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英國軍艦打開了清朝的國門,這場以維護英國罪惡鴉片利益的戰爭被國人稱爲“鴉片戰爭”。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的國運,使中國蒙受了一個多世紀的屈辱,中國社會在這場戰爭後逐漸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然而,對於這樣的蝴蝶效應,此時的道光皇帝和大部分國人都沒有驚醒。即使戰爭中丟城失地,賠款割地,他們也沒有因此而產生正確的認識。鴉片戰爭初期,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的道光皇帝還在喊着大殺特殺,一副不消滅英夷誓不罷休的驕傲姿態。但是,當英國軍艦駛入南京城下時,這位高高在上的大清一把手卻瞬間慫了,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南京有什麼樣的神奇魔力?

戰爭過程

1839年3月,林則徐主持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此舉使在華英商利益大損,激化了清英矛盾。1840年6月,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英國女王授意下,自印度遠征中國,封鎖珠江口,清朝和英國進入戰爭準備。

珠江口是清朝唯一對外貿易口岸廣州出海的唯一通道,英國妄圖通過封鎖珠江口,切斷清朝的對外貿易通道。

閉關鎖國不可一世的大清,爲何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纔到南京就怕了

可惜,英國對中國的國情缺乏根本的瞭解,清朝雖然和外國做貿易,但是清朝最根本的經濟基礎還是小農經濟,這種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決定了清朝的經濟不會因爲英國的封鎖而捉急。甚至是封鎖對外貿易通道後,中國的白銀反而不會因貿易逆差而外流,這間接保護了清朝的經濟。最終受害的,還是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商人,所以,英國這一招,不僅不管用,還可以說是砸了自己的腳。

而且,當時時任兩廣總督的林則徐對於英國的挑釁已經早有準備,作爲清朝“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對於西方國家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也就是一定。對於英國早已完成工業革命的事實,林則徐沒有概念。在他的心裏,依然是一副天朝上國的狂妄自大。內心充滿了對英國人的鄙視,這也是他在廣州擔任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時不斷和英國商人產生衝突,並最終導致矛盾升級爲戰爭的原因之一。沒有自大,就沒有傷害。

好在林則徐對英國的挑釁早有準備,開戰前,林則徐就加強了廣州一線的海防力量,構築了較爲堅固的工事。這使得英國軍隊一時半會兒也佔不到便宜。

所以,在廣州海面“滯留”了幾個月後,英軍開始沿海岸線北上,由於清朝東南沿海長期實行禁海政策,片帆不得下海。再加上清朝長期以來對海防的忽視,導致海禁廢弛,使得英國軍艦如入無人之境。

1840年8月,幾乎沒有遭遇抵抗的英國軍隊到達天津大沽口海面。天津和北京的距離,今天的高鐵也就半小時車程,所以面對近在咫尺的英國軍隊,道光皇帝方寸大亂。急忙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國人,只要英國軍艦能夠撤至廣州,就允許通商並懲辦林則徐,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而此時的英國軍隊,因遠途作戰水土不服,各種疾病開始流行,且正值秋季將臨,所以英軍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閉關鎖國不可一世的大清,爲何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纔到南京就怕了

10月,林則徐被革職,琦善接替兩廣總督。清朝趁英軍南下,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英軍看清朝沒有誠意,再次開戰。1841年1月攻佔虎門炮臺,封鎖廣州,隨即佔領香港島。1841年8月,英軍再次北上,對福建、臺灣、浙江沿海進行騷擾。由於沿海海防力量不足,清軍陣地接連失陷。1842年6月,英軍進入長江吳淞口,準備溯江而上。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準備攻城。道光皇帝急忙派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在靜海寺與英軍議和。至此,清英戰事結束。

漕運被切斷

唐德宗時,“關中蝗,食草木都盡,旱甚,灞水將竭,井多無水。”百姓多“聚泣田畝。”因長安糧盡,得不到犒餉的禁軍醞釀譁變,形勢危急,而德宗只能與太子相擁而泣。當得知發自揚州而中途受阻的運糧船已接近長安時,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唐朝時首都對漕運尚且有這般依賴,清朝首都北移,這種狀況只能更嚴重。而現在,英國的軍艦開到了南京城下,元朝後,京杭大運河從杭州直通北京,南京邊上的揚州是漕運起點。現在,切斷只在須臾之間。

閉關鎖國不可一世的大清,爲何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纔到南京就怕了

唐朝皇帝

如果英軍切斷清朝漕運線路,道光皇帝將比唐德宗還要慘。因爲軍艦可以沿海繼續北上,飢餓中的清軍,拿什麼抵抗英軍從天津打到北京?

此時聰明的英國人掐住了清朝的命脈,道光雖自詡爲天朝上國,但也不能因爲這個徒有虛名自吹自擂的稱號,就吃不上飯。畢竟,清朝皇帝一直都很“現實”。所以道光皇帝急忙求和避戰。

丟人丟大發了

英軍開到南京城下,對道光的刺激是巨大的,從肉體,到心理。南京,六朝形勝之地,作爲東南地區的中心,居然這麼輕易就被蠻夷打到城下了,無論怎麼都說不過去。

明朝時期,南京作爲帝國的第二首都,和北京有着一樣的政府配置,就差一個皇帝了,可見當時南京的巨大影響力。清朝來自北方,當然更鐘意在北京建都,但是對南方的控制也不能放鬆,南京就是一個最好的平臺,通過在南京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東南中國就牢牢地攥在了手裏。

閉關鎖國不可一世的大清,爲何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纔到南京就怕了

可是現在英國要拿下南京,也就意味着道光皇帝要失去東南的半壁河山,這是不能容忍的,也是這位皇帝不能接受的。

打下去也沒啥意思了

磕磕絆絆打了兩年,英軍是勞師以遠,疲憊不堪。清軍則是一盤散沙,一觸即潰。但是清朝領土太大,英軍一時半會兒也湊不齊這麼多人來侵略。

英軍的目標是佔有香港島,同時要求清朝賠付英商和戰爭損失,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以便於自己傾銷本國商品,比如鴉片。而清朝則純粹是爲了爭一口氣,就是皇帝大人的一口氣。爲了這口氣,道光作爲九五之尊,哄騙不成,貿然開戰,結果一敗塗地。

總之,雙方都不想打了。但是又都要體面收場。

閉關鎖國不可一世的大清,爲何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纔到南京就怕了

其實英國不明白,即使開放一百個口岸,中國仍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短時間內中國無法成爲英國的傾銷市場,但是英國人還是這麼執着地做了。

清朝方面,損失了香港島,對於萬里河山的大清而言如同九牛一毛,所以道光皇帝也同意休戰言和。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中國國門被強行打開。

南京掐住了道光的命門,而鴉片戰爭卻永遠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