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雙相2型,在北大六院確診

北六的醫生告訴我目前不建議做心理治療,等到穩定了再做,並且讓我找認知行為學派的,不要找精神分析學派的回武漢之後去六角亭住院,管床醫生診斷我為混合狀態,建議心理治療,而且她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我知道精神分析學派注重分析過去的經歷,醫生問,我回答,不會給什麼建議,而且療程很長,我覺得見效很慢那我現在是繼續精神分析,還是換認知行為學,還是只吃藥不做心理治療呢?

目前容易發脾氣罵人,也容易哭

在吃拉莫三嗪,丙戊酸鎂,安非他酮,齊拉西酮和阿普唑侖


精神分析學派和認知行為學派是心理諮詢中非常流行的兩個流派,當然它們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閆煜蕾有著心理動力學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CBT)的雙重受訓背景,也用這兩種方法治療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她覺得這兩個治療流派各有優勢和局限性,但是不能去平行比較。她認為這就像是比較雞和鴨一樣,它們都是家禽,吃起來味道不一樣,但有的人愛吃雞,有的人愛吃鴨,把它們做得好吃的做法也是不一樣的。

本回答由簡單心理認證合作諮詢師閆煜蕾提供。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普賽克之眼」,由簡單心理Uni獲得作者授權後轉載。

認知行為治療(CBT)與心理動力學治療相比,有以下差異(當然,不局限於這兩點差異):

1.治療目標不同

在CBT治療中,來訪者和治療師的一切努力都是圍繞著癥狀減輕和社會功能的恢復,當癥狀能夠通過認知或行為的策略得到一定減輕時(注意!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治療也就可以結束了。

而心理動力學的治療認為,癥狀是個體對核心恐懼的防禦方式。當核心恐懼能夠得以被個體理解,而它帶來的恐懼感不再那麼具有淹沒性(overwhelming)的時候,充當防禦的癥狀自然也就會隨之消失了。

我們用下面的一個例子去說明上邊的這段「行話」。

比如一個有強迫症的來訪者,他的強迫癥狀是強迫清洗和強迫檢查。他強迫清洗的原因是害怕如果接觸到了一些髒的或代表倒霉的物體而不去洗手的話,他就會倒霉。而他強迫檢查的原因是,他需要反覆檢查附近有沒有髒的物體,來避免自己接觸到某些髒的或者代表倒霉的物體,進一步來避免倒霉。

CBT和心理動力學治療會分別怎麼對他進行治療呢?

CBT會把治療目標聚焦在他癥狀的緩解和社會功能的恢復上。CBT治療師不會非常關注他癥狀背後的原因(可以了解,但那不是治療的重點),而是關心他的癥狀怎麼維持下來的——

他不斷地去迴避任何象徵霉運的事物(黑色、藍色、廁所……),使他的生活圈變得越來越狹窄(因為外界充滿了這些他迴避的事物),甚至發展到了越來越難以出門的地步,工作和人際也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去上班的路上要花好幾倍的時間避開這些象徵霉運的事物,回到家要做很長時間的清潔工作,妻子和孩子對他越來越不滿,家裡的人際環境變得越來越緊張)。

而這些所有的不幸,是因為他對倒霉太害怕了,而採取了大量的迴避行為和儀式化行為。但實際上,他對倒霉的事情的發生的預測是不準確的。其實,並不是他所害怕的「倒霉的事情」在毀掉他的生活,而是他做的這些迴避和儀式化行為在毀掉他的生活。

因此,CBT治療師會把他癥狀維持的原理講給來訪者聽,當他真的理解他必須要停止迴避行為和儀式化行為後,治療師會採用ERP(暴露與反應阻止法)幫助他逐步對他害怕的情境進行暴露。

比如,讓他嘗試在接觸了「臟」的東西之後不洗手,暴露在他感覺到的極度焦慮中(他仍在焦慮自己會因此倒霉)。足夠長的時間之後,他的焦慮感受會因為習慣化的原理而降低,同時,他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並沒有什麼特別倒霉和不幸的事情發生),他原先對倒霉的害怕就會降低一些。

在大量的暴露練習後,來訪者就不再有那麼多迴避和儀式化行為了,因此,他不再需要花太長時間去上班,他在工作中的反覆檢查也變輕,不再影響他的工作,他在家裡也不再要求家人必須要完成清潔儀式,家裡的人際氣氛也變得比以前輕鬆了。

總之,來訪者的整個生活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他雖然還會時不時地對倒霉有所擔心,但是這個焦慮不再毀掉他的生活了(社會功能的恢復)。

心理動力學治療師則採取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策略。

對於這個來訪者而言,心理動力學治療的目標是:來訪者可以通過自我探索,了解到他的癥狀背後的心理衝突,並能夠修通這個心理衝突。

具體說來,來訪者在治療師的釋義(interpretation)中逐漸領悟到,他如此廣泛而又繁複的儀式,是為了避免他自己發生倒霉的事。

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害怕倒霉呢?

在對他童年經歷的探索中,他逐漸了解到自己從小就是如此害怕失敗。他小的時候被寄養在親戚家,上小學時又被送到外地讀寄宿學校,這麼多年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

當童年時點點滴滴的情緒被再體驗的時候,他體會到了藏在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孤獨的小男孩得不到任何人實質性的情感支持,永遠戰戰兢兢,一切都要靠自己。他從小就擔心自己如果做得不好,就會被其他人厭棄,就會生存不下去。

儘管他理智上非常清楚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是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所帶來的這種極度不安的感覺非常強勢地戰勝了理智(這就是為什麼對有些人進行基於邏輯理性分析的認知治療沒有用的原因)。

在心理動力學治療中,來訪者對治療師產生強烈的移情,治療師提供的容器作用,使得來訪者有機會在治療師身上修復童年時的依戀的創傷。

通俗地來講,日積月累的諮詢,使得心理動力學治療師成為來訪者生命中最親密的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的替代品,而通過這個「人為的養育」而讓來訪者重新獲得生命早期本應該獲得的安全感、信任感。

當來訪者可以逐漸獲得這些安全感後,他對世界的感受不再是那麼威脅,對其他人的感受也不再是那麼苛刻涼薄,他自然不再需要去時刻防範那些莫須有的倒霉和不幸。

正因為心理動力學治療如同養育一個孩子,而養育發生在經年累月的情緒溝通之中,所以它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來訪者非常強大的耐心。但是它帶來的效果也是非常徹底的,是整個人格結構上的變化。

如上面強迫症來訪者的例子,在兩年每周一次的諮詢之後,他對自己和世界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在治療師的愛中,他不再覺得他那麼孤立無援,時刻會被倒霉的事情摧毀,他逐漸有了能力和其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依戀關係,以及自信地對待這個世界。

心理動力學幫助來訪者進行的自我探索,會讓他們有機會理解他自己的痛苦,並有機會徹底地解決,只不過,這個旅程需要足夠的耐心。如果在這個旅程中,來訪者因為尚沒有消失的癥狀而對治療失去信心,而從治療中脫落的話,那是來訪者和治療師共同的遺憾。

2. 治療師的角色和功能不同

CBT治療師的角色非常積極,他們充當的是教育者和教練的角色,他們的目的是要教會來訪者一些減少癥狀和應對情緒的策略(比如如何提高社交技能、如何識別和反駁認知錯誤)。他們會進行大量的心理教育(幫助來訪者了解疾病的原理和治療的原理),提很多的問題來促進來訪者反駁自己原本的認知錯誤(蘇格拉底提問)。

正像是你去向一個網球教練學習怎樣打網球一樣,你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學習怎樣打網球,而在CBT中,你們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於應對策略的學習和練習之上。

治療師教給來訪者如何用這些策略,同時監督Ta在諮詢間隔去完成對這些策略的大量練習。

CBT治療中不會有大量的沉默(因為CBT不關注潛意識內容),當來訪者開始沉默的時候,治療師會用提問讓Ta去講話。

而動力學治療師的角色和功能,像我前文中提到的那樣,是一個暫時的「養育者」的替代品。

「養育」與「教育」不同,不僅僅關乎「你需要知道什麼」,還關注「你是怎樣知道的」。所以動力學治療師不會給來訪者非常多的心理教育,只有在治療最開始時和必要的時候進行心理教育,他們更多關注的是來訪者的體驗和情緒。

很多來訪者之所以走進諮詢室是因為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養育者足夠好的情緒調節,而情緒調節光靠知識的教育是不夠的,它需要經年累月的體驗中的習得。

當治療師坐在治療室那個穩定的位置上,常年地提供給來訪者一種安全的、穩定的依戀關係,像一個足夠好的父母那樣去和來訪者一起面對他生活中的所有煩惱、苦痛,耐心而又平靜地幫來訪者理解自己、應對世界時,你很難說變化發生在哪一刻。

但是幾年後,來訪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連他們自己都會驚訝自己的改變。

當咨訪關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條件時,當以往阻礙心理成長的因素被逐一搬開後,個體的心理成長就會自動以它自己本來該有的節奏進行。

以前我的關於CBT和心理動力學治療的科普文章發布之後,有的人會問:你難道在說,CBT只是在治標不治本,所以其實更好的是心理動力學治療嗎?我要嚴肅地聲明:我從來沒有說過心理動力學治療是更好的治療。

正如我前邊的比喻,雞和鴨哪個是更好的呢?因人而異。

治標也很重要啊,因為這些「癥狀」的標正在使來訪者的生活變得更糟糕。

如果能夠有機會先把「標」緩解了,讓來訪者的社會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再看來訪者是否有意願真正去關心內心的衝突,去改變自己的人格結構,不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嗎?

相比於去關注「哪個流派的治療更好」,也許不如去關注哪個流派的治療更適合眼前的這位來訪者。而關於如何判斷這個適合,我們恐怕要再花一篇文章來討論啦。

註:本文轉自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閆煜蕾老師的公眾號「普賽克之眼」,因篇幅限制有刪減。想要閱讀原文的小夥伴快去關注她哦~

閆煜蕾

簡單心理認證合作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諮詢師

北京師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候選人

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高級組 畢業


原文發表於:心理動力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的相愛相殺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關注知乎-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免費心理課程領取點擊→:《聽曾奇峰講俄狄浦斯期》

人人都能學習的心理諮詢專業課程→:了解一下


精神分析學派的療程長,見效慢,且對來訪者的心理穩定性要求比較高;認知行為學派是通過改變來訪者不合理信念從而改變情緒的應對模式。先遵醫囑吧,北醫六院的醫生的建議挺好的,藥物可以更為直接調節比較嚴重的心理狀態,到心理狀態轉好一些再做認知行為方向的心理治療。

遵醫囑

至於聽哪邊醫生的,要看你接下來繼續在哪裡進行治療。

如果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有任何疑問,你可以立即和你治療醫生談,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比如你現在在知乎上提的這個問題,就可以直接和他談談。

雙向障礙的動力學治療預後一般不太好,穩定的關係難以建立


葯不能停……穩定了再考慮諮詢 醫生建議是對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