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應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英國劍橋大學文學博士陸建德教授在圖書館三層學術報告廳爲我校師生帶來了題爲《“走向世界”叢書的非凡意義》的講座。陸建德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爲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這是“全球史與中國2019”系列講座的第3講(總第73講),本次講座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柳若梅教授主持。

陸教授的講座主要圍繞嶽麓書社於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十卷本的《走向世界叢書》的內容和意義鋪展開來,並重點介紹了書中關於郭嵩燾(1818—1891)出使行記的相關情況,論述了晚清政府官員走出國門、認識西方、瞭解世界的努力和探索,指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互鑑互通的重要性。

講座伊始,陸教授指出《走向世界叢書》由錢鍾書(1910—1998)先生做序並受到其高度評價,叢書主要收錄了晚清外交家及涉外人士根據自身在國外的所見所聞撰寫的日記、筆記和遊記,詳細記載了近代中國優秀人士眼中的日本、歐美及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主編鐘叔河(1931—)先生於改革開放初期致力於把這一系列著作重新出版。接着陸教授以郭嵩燾爲例,詳細介紹了郭嵩燾作爲翰林出身的傳統士大夫,在國難當頭之時臨危受命出使英國的經歷,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當時最優秀的第一代外交官如何觀察外部世界,如何與英國使節乃至英國王室打交道,他們遇到何種挑戰,又如何應對並如何使自己不辱使命地融入國際外交界。

在陸教授看來,首先,郭嵩燾是外交界的先行者,在1875年雲南“馬嘉理事件”之後英方要求中國派公使赴英國對該案進行解釋並建立外交關係,而這在傳統士大夫階層看來有辱家門,當時的朝臣依然無法擺脫天朝上國的觀念和想象,認爲出使意味着朝貢,爲此慈禧太后(1835—1908)曾三次召見郭嵩燾。1876年郭嵩燾出使英國,開始嘗試正視外部世界。郭嵩燾與其副使劉錫鴻(?—1891)雖關係不和,但兩人的日記都反映出對國外政治如何運行的共同關注,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爲晚清新政的開展做了鋪墊。

其次,郭嵩燾在對一個國家瞭解很少,沒有輔助資料參考,且不懂國外語言的情況下靠自身的中國傳統舊學基礎,將所見所聞進行冷靜、客觀、詳實地記錄,展現出優秀的文筆技能。陸教授以當時複雜的航海英語(Maritime English)爲例,生動講述了郭嵩燾眼中的西方航海世界,船與船在公海上的互相致意、通過“帆”和“旗”向他人致敬的場景讓郭嵩燾意識到“洋人”國家的禮儀傳統,而我們當代很多禮儀正是源於西方。

另外,陸教授認爲郭嵩燾全方位觀察英國各種各樣的教育設施、工廠、監獄、大學等,這是郭嵩燾勤政的體現。他始終秉承一種態度:願意放下身段,去掉一個固定的自我,去認識一個全新的世界並用日記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此外,郭嵩燾還用大量篇幅描寫英國的新聞報紙,並對英國的社會民情予以關注,在他活動範圍所及,他注意到英國下層階級與中間階層和王室有一種特別的和諧,社會上下通過新聞輿論實現信息交流,並通過不斷的立法來改良醫治社會弊病,從而沒有走上暴力革命的道路。郭嵩燾認爲英國有他所認爲最美好的“三代之治”,他同時也是英國工業社會的目擊者和見證人。

在詳細介紹郭嵩燾日記及其思想之後,陸教授指出《走向世界叢書》產生了對人、動物和弱勢羣體的保護觀念,也有一部分涉及西學啓蒙。同時陸教授注意到對於西方社會的階級矛盾和衝突是《走向世界叢書》作者相對而言關注較少的部分。

最後,陸教授總結道,《走向世界叢書》的作者們不僅僅是在“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認識自己,從而使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柳若梅教授從《走向世界叢書》本身、陸教授的學術功底和外語院校的研究需求的角度總結了本次講座的意義。臺下師生與陸教授進行了積極互動,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周峪竹

圖:於晨陽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