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葉為柏樹科常綠喬木植物側柏的嫩枝及葉,葉片形態扁側立生,常年鬱鬱蔥蔥,翠綠枝茂,一般作植物園、公園、公墓附近栽培,取蒼松翠柏,萬古長青之意。全國各地均產,以乾燥枝葉入葯。 側柏葉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功能:涼血止血。《藥性本草》評價側柏葉有:「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側柏葉有苦伐祛風、寒涼清熱的作用。民間及傳統醫藥多用於以下疾病: 一、吐血。 二、鼻衄。 三、尿血。 四、便血。 五、痔瘡下血。 六、咳嗽。 七、眩暈。 八、燙傷等。 常用量6一12克,大劑量可用至30克,可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塗擦。注意:側柏葉苦寒性澀,出血而有瘀血者,慎用。用量不當,有頭暈、噁心、食欲不振之弊,應慎用之。欲知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感謝閱讀和熱心點贊。未經允許搬襲必究。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是柏科側柏屬植物,別名有扁柏、柏樹、黃柏等,該屬共1種,為我國特產樹種,也是我國應用最普遍的園林綠化樹種之一,全國各地均勻分布,多為栽培野生者少。其形態特徵和功效為:

一,形態特徵(簡):

1,性狀:常綠喬木,高達20米,有時為灌木狀,樹皮灰褐色,條狀縱裂,生鱗葉小枝扁,向上直展或斜展;

2,葉:葉鱗形,交互對生,正面1對常扁平,側面葉呈龍骨狀覆蓋正面葉上,鱗葉兩面綠色(識別要點);

3,球花:花單性同株,雄球花卵形,雌球花球形,珠鱗4對,交互對生(識別要點);

4,球果:球果圓球形,直立,粉藍色,成熟後紅褐色木質化,開裂(識別要點);種鱗8枚,木質,扁平,厚質,其背部近頂端有1隆起而反曲的小鉤;頂端和基部1對種鱗無種子,其餘每片有2種子;種子卵狀,栗褐色,無翅(識別要點)。

二,主要功效:

1,綠化觀賞用:側柏自古以來都是園林應用最普遍樹種之一,多栽植於庭園、寺廟和陵墓等處,其壽命長,樹體姿態美觀,各名山大川常見古樹,因側柏而成名的景區不在少數,如陝西黃陵縣軒轅廟的「軒轅柏」,山東泰山岱廟的「漢柏」,甘肅天水市南郭寺的「南山古柏或春秋古柏」等等;現在園林綠化中經常應用,常栽植在行道樹、亭園、大門兩側、綠地周圍等處,小樹作綠籬樹種效果很好,因其抗性強,也常用於工礦區綠化;側柏的栽培變種甚多,如千頭柏、金葉千頭柏、金塔柏、灑金千頭柏等,枝叢生密集,樹冠多圓球形,葉色有綠有黃,觀賞價值尚高,應用較廣;側柏為陽性樹種,耐乾旱瘠薄,對土壤適應範圍廣,是北方主要造林樹種之一。

2,藥用:據資料記載,側柏葉、種子可入葯,側柏葉為側柏的乾燥枝稍及葉,其味苦澀性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止咳、祛風利濕、散腫毒和生烏髮的功效,其主要成分是松柏苦味素、側柏酮、槲皮甙、小茴香酮、揮髮油、鞣質和樹脂等,此外,側柏葉還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地球菌、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側柏種子為側柏的乾燥成熟種仁,其味甘性平,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的功效,多用於治療陰血不足、虛煩心眠、腸燥便秘、陰虛益汗等症。藥用時請遵醫囑。[參考《生命的化學》2018 ,38(2):281_289]

3,木材:木材淡黃褐色,富含樹脂,有芳香味,材質堅硬緻密,紋理斜行,耐腐,不翹不裂,可供建築、器具、傢具、農具及文具等用;以前在農村多用於作壽材用。現在大材已經很少見了。

其他用途:種子可榨油食用;樹樁可制盆景。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