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風景秀麗,千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登臨廬山,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哪位詩人對廬山最鍾情?非李白莫屬,他一生五次遊歷廬山,寫下了14首關於廬山的詩,其中為世人所熟知的有兩首,一首是《望廬山瀑布》,另一首是《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如果要論寫廬山最好的詩詞,我選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將飛流直下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飛流直下三千尺」既寫出了山之高峻陡峭,也表現出水流之急,勢不可擋;「疑是銀河落九天」將飛流直下的瀑布比作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實在是妙,凸顯了李白豐富的想像力。

李白的這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也有對廬山十分精彩的描繪,「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謝邀。中國古代詩歌詩史上,有兩首最著名寫廬山的詩。一首是李太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首是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李詩雖豪放浪漫,洒脫飄逸,但只是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快感及形象上的神馳,玩味的空間有限。

而蘇詩語句雖平常如話,卻立象高遠,蘊含哲理。不僅舉重若輕、悠忽之間描寫出了廬山氣象萬千的面目,還能給人以哲理的感悟和啟迪:

不論看什麼問題,辦什麼事情,都要從多方面去觀察和考慮。只有掌握了未知的一面,才能把控全局,知己知彼,百戰不怠。

所以,在描寫廬山的古詩中,我更喜歡蘇東坡《題西林壁》這首詩。附詩如下。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望廬山瀑布》一一李白一-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題西林壁》一一蘇軾一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這是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渾,奇異,壯麗的景象,字裡行間都流露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無限熱愛的情懷。

再註:蘇軾·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游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了十餘首讚美廬山的詩,這首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指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最的話,就是只有一首為冠。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都有寫。都蓋不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東坡的《題西林壁》這兩首的鋒芒。

本人是江西人,自然是去過廬山的。奇秀甲天下不是吹的。首先來看看這兩首詩,為啥能脫穎而出。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單單從純寫景的角度去分析,這首寫廬山他認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詩意通俗易懂,不用太多廢話。就拿寫頸聯尾聯來講,說誇張又形象,將山之高大險峻,流之飛湍瀑爭,表達的淋漓盡致,水從瀑布噴射而湧出,何其壯哉!最後一句作者大膽想像,這水不像人間水,倒有幾分九天銀河的神采,讓讀者恍若如臨仙境,亦真亦幻,朦朧沉浸其間。

作者李白,詩仙,謫仙人,青蓮居士。善劍術,好飲酒,杜甫說他李白斗酒詩百篇。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開篇兩句語意平平,直敘廬山長得啥樣,千姿百態。光看這兩句,比李白那首半個字都沒法比。但牛就牛在轉合兩聯,為啥這麼說呢。由物及理,內涵豐富。不管作者身處廬山哪個位置,所看不過一石一樹一壁一壑,並不能窺得全貌以發感慨。局限如墜迷霧,一時想到評判世間之事也是如此,角度不同,答案不同,片面性讓自己的判斷有失,不能擺脫主觀上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弊端。所以說,作者既寫廬山,又高於廬山,較太白,勝在立意,輸在意境。

蘇軾,世稱詞聖、詩神。三蘇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東坡居士,詩詞書畫,無一不精,還是個美食家(吃貨)。

我個人喜歡東坡詩多些,讓人有所開悟。對生活學習,有很大幫助。

以上由雨巷詩社社長我是瘋子編寫,禁止轉載!謝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願身在此山中

我們讀過李太白<望廬山瀑布>,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毛澤東七律登廬山等,讀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回味無窮。

蘇軾的<題西林壁>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詩有非常深刻的哲理,告訴人們看問題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要前看後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內看外看,只有全面的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再加上細緻的思考,然後你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從中說明了只有做了周密的調查,才有發言權。實踐出真知,平時我們在做事上有不少失誤,糾其原因就是我們沒有遵循全面看問題的規律,造成了思想和行動上的錯誤,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全面看問題的方法,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做深入調查,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工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在改革開放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科學發展觀理念,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我們才能穩步前進,才能不斷取得新的偉大勝利。

重讀蘇軾的"題西林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調查研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用深遠的目光,寬闊的胸懷,做好人生事,走好人生路,為實現人生崇高理想而努力奮鬥。


古人,現代人都寫作了許多有關廬山的好詩詞,大都耳熟能詳。

我喜歡的是這首,「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據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登廬山所作。


廬山又名匡山,是集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的名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說。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抒懷於此,並不乏帝王,偉人。有代表性的莫如李白.蘇東坡.魏晉的謝靈運.朱元璋和偉人毛主席。他們的詩各有千秋,我都祟拜喜歡。如李白的代表作"望廬山瀑布",膾炙人口。蘇軾的"題西林石壁",不僅詠了景,更講明了一種哲理。毛主席的七律"登廬山"寫出了領袖的另一種胸懷。但更貼切於我這個平民心態的還是草民時期朱元璋寫的登廬山的詩。原文.: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洲。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

詠景.抒懷.礪志.大氣,通俗,易懂。所以我更喜歡。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再一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前一富有哲思味道,後一盡展浪漫情懷。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因為這是我學的第一首關於廬山的詩,並且也是通過這首詩才第一次知道了廬山的大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