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我是貴州人;但喜歡《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下簡稱《地球》),其實和我是哪裡人沒多大關係。

老實講,兩年前看《路邊野餐》時,我著實帶著幾分獵奇心態:一個干婚慶的導演,不到30歲,非名校出身(學的還是電視編導專業),第二部長片,能有多大能耐?

結果,它結結實實地把我摁在了椅子上。110分鐘,漆黑而空蕩的影院,流動的光影就像片中針影流動的鐘,帶著人一起搖曳。隔著銀幕,彷彿都能嗅到霧蒙蒙草綠綠山彎彎的潮濕,是貴州特有的味道,是獨在畢贛這裡才拍出了真·滋味的味道。

我被畢贛晃晃悠悠的詩意擊倒了。

《地球》,自然是要看的,第一時間。暗到快瞎的影廳勾來的是打也打不垮的困意,二刷換了個亮度高的影院,才再度體會到通體泡過熱水澡般的舒暢感。

畢贛的電影,迷人在哪兒?不是故事,不是角色,不是被人拉出來反覆說事兒的長鏡頭,而是畫面、音樂、念白與表演共同牽動的氛圍。尤其在《地球》有了《野馬》的攝影師及專業演員助力後,那入夢似的一小時3D長鏡頭,引領我們透過「他者」眼光「沉浸式」體驗,一起穿越礦洞,馳過山路,坐上吊纜,騰空而飛,直到隨著房子旋轉,屋外是銀河般流淌的燈火。那一刻,感覺飽脹得讓人想飛而嘯歌;那一刻,你真的相信,天上的星星會和小鳥一樣在胸口跳傘。

畢贛的電影,動人之處在於大量豐富而微妙的細節,它們是一觸即發的神來之筆,散落在各個角落,一不小心就會與它擦肩而過。《地球》里我最喜歡的兩處畫面,一是老姑父陳永忠飾演的凱里大哥,穿著白襯衣叼著香煙,戴著《獨行殺手》般的白帽子遮著臉龐,一邊唱《堅強的理由》一邊獨舞,是神經質的癲狂與殘忍的優雅。後來看採訪里陳永忠說,那時他怎麼跳都太規整,最後畢贛買了兩瓶二鍋頭給他直接灌下去,酒勁衝上來,站都站不太穩,才呈現齣電影中搖擺、隨興的跳舞狀態。

另一處是李鴻其淚流滿面吃掉整個蘋果的五分鐘鏡頭,和蔡明亮《郊遊》里相似的調度,人物出現與情緒節點安插得恰到好處——偏偏是李鴻其與畢贛臨場借物發揮的橋段——對於藝術而言,不確定性構築的美,往往比照本宣科來得漂亮。

是的,《地球》的故事簡單到一句話就能說完。文本在畢贛那裡不那麼重要,尤其《地球》碎片化的故事與情節,被反覆打亂跳進跳出的時間線,長到挑戰觀眾耐性的單一鏡頭……你甚至可以說它是反敘事的。作為符號鮮明的作者電影,它接受看不懂,它與追求「即時滿足」沉迷刷快節奏短視頻幾秒鐘一個梗的互聯網用戶背道而馳,它不會也不可能提供簡明粗暴的大眾爽感。

而這,無疑構成它出圈後的致命傷。

《地球》預售票房突破1.5億,首日票房達2.5億,僅此於春節檔的《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和暑期檔的《愛情公寓》,位列2018年國內影片預售榜單第四。可它完全不是有群眾基礎的續集或知名IP,創造了華語文藝電影的票房奇蹟。

貓眼想看指數顯示,《地球》11月在金馬獲獎都沒什麼水花,突然爆紅是從12月7日開始的。當天宣發團隊發聲明建議全國院線安排12月31日21:50開場做跨年活動,讓「觀眾可以與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一個最有儀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同天發布的預告和海報中也強調了「一吻跨年」這個概念。

於是,《地球》逐漸演變成一場預先張揚的跨年狂歡儀式,尤其片方與抖音聯合開展的深度合作,吸引了大量三四線城市的年輕受眾。據媒體統計,抖音超越微博微信,成為僅次於電影購票類APP的《地球》主要購票渠道。貓眼則顯示,「購買《地球》的觀眾有30%購買過《後來的我們》,有20%購買過《前任3》,有16%購買過《悲傷逆流成河》。」大量觀眾抱著看浪漫愛情的心態而來,被「哄騙」後的憤怒紛紛化為平台上的差評表現。

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地球》,垮了。

但一切都是宣傳團隊的錯嗎?

當《地球》從「創投」環節的400萬預算,追加到2000萬,最終因超支嚴重飆升到5000萬(有傳言是7000萬)後,它的決策權早就不在畢贛和單一的宣傳團隊手上——以5000萬成本計算,它的基礎票房要達到1億5000萬才能回本。

製作過程中的不專業和失控,才是透支宣傳和觀眾集體買單的本源。而被資本綁架的畢贛,為此不得不賠上自己的信譽。

我們這些喜歡《地球》的「一小撮人」,也只能躲進電影院繼續發夢。畢竟,「只要看到她,我就知道,肯定又是在夢裡面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年輕新銳導演畢贛的第二部電影,他帶給我的感覺,就像片中出現的歌曲《墨綠的夜》中的一句歌詞:「墨綠的夜 隱隱約約 展露著獨特的美 他帶給我們 飄渺的思想 無遠弗屆。」

是的,《地球最後的夜晚》絕對是一部有著獨特審美的片子,如果恰好能對上你的口味,就能使你沉溺於其中,是值得細細反覆品味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已經不能用文藝片來形容,它更接近藝術電影。

畢贛的風格曾受到過侯孝賢的影響,我也在看完《地球最後的夜晚》後,惡補過侯孝賢的代表作。影響的痕迹確實是有的,但早已不是一種風格。如果用音樂來做類比,侯孝賢的風格是民謠,而畢贛則已是迷幻搖滾,而且是最簡約質樸的那種。我更喜歡畢贛。

說到這部電影表達了什麼,如果你被《地球最後的夜晚》深深吸引住了,那它從感官上帶給你的震撼和觸動,大概就是導演想要傳遞和表達的一切,如果非要用語言來闡述,恐怕就連畢贛本人都懶的去說吧。


純文藝電影,只能欣賞,不能娛樂,而普通大眾只懂娛樂。 畫面質感和營造出的細節很棒,比如湯唯身上和小鎮氛圍不符合,過於有質感的墨綠裙子。只有在得不到的回憶中,才會將一個人如此美化。 兩個拋棄男主的女人,構成了男主的前半生脈絡,前半段的簡單對話,都隱藏有玄機,在後面的夢境中一一得到了解答。最後在夢中,男主和幼時的好友,失蹤的母親得到好好告別,而苦苦尋找的女人,對應上一個普通女人的臉,或許代表放下。


這個還真是,說實話,我也不明白,這種類型的電影完全是考驗人的邏輯性,可能每個片段不一定能連貫起來,但是後面會有一定的提示。反正吧,我是看不懂了。


藝術片,一般人真的看不懂。看懂的是藝術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