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在不斷進步,不同專業的內涵也在與時俱進。麻醉學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到複雜,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麻醉在現代醫學中作用越來越凸顯,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現代麻醉早已不是“打一針就走人”,再也不是隻關心患者做手術時疼不疼這麼簡單了。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熊利澤教授提出,將麻醉學更名爲麻醉與圍術期醫學,包括從術前到術後的全程視角,強調術後順利舒適恢復,強調術後患者長期轉歸。不論名稱如何變更,保證患者安全是麻醉醫師永恆的主題。那麼,手術患者的遠期轉歸又和哪些因素息息相關呢?

優質麻醉管理可降低死亡率

麻醉管理包括術前訪視和評估患者,以及麻醉相關儀器設備的準備檢查,術中的嚴密監測和生命體徵的調控,術後科學規範的監護和治療等。

2016年發表於《麻醉學》雜誌的文章表明,麻醉醫師早期接觸患者可以提高麻醉質量,降低術後死亡率。

201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科學完善的圍手術期管理(包括麻醉管理)可明顯改善手術患者的預後,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節約醫療成本。

在2012年發表於《柳葉刀》雜誌的一篇薈萃分析表明,麻醉死亡率與手術年代、ASA(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人類發展指數等有關。儘管過去50年間,手術患者的ASA分級在不斷提高,但其圍術期總死亡率、麻醉死亡率及心臟驟停發生率呈明顯下降趨勢,這是麻醉安全措施在不斷改進的累積效應。

麻醉方式對患者影響不容忽視

與全身麻醉相比,區域麻醉與術後併發症發生率降低和住院時間縮短顯著相關,但與死亡率的關係尚不明確。對於特定人羣而言,區域阻滯還可能降低患者術後死亡率。

有研究者納入2005年~2010年、符合標準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排除術前48小時內需呼吸支持、肺部有感染的病例,觀察其術後感染、術後30天死亡率、術後呼吸支持>48小時的例數、術後非計劃氣管插管數以及其他器官併發症情況。研究者發現,在COPD患者中,區域阻滯顯著降低患者術後30天死亡率、呼吸支持時間和非計劃插管發生率。

麻醉對腫瘤遠期的影響也是麻醉界一直關注的問題之一。《麻醉學》雜誌發表過研究性論文,對比了靜脈麻醉與吸入麻醉藥對腫瘤遠期轉移和腫瘤患者生存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吸入麻醉藥組的預後情況均較差,且隨訪期越長,兩組患者生存率差異越顯著。

圍術期麻醉管理直接影響轉歸

圍術期麻醉管理可以直接影響患者術後轉歸,而“三低”麻醉是其中一種特殊現象。“三低”指全麻中同時出現低腦電雙頻譜指數(BIS<45)、低肺泡最低有效濃度(MAC<0.8)和低平均動脈壓(MAP<75mmHg)。此概念在提出之初便引發討論。當“三低”同時出現,往往反映患者的不良預後。

麻醉科醫生應當關注和預防術中低血壓的發生,因爲大量研究表明,術中低血壓與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增加有相關性;與術後1年內的死亡率增加有關;心臟手術中“雙低”累積時間過長與術後死亡率高和住院時間延長相關。由此可見,減少術中“雙低”持續時間,可有效改善手術患者的預後。

另外,圍術期低體溫是麻醉和手術期間常見的併發症,它可導致甦醒延遲、術後寒戰、術後傷口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心血管事件等併發症增多。Flores等通過對261例手術患者的研究指出,圍術期輕度低體溫者傷口感染率是體溫正常的6.3倍。Melling AC等也指出,低體溫可以明顯影響傷口感染與抗生素的應用。因此,麻醉科醫生對於圍術期低體溫同樣不能忽視。

總之,醫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健康,任何醫療行爲都不能只關注疾病本身,而忽略患者遠期預後。現代麻醉早已不侷限於術中管理,麻醉醫師應該把改善手術患者遠期預後,促進患者最終康復,作爲自己新的、更高的目標,這是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發展的關鍵。

麻醉技術可以影響手術患者的遠期轉歸,優化麻醉技術可以減少手術患者術後併發症,減少死亡率。麻醉方法、藥物和管理具體發揮何種作用目前尚沒有定論,麻醉醫師仍任重而道遠。

文/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 張野

整理/本報記者 顏理海

編輯製作/王建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