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1日電(記者 宋宇晟)4月1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佈了新年號爲“令和”,2019年5月1日起將正式啓用。而“令和”取自日本古籍《萬葉集》,是日本首次使用日本古代典籍作爲引用來源。

《萬葉集》是一本什麼書?其中的文字爲何是中文?裏面的詩文又長什麼樣?

當地時間4月1日上午,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宣佈新年號爲“令和”,成爲自“大化”以來,日本歷史上第248個年號。

日本的“詩經”

毫無疑問的是,《萬葉集》在日本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研究者認爲,《萬葉集》在日本其實相當於《詩經》在中國的地位。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芒曾撰文指出,在此之前,日本的詩歌收載於《古事記》、《日本書紀》,總稱《記紀歌謠》;及至奈良時代中期,又編成漢詩集《懷風藻》。

當時漢詩風行,日本則稱之爲“國風暗淡”時期。到“和歌”大量出現,並於奈良時代末平安時代初編成《萬葉集》,這種情況纔有所改變。

《萬葉集》主要彙集了從仁德元年時期到奈良時代末期大約500年間,上自天皇下至無名羣衆的和歌及以前的傳誦歌作,合四千餘首,編爲20卷。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闡明新年號含義。

中國人看不懂的漢字

《萬葉集》中,日本人借用漢字代表他們的發音。其中的詩雖然全是漢字,但中國人是看不懂的。

以“令和”二字的出處《梅花歌三十二首並序》爲例。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武都紀多知,波流能吉多良婆,可久斯許魯,烏梅乎乎利都都,多努之岐乎倍米

無論哪個時代的中國人,看完這段文字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每個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是什麼意思?

因此,這些用漢字組成的詩文其本質上是日文,只是借用中國字來表音。

在1984年出版的楊烈翻譯的《萬葉集》中,將此詩這樣翻譯成漢語:正月立春來,如斯快樂哉,折梅尋樂去,樂極不生哀

《萬葉集》截圖,“令和”二字出自劃紅線句。

但值得一提的是,該詩的序言卻是用正經中文寫作的,而“令和”二字正出自這篇序言。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帥老之宅,申宴會也,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佩後之香……”

這一段如果以中國古漢語的方式解讀,便非常通順。

日本新年號“令和”。

“梅花宴”的中國元素

《梅花歌三十二首並序》收錄了天平二年正月這場“梅花宴”中的一組詩歌。

天平二年,即公元730年,多位官員在奈良時代政治家、歌人大伴旅人府邸舉行了賞梅作歌的風雅詩宴。《梅花歌三十二首並序》正是對此次宴會作品的集納。

當時的日本還沒有通行的本國文字,只好用漢字作爲書寫工具。《萬葉集》中的“和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記載下來的。

其中的漢字有不同功能:有的表意,有的標音。其中按原意使用的漢字被看作是真名,而用漢字的音訓表達日語發音的則被稱爲假名。

如果以《梅花歌三十二首並序》爲例,其中序文所用漢字用來表意,文章直接以中國六朝時的駢文寫成;詩歌中的漢字則用以標音,其與漢字原意已無太大關係。(完)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