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在位三十四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或許是因爲慈禧的專橫和迷戀權力,使得很多人同情光緒帝的遭遇。誠然,慈禧有她的不足之處,可縱觀光緒帝的一生確實也是乏味可陳,並不具備一個優秀帝王的特質,對於他的同情顯然是毫無意義的。

光緒皇帝也曾掌過權,但事實證明他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光緒帝並非沒有接觸過實際權力,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期間他都是大清的當家人。而在處理這兩件事上,他眼光短淺、急於求成的性格暴露無遺,這也是朝臣和地方督撫不願意維護他的根本原因。

甲午戰爭之敗,作爲北洋海軍的締造者和領導者李鴻章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問責是必須的。但除了李鴻章之外,難道光緒帝的生父奕譞,他的老師翁同龢就沒有責任了嗎?奕譞挪用海軍軍費替慈禧修頤和園,讓北洋海軍處境艱難。而翁同龢作爲戶部尚書,數年時間沒有給北洋海軍撥出一兩銀子,還拼命鼓動戰爭,戰敗後將責任推到李鴻章一人身上,好像這一切於他全然無關。

光緒皇帝也曾掌過權,但事實證明他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光緒對李鴻章的問責是極其嚴厲的,拔去了他的三眼花翎,奪了他的黃馬褂,還撤掉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無論處置李鴻章是誰的主意,作爲當時的最高掌權者光緒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打擊一個李鴻章,可能快活幾個人,但卻因此傷了所有封疆大吏的心。大家拼死拼活爲了朝廷,爲皇帝出力,到最後卻是這樣的結局,怎能讓人不寒心呢?

事業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此外領導者還需要勇氣,只有具備了這些特性,才能讓所有人認爲你能成功,很不幸,光緒不是這樣的領導者。

戊戌變法時,光緒帝積極倡導新政,由於有了李鴻章的前車之鑑,地方封疆大吏大多持觀望態度,大多也是明哲保身,誰都不願意跟着光緒走。和甲午戰爭一樣,光緒帝的態度是相當積極的,他的積極不排除爲國爲民,但從實際行動來看,主要還是爲了擺脫傀儡的地位,實現真正的君臨天下。說白了,就是要從慈禧的手裏奪回皇權。

光緒皇帝也曾掌過權,但事實證明他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從光緒帝頒佈的變法詔令中可以看出,所謂的變法根本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隻字不提變革官制這一要害問題。光緒最感興趣的是日本的模式,由此可知光緒的變法並不是實行一種民族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只是想借助維新派同慈禧對抗,奪取權力,然後走上日本式的道路。也就是說,戊戌變法即便是成功了,國家只會成爲真正的帝國而不是資產主義國家。

顯然,光緒帝的變法思路不是爲了強國,是爲爭權奪利,他想從慈禧手裏奪權,那幫書生想從封疆大吏手裏奪利,這哪是變法求強,分明是一次權力的洗牌。所以變法還沒變,就出現了窩裏鬥。可想而知,一幫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居然要和地方實力派、朝廷重臣們掰手腕,結果必然是失敗。

光緒皇帝也曾掌過權,但事實證明他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歷朝歷代,古今中外,任何一次變革要想成功,都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同時還要有一個比較有遠見、強有力的領導人,這個領導人,除了能力外,還需要具有非凡的魄力、高屋建瓴的大局意識。戊戌變法中,光緒確有危機意識,只是他的危機意識多是小集團、小範圍的,沒能從整個國家進行通盤思考和佈局。

操之過急也是光緒帝政治不成熟的主要表現之一,變法後,他恨不得一口吃成個大胖子,恨不得把數百年的事情在一個月之內就做成。在執行過程中,他從不考慮困難和實際情況,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形事。一旦遇到挫折和阻撓,既沒有策略也沒有耐心,動輒高舉大刀,要統統嚴懲。

光緒皇帝也曾掌過權,但事實證明他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戊戌變法,光緒帝的表現都無法和優秀帝王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在那個內憂外患,王朝將傾的時代,即便是康熙、乾隆在世,想要扭轉乾坤也是很難做到,讓這樣一個“毛頭小夥子”來帶領大清帝國走出困境,實在是太爲難光緒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