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這個問題下好多人的回答和評論都很不友善呢。

不容否認,環境專業不比某些熱門專業在就業市場上具有優勢。但是那些叫嚷著環境工程毀我青春,一言不和就要勸退的小朋友們,是不是顯得太幼稚了?在這個開放的社會中,我們大可以拋下專業的成見,也可以選擇另外的發展途徑。我不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可以因為學習了幾年「不太好」的專業而貶值,也不認為專業可以限制人的發展途徑。想要獲得成功,或許較之專業的好壞,你個人的選擇與努力才更為關鍵。

如果看完我這個回答,您就能夠感到,我對於環境專業是有感情的,但是同時也是心中有埋怨的。我對國內有些環境專業的現狀表示不滿,但同時也想理智、客觀評價這個專業的處境。身在其中,在環工專業中已有十個年頭,希望大家能給環境工程這個專業多一點點信心。可能有些人黑某個專業,只是為了炫耀自己與眾不同,只是為了給自己的不順心找一個借口。然而這樣真的有用么?

作為一個成年人,學什麼專業,從事一個什麼樣的行業,還需要「勸」來「退」去嘛。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嘛。罵來罵去有什麼用呢,顯示自己見多識廣,炫耀自己掙得多嗎?

明明我說的大多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問題,為什麼還被勸退黨們所謾罵呢&>&<

難道在這個平台想理智分析都不行,只能無腦黑嘛?

——————————————暗搓搓的分割線—————————————————

首先講一下環境學科在知乎被勸退的原因,很簡單,主要就是本專業就業差,待遇低,其次則是研究生學習期間工作強度大、心理壓力大。

然而環境專業真的那麼差嗎,我想可能不是的,當然啦,它也不是那麼好的。

學科鄙視鏈中環境學科絕對不是底層,雖然沒有那麼好,但也絕對不是最糟糕。相較地質、礦業、食品、農學這種專業,我們環境專業還是不錯的。問題是現在環境科學與工程最近發展速度很快,各高校也紛紛設立相關專業,莘莘學子懷著環保志向紛紛湧入。樹大才會招風。兩年前在杭州開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參會代表竟然有7000人(可怕的是,今年在南開的第十屆環化大會已經是8000人大會了),這種發展勢頭實在令人震驚。至少在學科建設層面,環境學科真的是一個朝陽學科,全國各高校,幾乎沒有高校不設立環境學院的。我們看一下和環境學科並列稱為勸退學科的生物、化學、材料,環境和他們比起來實際上學科歷史短得不能再短。可以說這種並列本身就能說明一些問題。

在社會大眾的心中,環境保護事業是一個「朝陽產業」,那麼環境學科當然也被認為是「朝陽學科」啦。考生和家長在選擇生物、化學、材料、環境學科的時候,往往覺得這種專業會很有前景。然而實際上這個學科的就業還是很一般甚至比較差的。這種gap導致一種失望,所以大家都說坑。相應的為什麼少有人吐槽地質礦產這種專業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是艱苦專業,並且從業人員少得可憐,並且沒有人抱有幻想罷了。

環境專業的就業問題既有大環境的問題,也有學科方向的問題。

環境保護行業短期收益微薄,在粗放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常常被漠視,同時相關管理法規也不甚健全,各方面導致環境保護事業是一項賠錢買賣。環保企業無特彆強的競爭力,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花瓶似的陪襯,這就構成了一個就業大環境。

而國內的環境學科教育導向也有很多問題。因為這種畸形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教師、學生身上都有很大的論文發表壓力。很大程度上國內環境學科科研是為了發論文而進行的。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較少。環境學科是交叉學科,所謂環境科學與工程就是將其他學科的方法應用於環境保護之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主要就是學習一些基礎的化學、生物、材料、物理知識。這就導致其學生知識面廣但是知識深度很淺。雖然可以自如夸夸其談,但較難解決具體實際問題。而且,本來應該關注具體環境問題的應用學科,也沾染上了「炒概念」、「跟風口」、「炫技」、「浮誇」的陋習。這樣下來,很多學生並沒有掌握本學科關鍵技能,也沒法在工作後將自身能力變現。本來應該著眼應用的學科,如果變成了做「無用」學問的自嗨,學生的就業又怎麼能讓人滿意呢。就業不好是基礎學科的通病,可惜的是環境科學與工程這個工科專業,如今也越來越像個理科了。

下面簡單說說環境專業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的壓力。

因為環境學科是實驗學科,而且由於研究體系複雜(相較於化學科學、生命科學的簡單抽象實驗體系),使其結果不可預測,而實驗學科的科研評價體系在當前就是論文發表。在國內,長期以來由於畸形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教師、學生身上都有很大的論文發表壓力。實驗學科論文背後都是千百次的實驗數據總結。而這部分工作的完成,毫無疑問是艱辛痛苦的。而研究生,作為科研一線,更是直面這種壓力的。學生不同於老師,他們並不一定要弔死在科研這棵樹上,而老師為了基金申請、職稱晉陞、工作轉正等等因素,會不遺餘力的讓學生去做這種純粹以論文為目的的科研。這就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國內研究生培養制度不健全,缺乏相應的監管,甚至在我看來還有些封建師徒制度的殘餘——導師權利被無限放大,可以控制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畢業就業。學生對於老師有著極強的人身依附。這也是為什麼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研究生經常出現心理問題、甚至輕生赴死的一個原因吧。

環境問題的根源是經濟學上的外部性。這種市場失靈的糾偏,大概率是賠錢的,至少很難掙錢。

莘莘學子懷著報國志向,投奔環境學科,最後發現學得很苦,又學不到一技之長,畢業了工作也不好找,收入也不高……失落難過、抱怨應該是必然的吧。

然而這個專業裡面,學生可以學習各相關學科的內容。豐富多彩的知識,也確實能改變人的世界觀。

筆者在這個專業已經快十年了,回首來時路,感覺自己來到環境專業,最大的收穫就是多了很多「情懷」,這情懷有對自然的,也有對自己的。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份情懷不值錢吧。其實這個專業出現本身對於社會毫無疑問是功德一件,然而對於來到這個專業的學生,可能就不一定了吧。


主要是因為行業整體薪資低。

年初某央企來我們學校招聘宣講,對於全球TOP10的碩士應屆畢業生開出的薪資條件是10-20w RMB/年,部分崗位給北京戶口。而我們學校學費一年就5w USD,加上北京消費水平,綜合來算薪資完全是入不敷出的。

不過我還是熱愛我的專業也不打算轉行,因為當初選擇是因為情懷,如果說不忘初心,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理想主義者,那麼就不會覺得我的專業不好了。


跟環境工程專業本身沒關係,在知乎除了計算機其它基本上都是勸退專業。金融、電氣、醫學、車輛、師範、自動化都不錯吧,看看去,還是以勸退為主 ,所以,生化環材被勸退不是很正常嘛。


要是真正的做工程類項目最多也就和給排水市政類一樣,不被捧高也不會被噴的這麼慘。然鵝,高校的環境大類,導師大多都是搞化學材料生物。不說是60%,算了,直接點,90%以上就是搞環境生物,環境化學,環境材料。典型披了一層環境的皮,做著生化材的事。就這還能咋樣?還想咋樣?再加上這些導師普遍「我吃的苦,你也得吃」心態,能不被坑嗎?都9102年了,哪還能像他們一樣輕鬆的拿教職拿到房子。

至於就業,「國家重視環保,前景好」→如果有情懷→「我們要青山綠水」→環保是政策性行業→建議輔修法律/經濟,至少嘴皮子利索→去基層去解決居民企業政府三者間的矛盾。

——

:交叉學科好,但為啥環境類導師不去交叉信息大類,而是生化大類呢?

:你們老老實實養耗子過柱子,他才能美滋滋呀。你吃過雞腿飯加個蛋,還願意天天吃涼水拌飯給人打工?

:那為啥沒有信息大類來環境類做導師?

:少年郎,別問袁隆平,去問李斯。

——

總結:作為交叉學科,有且只交叉了生化大類,你不被勸退誰被勸退。


環境工程自身定位太大,畢業生學藝不精,導致門檻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