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

對潛艇來說,二戰時的地中海就是一個“死亡陷阱”,飛機、聲吶、深水炸彈都能置它們於死地。不過最令潛艇兵們心悸的,是無處不在的水雷。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資料記載,二戰時冒險進入地中海的皇家海軍潛艇,約有2/5撞上了水雷。一旦隨潛艇沉入海底,水兵們就會被囚在“鐵棺材”裏,鮮有逃生者。整個戰爭期間,所有被擊沉的英國皇家海軍潛艇中只有4艘逃生成功,其中最著名的發生在“珀耳修斯”號身上。

突如其來的深夜爆炸

“珀耳修斯”號是英國皇家海軍20世紀20年代末建造的6艘帕提亞級潛艇之一。二戰爆發時,已略顯老舊的“珀耳修斯”號先是隨第四潛艇艦隊在遠東服役,於1940年8月轉戰地中海,扮演起水下運輸艦的角色,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向馬耳他運送物資與給養。

儘管只是被當作運輸艦,但“珀耳修斯”號仍取得了兩個月內擊沉兩艘敵船(意大利郵輪“瑪亞”號和商船“卡斯特倫”號)的戰績,艇長尼古拉因而被授予傑出服役勳章。

1941年11月26日,“珀耳修斯”號再次離開馬耳他港,準備前往亞歷山大港的航線執行戰鬥巡邏任務。出發時,兩名編外成員登上潛艇,其中包括31歲的海軍司爐兵約翰·凱普斯,艇上人員因此達到61人。航程的前半段平安無事。12月6日,潛艇抵達距離希臘凱法羅尼亞島3000米處,趁深夜浮出水面充電。

【探險之旅】逃離“鐵棺材”

一週多時間未經歷戰鬥讓所有人都放鬆下來。凱普斯後來在一篇文章裏寫道,不值班的人都在休息或打牌,他自己則躺在引擎艙內一個空的魚雷架上,一邊喝朗姆酒一邊看信。突然,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從艇艏傳到艇艉,“珀耳修斯”號劇烈震動、翻轉,一頭栽向海底。艇內所有燈光瞬間熄滅,成噸的海水涌入艇艙,到處充斥着驚慌的喊叫和痛苦的呻吟。

凱普斯被拋到對面艙壁上,所幸身體未受大的傷害。他摸索着站起來,摸到了一支潛水手電,扭亮後看到的是一片末日景象——到處是殘肢斷臂,滿艙都是灼熱的水汽。凱普斯意識到,“珀耳修斯”號可能受到了魚雷或水雷的攻擊。“艇身扭曲着急速下沉,不知從何處傳出來的聲響和震動讓人神經幾乎崩潰。”他說。

精良的製造工藝救了我們一命

“珀耳修斯”號艇艏先撞擊到海底,艇艉隨後重重地拍在了海牀上。潛艇不再滾動後,凱普斯試探着站起身來,開始尋找引擎艙裏的倖存者。不過,他首先注意到的是引擎艙的水密門。那扇門已經在劇烈的衝擊下自行關閉,將洶涌而入的海水隔離在艙外,巨大的水壓讓它發出令人心悸的吱呀聲。

“無數道細小的海水從橡膠密封墊的縫隙中噴射進來,整扇門看上去搖搖欲墜。”凱普斯說,“但英國的精良製造工藝救了我們,水密門承受住了壓力,將致命的海水擋在艙外。”

他最終在引擎艙裏找到了3名受傷者。此時“珀耳修斯”號內的溫度因艇殼破裂而急劇下降,快被凍僵了的凱普斯想到了爆炸發生前自己喝的那瓶朗姆酒,於是把傷員一個一個拖向後艙。“在那裏不僅能找到那半瓶酒,而且有一個逃生艙蓋。”他說,“如果艙蓋沒有在爆炸和沉沒中卡死,我們就還有逃生機會,唯一的機會。”

藉着手電的微弱光亮,凱普斯把傷員們放在逃生艙蓋下,找到那瓶沒被打碎的朗姆酒,每人喝了幾口暖了暖身子,然後開始作逃生準備。

他找出4套“戴維斯潛艇逃生器”(即一個連接着氧氣瓶、水下呼吸器和潛水鏡的“橡膠肺”)給自己和傷員們穿上。根據皇家海軍之前的試驗,“戴維斯逃生器”可以幫助被困在約30米水下的潛艇兵們逃生。但深度計上的計數顯示,“珀耳修斯”號沉沒的地點深達82米以上。就凱普斯所知,還從未有人能從這麼深的水下逃出去過。

但只要有機會就不能等死,凱普斯決定搏一下。

通水閥打不開了!

按照逃生計劃,凱普斯必須先拉下箱式帆布逃生通道,一端固定在地板上,一端與逃生艙口相連,然後打開艙內通水閥放水入艙,讓艙內外的水壓取得平衡以便打開逃生艙蓋。逃生人員接下來使用“戴維斯逃生器”潛入艙內,順着逃生通道向上鑽出逃生艙口。

第一步比較簡單,凱普斯很順利地將逃生通道建立起來,但在準備放水入艙時遇到了難題:通水閥在劇烈的衝擊下發生扭曲和變形,已經不可能打開了。這意味着逃生艙蓋無法打開——人力根本無法與艙外巨大的水壓抗衡。

短暫的慌亂之後凱普斯冷靜下來,在心裏默默地清點了一遍艇上的裝備,他立即想到可以利用一下引擎艙內向外界發射煙霧信號的潛水炮。“我摸索着來到那門炮的位置,小心地轉動螺栓。如果它還能轉動的話,我就會把潛水炮的炮尾栓門打開,讓海水藉助這個通道進入艇艙。”凱普斯說,“非常幸運的是,螺栓沒有毀壞也沒有扭曲,炮尾栓門很輕易地就被打開一道縫隙,一股海水激射而入。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涌入艙內的海水可以幫助我們打開逃生艙蓋,也可以把我們淹死或凍死。”

海水即將淹沒整個艇艙時,凱普斯順着逃生通道游到艙蓋處。那裏有4個固定螺栓,如果能打開,他和另外三名夥伴就會找到逃生的機會,否則……

【探險之旅】逃離“鐵棺材”

“謝天謝地,第一個螺栓很容易就打開了,”凱普斯說,“艙內殘餘的空氣尖叫着衝出去,消失在黑色的海水裏。緊接着是第二個螺栓,第三個……當最後一個螺栓被擰開時,逃生艙蓋被打開了,一團大大的氣泡從艇內冒出去。下面就看我們自己的了。”

“我是‘珀耳修斯號上唯一的倖存者”

打開艙蓋的凱普斯重新返回艇內,把三名受傷的夥伴一一拖到艙口處。“現在,我們剛剛贏得逃生的第一場戰鬥,但是否能取得整個戰爭的勝利尚不可知,一切的關鍵,都在於我們是否能從82米深的海底浮出水面。”

冰冷幽暗的海底能見度很低。“我打亮手電四處照了照,發現只能看到幾米外的一個巨大黑影。”凱普斯說,“這是我最後一眼看到‘珀耳修斯號的後甲板。”

水下逃生守則要求上浮的過程必須緩慢,否則即便浮出水面也有很大機率患上潛水病,甚至會因水壓的劇烈變化而死亡。在凱普斯的逃生包中,有一個被其稱爲“水下反向降落傘”的裝備。理論上說,把這塊看起來和降落傘差不多的潛水布撐在頭頂,就能利用水的阻力減慢逃生者上浮的速度。不過凱普斯幾乎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潛水布是撐開了,但未能保持住身體平衡,本來應該頭朝上腳朝下的上浮變成了頭朝下腳朝上。好在上浮的速度確實降下來了。

“手電還在我手裏,藉着它的光亮,我突然看到一根纜線,順着纜線看上去有一個柱狀物體。”凱普斯說,“上帝啊,那是一枚音響水雷!任何聲音都會讓它爆炸!天不絕我,我從它身邊經過時,它安然未動。”

就在凱普斯感到呼吸開始急促時,“啵”的一聲,他鑽出了水面。

“海面上風高浪急,我向四處張望,沒有看到任何生命的跡象,三位夥伴已不知去向。”凱普斯說,“那時我不敢相信,我是‘珀耳修斯號上唯一的倖存者。”

遊向生命

帶着絕望的心情,凱普斯極目遠眺,終於看到天際之處有一座島嶼的輪廓。“那應該是希臘的凱法羅尼亞島。”認定方向後,他強忍着肺部和身體的疼痛向島嶼游去。“放棄生命的念頭從未在我腦子裏出現過。”他說。凱普斯在海里掙扎了4個多小時後,終於踩上了堅硬的海岸。

第二天,附近的村民發現了趴在沙灘上的凱普斯。在接下來的18個月裏,村民們把他從一家藏到另一家,躲避駐紮在當地的意大利士兵和德國士兵的搜捕。最後將其悄悄送往當時尚處於中立狀態的土耳其。

不出所料的是,回到英國後,沒有幾個人相信凱普斯那難以置信的逃生故事,尤其是他並不在“珀耳修斯”號的艇員名單上,更增加了人們對他的懷疑。

【探險之旅】逃離“鐵棺材”

直到1997年12月,希臘潛水員在52米深的海底發現了“珀耳修斯”號潛艇的殘骸,這才證實了凱普斯的故事。英國皇家海軍同時還確認,“珀耳修斯”號確實是因觸碰到水雷而沉沒。另外,“戴維斯潛艇逃生器”的深度計當時發生了故障,沉沒的潛艇距水面的距離沒有超過60米。

不過那時凱普斯已無法來到現場祭奠戰友了。1985年,75歲的他與世長辭。

〔原載《中國國防報·軍事特刊》2017年12月22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