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中華醫學科普回答】如題,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要說的是補鉀分為口服和靜脈補鉀兩種情況,這要根據患者血鉀的情況和基礎疾病來定,比如說吃不了東西的怎麼補,能吃東西但沒有尿的怎麼補?常見的食物補鉀靠不靠譜呢?一系列的問題。低鉀的危害又那麼大

對於輕者鼓勵病人進食含鉀豐富的水果、蔬菜和肉類。口服補鉀以氯化鉀緩釋片為首選,每日 3~6g (1g=13.4mmol 鉀)。為減少胃腸道反應,宜將 10%氯化鉀溶液稀釋於果汁或牛奶中餐後服,或用氯化鉀控釋片,或換用枸櫞酸鉀,或鼻飼補鉀。缺鉀較重與不能口服,或出現嚴重心律紊亂、神經肌肉癥狀者,應靜脈補鉀。因病人多同時合併代謝性鹼中毒,故以補氯化鉀為最好。氯化鉀不可靜注,應溶於 0.9%氯化鈉液或 5%葡萄糖液內靜滴。

在醫院裡靜脈補鉀很常見,靜脈補鉀時,鉀濃度不宜超過 40mmol/L(即 0.3%氯化鉀),速度以 20~40mmol/h 為宜(即氯化鉀 1.5~3.0g/h),不能超過 50~60mmol/h。一般每日 40~80mmol(相當於氯化鉀 3~6g),對因缺鉀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時,補鉀量可增大,速度可加快,需在持續心電監護和嚴密監測血鉀下,直至血鉀濃度達到或接近 3.0mmol/L。也可採用精確的靜脈微量輸注泵以較高濃度的含鉀液體行深靜脈穿刺或插管微量勻速輸注。對鉀缺乏而合併酸中毒或不伴低氯血症者,可用谷氨酸鉀液 20ml 加入 5%葡萄糖 500ml 靜滴。

為什麼嚴重低鉀的患者不建議出院呢?因為在靜脈補鉀過程中,需在醫院密切監測心電圖和血清鉀,每2小時測血鉀 1 次(在高濃度和/或快速靜脈補鉀時,至少 1 小時測血鉀 1 次),以防突然產生高鉀血症而發生心跳驟停,有條件應作連續心電監護。有些情況在血容量減少、周圍循環衰竭、休克致腎功能障礙時,除非有嚴重心律紊亂或呼吸肌麻痹等緊急情況,應待補充血容量、排尿達到 30~40ml/h 後,繼續觀察 6 小時,始予補鉀。一般尿量達 500ml/d以上可予以補鉀。對難治性低鉀血症,應注意是否合併鹼中毒或低鎂血症,糾正鹼中毒及補充鎂後,低鉀血症可迅速糾正。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中華醫學科普平台」頭條號,獲取更多專業原創醫學科普知識,本條為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您好!低鉀血症即血清鉀低於3.5mmol/L。低鉀血症可導致腹脹、肌無力、心律失常,應用洋地黃者易引起洋地黃中毒。病因有1.鉀攝入減少,如消化道梗阻、昏迷、手術後較長時間禁食者。2.鉀排出過多⑴經胃腸道失鉀這是小兒失鉀最重要的原因,常見於嚴重腹瀉、嘔吐等伴有大量消化液喪失的患者。⑵經腎失鉀是成人失鉀最重要的原因。腎排鉀增多因素有:①利尿葯的長期連續用或用量過多;②某些腎臟疾病;③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④遠曲小管中不易重吸收的陰離子增多;⑤鎂缺失;⑥鹼中毒。⑶經皮膚失鉀在高溫環境行重體力勞動時,大量出汗可導致。3.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時,可發生低鉀血症。⑴低鉀性周期性麻痹發作。⑵鹼中毒。⑶過量胰島素。⑷鋇中毒。4.粗製生棉油中毒。低鉀血症要看伴隨哪些其他癥狀加輔助檢查才能確診。建議抓緊時間到

政府辦的人民醫院內科門診就診,醫師通過面對面的問診、查體(視、觸、扣、聽、量)後,決定必要的化驗檢查,結合病史鑒別診斷排除。關鍵是明確診斷,排除用藥等治療禁忌,再確定治療方案後,才會有明確的治療疑問需要諮詢。

低鉀血症處理原則:1.停用排鉀藥物(如呋塞米、氫氯噻嗪等),多進富含鉀鹽的食物。2.治療引起低鉀的原發病。3.糾正低鉀。其原則是:①補鉀前必須先了解尿量:24小時尿量大於500ml或每小時尿量大於30ml時,方可補鉀。②補鉀方法:一般應以口服法補鉀,嚴重低鉀者需靜脈補鉀,濃度以20~40mmol/L為宜。速度不超過20mmol/h,每日總量約40~80mmol,最高不能超過200mmol(應進行心電監護,氯化鉀絕對不能靜脈注射)。③補鉀一般需要7~14天。④伴有高氯血症的腎小管酸中毒患者不宜選用氯化鉀,可選用枸櫞酸鉀。使用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後,可導致低鈣,應及時補鈣。⑤如有低鎂血症者,應同時予以糾正。鹼中毒者可使細胞外鉀進入細胞內,應予注意。⑥谷氨酸鉀20ml(6.8g)含鉀34mmol/L,相當於10%氯化鉀溶液25ml(即2.5g),在體內緩慢分解為谷氨酸及鉀,不致造成高鉀血症,也不產生靜脈刺激癥狀,並能在較短時間內糾正低鉀,尤其適用於高氯性酸中毒伴肝損害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