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奧「鳥巢」振出了崛起中國的彩翼,四年前開幕式的壯麗美學猶殘留繽紛。相較下,「倫敦碗」的展現,似玻璃盅盛陽春白雪。然平淡無奇裏,卻有溽夏飲冰的隨興。以《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奧斯卡獎的導演丹尼.鮑伊爾(Danny Boyle),不同於張藝謀的重金奇技與耀武揚威,以有限預算為其祖國定下「重回土地」的基調。
他表示是受了愛國歌曲《耶路撒冷》中的一句「綠色歡愉之地」(green and pleasant land)所啟發。在經濟疲弱時,人們需要的是更踏實的安慰。以國土,凝聚向心;以歷史,勾起往日榮光記憶;以通俗流行文化,帶動感官參與。區區一場奧運開幕雖無力挽夕照國運,卻多少可令人懷想曾經。
1916年帕理爵士將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作於19世紀初的《彌爾頓》詩序譜上曲,定名為《耶路撒冷》,自一戰起即廣受歡迎,幾與「國歌」《天佑吾王》等量齊觀。然此曲並未受基督教會的整體認可,或因布萊克詩句雖多取材聖經,卻隱晦了異教徒之念。奧運開幕的三周前,倫敦劇院正式上演改編自1981年奧斯卡名片《火戰車》。片名Chariots of Fire ,正是出自《耶路撒冷》。此劇乃根據1924年巴黎奧運400米冠軍,蘇格蘭運動員李德爾(Eric Liddell)的真實心路歷程。原被看好奪冠的李德爾,因教義拒絕在安息日出賽,即使英國親王下令強迫,亦不為所動。他說道「國王與國家,都是上帝所造」。直到另名英國選手自願放棄其周日比賽資格,變動時刻,才玉成李德爾締造世界記錄,成了「為國爭光」的英雄。李德爾因其父為傳教士,生於中國天津,5歲返英,在奧運後重返中國傳教,1943年遭日軍監禁在山東濰坊集中營,兩年後病故,得年僅43。若依出生屬地,說李德爾是中國人,並不為過。此跨疆域的奇人,在英國本土幾遭遺忘,直到火戰車一片發行,世人才識此虔信篤行基督之道,幾近智仁勇三達德的聖人。2008年,中國首度披露,當年因外交斡旋,本有機會獲釋的李德爾,竟把寶貴的名額讓給一名孕婦。其所本的純人道精神可能已超乎一般宗教情操。隨著奧運,火戰車裏的李德爾和另一名對抗種族歧視的猶太裔跑者亞伯拉罕,成為官方大力宣傳的重點。其堅毅自信,不畏艱難,威武不屈,追求卓越的精神,正合奧運理念,英國也不無藉此楷模,鼓舞激勵失業頹喪青年之用意。李德爾的長女,77歲現居加拿大的派翠西雅說道: 「我並不太確知何以人們對像我父親這樣的人仍感興趣,我願這麼想,可能在他身上,他們看到了自己希望也曾擁有原則」。奧運已然成了科技商業競逐,誇示國力的場域,令不少運動員淪為無所不用其極的機器。此時重看李德爾那種「只因神給了我雙快腿」,就該發揮所長,不為任何「國王和國家」而跑的單純信念,自有回歸素樸的感動。布萊克詩裡的天堂,那個「綠色歡愉之地」耶路撒冷,非獨在英格蘭,乃存乎每個抱持「公平精神」人們的心中。純然奧運精神,此其時也! (7/30/2012 中時旺報)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entry 倫敦奧運開幕式展現的情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