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是一段亂糟糟的時期,政權非常多,重名的也非常多,涼、燕、秦都是扎堆出現,尤其是涼和燕,都集齊了前、後、南、西、北,就差個東。

前涼誕生記: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權

涼國跟燕國不同的是,一堆燕國都跟慕容氏有關,除了北燕皇族不是慕容氏以外,其他燕國的皇室都姓慕容,涼國別說姓氏,連族屬都不同,我們就先說說最先建立的前涼。

前涼的建立可以說非常無奈,如果有選擇的話,張軌是不想建立這個割據政權的,他更願意做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忠臣,只可惜,這個大一統王朝自己把自己玩崩了,天下離亂,遍地烽火。

301年是西晉的一大轉折點,這一年正月,野心家趙王司馬倫廢掉晉惠帝,自立爲帝,但僅僅三個月,他就被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聯合滅掉,晉惠帝復位。

這一戰,死了接近十萬人,對西晉的國力損耗不小,但中央和地方的王爺們不以爲意,爲爭奪那最高權力鬥得不亦樂乎。

一連串的軍事政變、大軍圍城,是很嚇人的,而且從局勢來看,朝廷已經名存實亡,諸王纔是大頭,下一場大戰只是時間問題,原本安全的都城成了火藥桶,有的人打算逃離洛陽,有的人更是已經跑了,比如張軌。

前涼誕生記: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權

張軌出身名門,這是廢話,因爲西晉時期的門閥政治已經很嚴重,名門一抓就是一把,尤其在洛陽,像張軌這種世代舉孝廉的家族基本就是末流,他的父親也只是一個太官令而已。

張軌自幼聰明好學,再加上人生開掛,屢屢遇上貴人,先是被中書監張華賞識,目爲“二品之精”,後又被衛將軍楊珧闢爲掾屬,後來還當上了樑王司馬肜的司馬,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即便如此,他還是要跑。

史書記載張軌“以晉室多亂,陰圖保據河西”,實際上幾次政變下來,提攜過張軌的楊珧、張華全都被殺,張軌可不敢拿身家性命保證司馬肜不會被人清算(事實上司馬肜302年就病死了),所以跑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301年正月,張軌就打了外調申請報告,頂頭上司司馬肜很爽快地批准了,張軌於是出鎮涼州,任涼州刺史,持節護羌校尉,順帶管管西域。

張軌這一走,就很“幸運”地避開了幾個月後司馬倫下臺時的清算,並且不管中原怎麼亂,反正亂不到涼州。

沒有身死之憂,張軌還是有心經營一番涼州,然後有機會去匡扶一下晉室的。

前涼誕生記: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權

或許你會覺得疑惑,都是出鎮,爲什麼張軌一定要選擇西北涼州,而不選擇中原、蜀地、江南這些地方呢?其實不是張軌不想,而是沒法選。

301年的西晉,王朝崩潰的勢頭已經漸漸顯露,討伐司馬倫的三王中,齊王司馬囧鎮許昌、河間王司馬顒鎮關中、成都王司馬穎鎮鄴城,還有司馬越這些後來者,還在封地瞄着,而蜀地已經爆發流民起義,江南基本還是江東士族的天下,畢竟東吳滅亡不過二十年,張軌再有膽子也不敢插足這些地方,他沒那個實力。

相對應的,涼州就好多了,安定張氏在洛陽排不上號,在涼州就是大族,而張軌之母出身隴西辛氏,也是涼州大族,在涼州的聲望很高,有利於張軌迅速掌控涼州。

張軌到涼州後,修築姑臧城,大敗反叛的鮮卑族,迅速建立個人威信,接着又拉攏涼州本地大族,如陰氏、宋氏、氾氏等,涼州很快就成了張軌的地盤。

前涼誕生記: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權

張軌在涼州鼓勵農桑、建立學校,把涼州打造成了安定樂土,與此同時,八王之亂愈演愈烈,中原大地混戰不休,八王之亂結束後,接着又爆發了五胡亂華,北方血流成河,唯獨涼州較爲穩定,“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流民紛紛涌入涼州。

張軌一方面積極安置流民,另一方面也沒忘了洛陽的皇帝,每當中原有個什麼叛亂的時候,張軌都會派個使者軍隊的去幫幫忙,可以涼州的軍事實力,向來就養不起大軍,幾千軍隊又影響不了大局,涼州也只能倚柱觀了。

到了晉懷帝時期,西晉中央已經不是名存實亡了,而是苟延殘喘,堂堂皇帝別說沒有軍隊守城,就連糧食都發愁,張軌派來的幾千軍隊以及他們帶來的糧食,可謂西晉朝廷的救命稻草,晉懷帝心裏那個感動啊,要封張軌爲公爵,張軌卻婉言謝絕。

幾千兵馬撐不了多久,很快洛陽就淪陷了,晉懷帝被擄,晉愍帝在長安稱帝,張軌又派兵幫忙防衛京師,朝廷實在沒兵啊。

314年,張軌因病去世,其子張寔繼任涼州刺史,晉愍帝任命張寔爲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還封其爲西平公。張寔深受父親影響,忠君愛國,可爵位不要白不要啊,他很乾脆地接受了西晉的封爵。

前涼誕生記:逃跑的忠臣在西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權

兩年後,長安也淪陷了,西晉滅亡。次年三月,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改元建武。張寔則沿用晉愍帝的年號建興,不改元,但是向東晉俯首稱臣。

雖然名爲晉臣,但張寔與東晉相隔萬里,幫助是一點都沒有的,而張寔還遭受着北方異族政權的威脅,爲了自保,他私下裏也向盤踞中原的漢趙、後趙稱臣。

至此,涼州已經半獨立於晉朝,算是一個割據政權,即前涼。

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內,前涼都是漢人在北方的最大政權,不說保存了文明火種,至少給五胡肆虐下的中原百姓提供了一個避難的場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