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戰敗之後,沙俄一躍成爲亞歐大陸上的霸主,這讓費盡心思削弱法國的日不落帝國十分不滿。奉行大陸均勢政策的英國隨即夥同法國支援奧斯曼土耳其,開啓了英俄爭霸的過程。可是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沙俄轉頭就向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滿清攫取了144萬平方公里土地。

中日甲午戰爭後兩國關係升溫?國際形勢逼迫所至!

第二次鴉片戰爭本爲英法對滿清的發動的,沙俄作爲英法的手下敗將,卻以調停方的身份攫取了比英法還大的利益,這引發了英國更強烈的忌憚。英國隨即開始扶持滿清,拉攏清朝參與英國組建的反俄陣線。這種扶持政策客觀上幫助了洋務運動的發展,但也終結於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戰敗之後,英國轉頭與日本合作,並最終促成了《英日同盟》的簽訂。本就曾效法英國政體制度的日本明治政府亦學會了英國的靈活外交。雖然甲午戰爭清朝簽署馬關條約,需要支付許多戰爭賠款和割讓臺灣島,但此時的日本卻處於自身的考慮,也如同英國鴉片戰爭之後一樣,迅速改善了同清朝的關係。

中日甲午戰爭後兩國關係升溫?國際形勢逼迫所至!

影響日本決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爲緊迫的原因在於日本驟然崛起,打敗了此前看起來強大的處於中興進程中的清朝,將使用西式武器和艦船的清軍碾壓,甚至在高升號事件中悍然擊沉英國船隻,震驚全球。甲午開戰前,不僅清廷並未將日本放在眼裏,歐美各國同樣沒有在意,可日本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歐美都感受到了威脅。歐美孤立和排斥日本的政策有反過來導致日本自身的不安,法德俄在戰後對日本的逼迫亦加劇了這種氛圍。所以甲午戰爭後,開創了明治維新時代的那批日本政治家們便想拉攏中國推行泛亞主義。

中日甲午戰爭後兩國關係升溫?國際形勢逼迫所至!

滿清自身的態度同樣是促成戰後關係迅速升溫的因素。太平天國運動後,漢族地方大吏早已尾大不掉,各個手持軍權。滿清八旗集團認爲甲午戰爭打擊的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八旗力量並未削弱,賠錢的亦不是八旗自身,所以準備藉助親近日本,派遣大批留日學生學習和打造屬於滿人的新軍力量。

另外當時的國際局勢亦導致中日走近,當時的德國開始傳播“黃禍論”,將中日兩國一併納爲排斥對象。北方的俄國雖然屢次遭受英國打壓,但在遠東地區卻日益成爲中國和日本共同的敵人。

中日甲午戰爭後兩國關係升溫?國際形勢逼迫所至!

當然,兩個合作亦不是全心全意,滿清派駐學生留日後發現很多人被日本明治維新派影響,轉變爲革命黨,繼而轉向歐洲派遣留學。日本亦不曾將軍校高級課程開放給中國。

不過隨着日本國勢上升的趨勢被遏制,日本的政治生態也隨之惡化。昭和金融恐慌和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到來,引發日本國內一系列社會問題,到了三十年的日本形勢已經到了不改革或外站就必然內戰的局面了。日本當時改革阻力巨大,國內各既得利益羣體最終達成一致,開啓了對外野蠻擴張的步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