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近期生態和文化丕變,儼已成台灣另一個政治角力戰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察院近期生態和文化丕變,儼已成台灣另一個政治角力戰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今年一月通過蔡英文總統補提名的十一席監察委員後,監察院生態和文化丕變,儼已成為台灣另一個新的政治角力戰場。許多時候,只要遇到與黨派立場相關的案件,就有監委見縫插針,甚至合縱連橫,拉幫結派。修憲後,監察權由「民意機關」改成「準司法機關」;但由於近期生態變化,使監察權的憲政定位已受到空前的挑戰。

監察院目前的亂象,早在蔡英文總統去年補提名時,就已經種下禍根。蔡英文提名的十一人,背景幾乎都與政治、黨派立場有密切關係,這和過去監委由「社會公正人士」出任的思維大相逕庭。在馬政府時代,有些監委的提名或仍不脫政治考量,但大體仍講究社會形象及監察功能,但蔡英文的提名卻相當偏頗。

也因此,監委仍未上任,即鬧出被提名人陳師孟揚言要「司法除垢」的鬧劇。陳師孟果然說到做到,上任後勤查與前總統陳水扁相關的案件,將矛頭指向「辦扁」的司法人員,完全把自己當成「陳水扁御用監委」,嚴重斲傷監委形象。

隨著情勢發展,「陳師孟併發症」也在監院四處蔓延,新監委們罔顧監委角色的中立,反而交相凸顯個人的政治立場,並引發監院內部對立。最突梯的例子,表現在對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的彈劾案中。舊監委高鳳仙等人以吳茂昆違法兼職、涉嫌圖利等罪證,對吳茂昆提出彈劾,在「記名表決」制度下,十三位監委全數通過彈劾案。誰料,六名新任監委卻在會後另舉行記者會發表「不同意見」,並指責高鳳仙等舊監委未依會議內容修改彈劾文。

吳茂昆的違法爭議,外界已有諸多評論,包括司法部門也正在調查;但新監委仍不顧體制為他護航,完全只為政治表演。更荒謬的是,新監委還亂抄大法官會議作法,提出所謂的「協同意見書」;事實上,翻遍監察法和憲法,這完全是新監委自創名詞。擔任監察糾彈者,自己違憲踰矩至此,令人浩嘆!

更可議的是,彈劾案改採「記名表決」,亦是根據新監委提議而修改之規定。新監委們既在會議中投下贊成彈劾票,卻又在會外對公眾說唱另一套台詞。如此,即不想承擔「反對彈劾吳茂昆」的罪名,又要進行政治護航;這除了投機,也幾近人格分裂了。

新監委們又彼此串連,一起加入司法及獄政委員會,希望掌握該委員會的主導權。原因無他,一則是監察院聲請的年改釋憲案,必須通過司法及獄政委員會審查;二則是新監委們有意重啟與前總統馬英九相關的大巨蛋、美河市、北富銀合併等調查案,亦須經過該委員會。如此公然的政治操作,令人瞠目結舌。也因此,監察院教育文化和財政委員會提案「年改案應聲請釋憲」,雖經表決大戰通過,但未來此案送交司法及獄政委員會,難保不會被擱置。

依憲法規定,監察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但新監委們只看政治立場、不問是非的拉幫結派,實是前所未見。這筆帳,當然必須記在蔡英文頭上。

新監委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另一例證,從陳師孟報復式地調查扁案法官可見一斑。由於陳師孟過去與扁有從屬關係,他調查檢察官「諷扁短劇」案遭紀律委員會要求迴避;但他拒絕就範,繼續假約詢之名讓陳水扁到監院作秀。新監委高涌誠更以「內規疏漏」為由,認為迴避的決議不當;問題是,他自己在年改案卻主張具公教背景的監委應迴避調查。如此雙重標準,如何糾彈他人的不當?

監察院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護民眾權益,並監督政府;但蔡英文指派的新監委們,卻只想著保護民進黨政府,一味監督前政府。若有一天,當所有監委都由民進黨提名通過,監察院可能就從「蚊子院」變成「打手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