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赴英?力排衆議

1934年初,正當大批故宮古物南遷上海保存之際,中國政府接到了來自英國的邀約。2月,英國收藏家大維德、歐摩福波羅士以及博物館學者霍蒲森等人聯合簽署《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備忘錄》,呈送駐英公使郭泰祺,擬於1936年在倫敦舉辦一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希望中國政府能將故宮博物院歷代收藏品送往展覽。3月,教育部部長王世傑以“謀國際欣賞中國藝術品,藉以表揚中國文化,增進中英感情”爲由,呈文國民政府行政院,提議選取故宮古物赴英展覽。4月,經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議:如果英國政府能夠對赴英展覽物品的安全予以充分保障,理事會同意選取故宮博物院所藏書畫、金石、陶瓷各項珍品赴英展覽。

1934年9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召開第三次常務理事會議,討論故宮古物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辦法。經理事會議決議:設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直接隸屬行政院,負責展覽會籌備事宜。籌委會下設辦事處,楊振聲任總幹事,雷震、薛詮曾任祕書;另設銅器、瓷器、書畫等若干專門委員會,延請唐蘭、容庚、郭葆昌、朱文鈞、陳漢第、鄧以蟄諸先生討論展覽品類並擬定展品標準。12月,經籌委會決議:參展物品由專門委員會負責初選,並“依藝術史上發展次第作爲有系統之展覽”。

正當中英政府及雙方人士積極籌備展覽會時,王力、陶孟和、朱自清、樑思成等30餘名學界人士聯名發表意見,反對中國政府選送故宮古物運英展覽,並對古物出洋保險和展品選擇權等問題提出質疑:“故宮博物院爲吾國立唯一之博物院,如何以其寶貴之收藏選送海外並保險而無之耶?”“夫故宮古物爲我國所有,選擇之權應屬之我。豈有開箱倒篋任人挑選以自示無能耶?”《大公報》評論文章亦指出,“以吾國希世奇珍,播弄於舟車之上,輾轉於數萬裏之外,遠涉重洋而至英國。若不予保險,萬一稍有意外,不但吾國失去祖宗遺傳民族精神所寄之國寶,即在世界文化上亦爲一大損失”。

針對學界質疑和民衆關注,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公開復函,詳細陳述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緣起、決定經過、運輸安全以及展品選擇權等問題。但北平學界對於籌委會的解釋並不滿意,並於1935年1月27日發表第二次宣言,直斥“藝展交歡政策爲最下計謀”:“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一觀而不可得。今日英倫一紙,遽允其請,厚人而薄己。所謂國寶者,亦不過政治家之一份壽禮而已,於國何有?”針對各方意見,籌委會於1935年1月28日召開第三次專門委員會會議,詳細討論古物出國前、出國時、到英後、歸國時、歸國後各項工作,並制定辦法26條。關於展品運輸,英方派軍艦運送,中方派代表押運。至於展品選擇,專門委員提選審覈展品,英方選委提出意見主張,籌委會有最後決定權。至於昭信民衆,籌委會決定編印展品詳錄,舉辦預展會及歸國展。

上海預展?昭信民衆

根據理事會“足以代表本國藝術文化者擬定選單”的決議,商周鼎彝、宋元書畫、元明清瓷器等皆受到專門委員的重視。經過初選、複選和決選,故宮博物院甄選銅器、瓷器、書畫等古物735件,中央研究院提選考古發掘品113件、國立北平圖書館揀選珍本古籍50件、古物陳列所擇選書畫珍玩47件、河南省立博物館提送銅器8件、安徽省立圖書館徵選銅器4件,張乃驥選送私人收藏玉器65件,總計1022件。除了一些孤本或絕品外,所選之品幾乎彙集了當時最爲重要的藏品(包括傳世品和出土品)。

1935年4月,“倫敦中國藝術展覽上海預展會”在公共租界仁記路東口的中國銀行舊址室內正式公開展覽。展覽會分設6個陳列室,以青銅器、書畫、瓷器和善本圖書等分類展覽,各類展品又以年代爲序佈置。第一陳列室爲明清書畫、摺扇、織繡。屋內以木條搭成高約一丈、厚約尺半之架,上覆以灰黃色之布,宛若厚牆,書畫即懸掛其上。書畫前設置木欄,距書畫約2尺,以便參觀者憑欄觀賞。摺扇、織繡則均置於特製鐵製玻璃櫃。第二陳列室爲唐、五代、宋、元書畫;第三陳列室爲青銅器;第四、五陳列室爲瓷器;第六陳列室爲善本圖書、玉器、景泰藍和剔紅。第三、四、五、六陳列室內均設置特製鐵櫃玻璃櫥,多數以厚玻璃分隔上下層,每層置手冊、瓷器、青銅器等。

上海預展會布展情形?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如此大規模的“有系統之文物展覽”在當時尚屬首創。上海預展會梳理考古發掘品和清宮舊藏銅器、瓷器、玉器、書畫,基本建構出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脈絡,留給觀衆極爲深刻的印象。懺因道人投函指出,各陳列室中的展品陳列頗合科學,“使人容易看到吾國藝術演進的階段”,稱得上“藝術史之總檢閱”。薛銓曾亦撰文稱讚,所有陳列之品“迭經慎重審選,並加以整理”,“悉各依其發展之次第,作有系統之陳列”,故而可使觀者覺知“藝術成立之淵源,發展之程序”。吳湖帆則坦率陳詞,“希當局諸公,廣爲倡導,多設此種藝術展覽會,將我國斷此未泯之藝術,重加振揚,亦未始非世界藝術之幸也”。1935年4月8日至5月5日,上海預展會接待參觀者逾5 萬人次,爲防止擁擠,籌委會每日限定參觀人數不超過3000人次。

倫敦藝展?彪炳史冊

1935年6月6日,英國政府所派軍艦薩福克號裝載中國參展古物駛離上海,環印度洋、紅海及地中海西行,於7月25日抵達朴茨茅斯港口。歷時48天,行程計3萬餘里。當日,在中國駐英大使館、英國外交部、皇家藝術學院負責人員以及沿途軍警的監督護衛下,中國古物安全運存伯靈頓宮。9月17日,中國古物在皇家藝術學院舉行開箱儀式。點交工作由故宮博物院莊尚嚴、牛德明、那志良、宋繼隆、傅振倫等人分任,每箱古物由倉庫取出後,先檢查封鎖情形,然後開箱,將古物逐件提出,校對賬冊、照片無誤後,交由皇家藝術學院斯盤洛夫點收。至9月26日,90餘箱參展古物全部點收完畢,各箱件數均經覈對無誤。

中國古物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伯靈頓宮開箱?

圖片來源: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1935年11月28日,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皇家藝術學院開幕。伯靈頓宮裏彙集了來自15個國家收藏的3080件中國古代藝術品,數量之龐大、品類之齊全,爲歷屆國際藝術展覽會所罕見。展廳內所陳中國古物大致按照朝代先後爲脈絡,繪畫、書法、雕塑、陶瓷及玉器、織繡等被並置在一起。《泰晤士報》特別稱讚此種展覽佈置,“不僅考慮以整體來呈現展覽會,而且還以其內在聯繫來安排各個陳列室”“以展示每個朝代的藝術別具一格的特色”。負責展覽整體籌劃佈置的李亞士敦也十分自豪地表示,“整個展覽會儼然一堂生動鮮明的實物教學課”。此外,帝王畫像、皇帝寶座以及御製書畫等受到英方專家的特別關注。中國皇帝的寶座、屏風以及文房用品在展廳內的醒目位置上予以陳列,英王后所藏的玉器、雕漆、銅器等,日本帝室所藏的戰國銅器以及中國政府選送的歷代帝后畫像,亦單獨闢爲一個專室加以佈置。

在皇家藝術學院國際展覽史上,這是一場彪炳史冊的中國藝術展,其受歡迎程度僅次於1930年的意大利藝術展。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展覽會共計接待參觀者達42萬餘人次,包括許多來自德國、意大利、法國、比利時、奧地利及美國的觀衆。皇家藝術學院院長李維廉爵士認爲,這是一場“最爲精彩、最爲全面”的中國藝術展,它表明“中國不同時期的各類藝術已臻於完善”。倫敦藝展後,西方開始修正長期以來對中國藝術的看法。尤其是中國繪畫所蘊含的哲學自然觀,更是令英國人士大爲震驚:“中國藝術的祕密在於,它與大自然的絢麗與浩瀚融爲一體……它似乎用一種更理智、更平和的視角表達一種更爲完整的人生追求”。

南京復展?喚起民志

1936年5月17日,赴英參展古物由藍浦拉號遊輪運抵上海。當日,古物由中國旅行社所派行李車裝載,運赴上海北站,轉入滬寧線專車。18日,古物安全抵達南京下關火車站,轉載接運古物專車,由軍警押運護送,逕赴考試院明志樓存放。

運英展覽文物抵滬轉運情形?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1936年 6月1日,“參加倫敦中國藝展會展品南京展覽會”在考試院明志樓開幕,主要展品分爲兩類:一是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全部展品(1022件),二是國外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展品之照片(1360楨)。明志樓上下兩層共設置4個陳列室,按照歷史脈絡來呈現中國文化藝術之變遷:第一陳列室爲明清書畫85件,第二陳列室爲唐、五代、宋、元各朝書畫103件,宋元織繡16件,包括宋元明各代帝王畫像。第三陳列室爲商、周、春秋、戰國、漢各代銅器,及新發現之新鄭壽縣銅器羣108件,玉器135件,景泰藍15件,剔紅5件,考古選例113件,古書50件。第四陳列室陳列自宋定窯起迄清初止的瓷器352件,還陳列清乾隆之寶座、紫檀屏風、紅木畫案及御用文具等。

至於南京展覽會的目的,刊登在各大報紙的展覽廣告予以確切的說明,“此次展覽目的在使國人對參加倫敦展覽會古物重加印證,且藉此得知吾國古物流傳國外之情形及其收藏所在”。展覽期間,雷震、滕固等在講演及文章中反覆向公衆闡明南京展覽會的意義:“我國古物在倫敦展覽時,國外公私收藏家參加者極多,均爲我國歷史上名貴古物。現經攝影參加陳列,可使吾人對古物流落國外,發生無限悲痛感想,而喚起國人保存古物之注意。”1936年6月1日至22日,南京展覽會共接待參觀者近6萬人次,日均接待觀衆2500人次,超過了上海預展會的日均參觀人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