的強大推進裝置,完成雙向破冰,從而直接影響並改變極地科考的模式與格局。“雪龍2”號的吃水排水量爲1.3萬噸、長122.5米、寬22.3米。它能夠搭載4500噸物資。設計原理決定了它能在冰厚1.5米的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

8.全球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試飛

2018年10月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鯤龍”AG600進行了水上首飛起降,成功完成預定任務。它的機身長37米、高12.1米、平均飛行時速555公里。這是世界在研的最大水陸兩用飛機,能夠滿足物資運輸、森林滅火、水上救援、海上執法與維權等多種需求。它配備4臺渦輪螺旋槳發動機,能在20秒內汲水12噸。最大起飛重量53.5噸,最大航程4500公里。

9.熱核聚變反應堆創下世界紀錄

2018年11月12日,中國的“人造太陽”即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的總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實現了1億攝氏度離子體運行。這一溫度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的6倍多。它維持了10秒,創下了全球紀錄。如此一來,中國爲熱核聚變進程的研究、清潔能源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

10.成功發射高分五號遙感衛星

2018年5月9日凌晨,中國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高分五號遙感衛星。這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能夠實現紫外至長波紅外譜段的全譜段觀測的衛星。高分五號能夠有效地監測區域大氣污染以及陸表生態環境。它是全球光譜分辨率極高的遙感衛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