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微博聽說有人痛批《天行九歌》醜化秦王、秦相;之前在我寫的一個答案中也有人說:「不看秦時,給我大秦黑出x」勸說無效。

代表觀點:1.《天九》秦王向韓非請教,是為捧非貶政;2.《天九》將李斯塑造成嫉賢妒能的宵小;3.《秦時》沒有任何秦王兵將很牛x的例子;

4.《秦時》看管曹咎的、奉命絞殺百姓的秦兵皆不堪一擊……

5.《秦時》反秦勢力那麼強大,想不通秦王怎麼一統天下的…… 但是,在我接觸到的知乎秦迷中,不少本身喜愛秦史的人,卻同樣喜歡《秦時明月》和《天行九歌》,雖偶有吐槽,但基本認為合格甚至比歷史更喜歡這些動漫的人物,並無不妥。所以現在提出一個心目中一直想提出的疑問,《秦時》《天九》到底是「捧秦」還是「貶秦」,又或是和真實歷史的程度相當,只是不一樣的視角反映,不同於真實的歷史而已?我們都知道《大秦帝國》算是「捧秦」之作了,撥亂反正「暴秦」的同時,將秦國的一切美化;大概,《秦時明月》原著應該算是「反秦」之作了,「焚書坑儒」什麼的都扣在秦王頭上。那麼,我們最喜愛的動畫,截止目前進度——《秦時明月*君臨天下》第五部,《天行九歌*心之逆鱗》第一部,到底是兩系列怎樣的作品呢?歡迎暢所欲言~不要忌諱~舉例說明:如果某人或者某個事件對當世或者後世是功7過3,秦時給人表現出來的是功3過7的話,那就是貶損;反之,就是溢美。如果以另一種手法表達出來的態度,也是差不多功7過3,那就是大體相當,只是別樣的反映~


先下結論,我覺得秦時明月的歷史觀是比較正的,對於秦帝國是描述比較符合唯物史觀,對於秦皇本人保持一點讚賞的態度,對於扶蘇稍微有一點惋惜,對於李斯胡亥趙高的描寫目前也沒什麼大問題。總的來說是符合唯物史觀的。

評價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了解下秦帝趙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白曾寫詩云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葯,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⑴。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⑵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這首詩我認為對秦帝趙政的一生是個很好的概括

賈誼的過秦論裡面寫道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古代的先賢對秦始皇的評價也都非常高,認為他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平定宇內是非常偉大的人,但是也對秦始皇后期求仙問道、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事做了一定的批判,同時也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賈誼對秦朝滅亡的看法。而從今天的唯物史觀來看,真的是這樣嘛?其實並不是。引用我之前說過的一句話,秦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因為當時落後的生產力並不能實際操控如此龐大的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之所以勉力維持,都是依靠秦始皇個人無比強大的能力和夜以繼日夙興夜寐的勤勞。等到秦始皇一死,縱然「餘威震於舒俗」,但是後代並沒有那樣的能力和威望,野心和慾望的燃燒也必然會摧毀秦帝國。

琅琊石刻上寫皇帝之功,勤勞本事,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這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秦始皇本人對勤勞的看法。

而秦始皇的勤勞體現在「天下之事,無論大小皆巨決於上」。這就很要命了。史記記載他每天以石衡書,每天要批閱大致120斤的竹簡奏摺,估算成字數則大約是20萬字。這在秦時明月中說有特寫的。這其實也能反饋一部分秦帝國滅亡的原因。龐大的壓力繫於皇帝一人的勤勞,後繼者無此能力則危在旦夕。明朝成祖篡位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明代的生產力比秦國好了不少,所以只是內亂。

秦時明月第一部到第五部比較有名的歷史事件就是徐福東渡,秦時明月裡面明確徐福就是雲中君,甚至很明確地暗示他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他的佩劍叫天照,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君臨天下之前並不過多設計秦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只是記敘秦帝國的發展,秦皇好求仙問道,派遣徐福尋求東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史料都是有明確記載的。

秦時明月裡面主要描寫的秦帝國內部矛盾是從第五部《君臨天下》開始,事件的起因是秦皇帝36年「熒惑守心」一事。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這是秦五的主線,蒙恬在追擊墨家途中火速返回東郡查看隕石之事,發現「亡秦者胡」的字跡,殺死所有的知情者(鍾離眜求情龍且出場)到發布神農令(得到熒惑之石帶到聖地成為俠魁),朱家和田虎爭奪熒惑之石,最後來到大澤山,秦五結束。

當然,以上也是明線。暗線就是趙高和胡亥在帝國內部發動的政治鬥爭。春日祭祀誣陷扶蘇,扶蘇被貶遠離政治中心咸陽,蒙恬北築長城反擊匈奴也順便輔佐扶蘇。這些在史料上也都有記載。大體上是符合史實的。當然沒有什麼羅馬人也沒有可能讓李牧還魂,但是蒙恬在塞外輔佐扶蘇則是確有其事。

所以總得來說,秦時明月的大背景是沒什麼問題的,描述也基本上符合唯物史觀,至於一些細節大都是為了情節需要。

之所以說這麼多,是因為我認為秦時明月對於秦始皇的描述是比較合情合理的,今天因為時間原因只談秦始皇,也只限於秦時明月,主要目的是和大家說明白秦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以及在秦時明月中的體現。下集談天行九歌時,更多談談秦始皇本人的通天之志。還是那句話,秦始皇的偉大在於他以個人的能力逆天改命維持起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帝國,這種存在在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很多了。


玄機秉承「歷史為骨,藝術為翼」,可歸根結底,秦時天九也只是動畫作品。你不能要求他完全去展示歷史的公正客觀,觀眾開了上帝視角外掛,可是製作方可以嗎?大半會撲街。

先說天九,雖然主角是韓非,可是對秦王政的刻畫也很用心,從他和韓非交談的幾個場景來講,他也是不了多得的睿智帝王,更何況,裡面的人物也從側面說了,他,年紀輕輕能從個不受寵的皇子成為帝王,在呂不韋的眼下,還能這麼出色,不就說明他確實有帝王之才嗎?他有愛賢之心,誠心邀請韓非去秦國幫助自己,這不也是帝王該具備的嗎?

秦王政在天九第一季中並沒有太多鏡頭,可是側寫卻很多:

(一)就說青年蓋聶吧,秦時里講過,他出鬼谷,逃掉和師弟的比試,只為了尋找自己心中的理想國,那時天下並未統一,鬼谷傳人,別人也不能強迫,他自己選擇了秦王政,說明這個時候的秦王政完全符合蓋聶明主的標準的。(二)有一個場景,秦王政在寢殿休息,飛來一隻飛蛾,他迅速抽劍殺了它,且大殿有黑氣環繞,幻化成龍,我猜測這時他手裡的劍就是天子劍——天問(出自秦時),雖然韓非有逆鱗,可秦王政也有天問,逆鱗已是斷劍,說明什麼,不用多講。(三)關於韓非秦王政論道的話,記不太清,所以就不仔細論述。但是秦王政誠心邀請韓非推廣法,那個時候並沒有這樣系統的法律,多是守舊的貴族世家,他的眼光很獨到。天九里秦王政出場,可以說不失公允,甚至有讚揚的意思。我不太看得出來有貶秦。

再講李斯。我不太了解他,直接講天九里的他。出身卑微,不得師父寵愛,為了比師哥優秀,選擇了秦國,後來又怕師哥韓非奪走秦王的寵信,設計使他死在了六國監獄。

出身卑微,處處低師哥一頭,所以選擇師哥對家秦國。這裡肯定不是歷史,但是,他這樣做符合大部分人的想法,亂世誰不想功成名就,選擇秦國又怎樣呢?況且,並不能確定就是他因嫉妒殺了韓非,(從秦時衛庄夜闖丞相府劍指李斯對話可見。我認為韓非的死多半還是因為蒼龍七宿的秘密。)

再講秦王政的母后和呂不韋偷情,這不是歷史嗎?秦王政母親本就風流放蕩,不止呂不韋,還有魏丑夫等人。這算什麼醜化秦國,只不過選擇刻畫出來罷了。

再講秦時。這裡邊秦已經統一天下了,此時的秦王,已經要叫始皇帝了,這點玄機也點了出來。切入正題,開始分析。

第一部開頭就是蓋聶帶著天明到處逃亡,結合後來的劇情,起因是嬴政搶了麗姬,而麗姬有了荊軻的孩子天明,荊軻刺秦失敗,嬴政想殺掉天明,荊軻將孩子託付給知己蓋聶。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看野史,野史上確實有關於麗姬,嬴政,荊軻之間的是非,天明也是存在的。這也不算什麼抹黑吧,不能一個隨便的孩子就成了秦時的主角之一,像月兒,少羽,都是王室後代,天明自然不能示弱,總得有強大的背景關係才能有後續的逆天資源,所以,大家懂得。

至於這裡,我就要講,一個血淋淋的現實問題。就是在這個時代,老百姓是不值錢的,命如螻蟻。秦兵對修長城的人態度惡劣,武力值又不夠看,這是很正常的啊,修長城,征民夫,官吏狗仗人勢,態度惡劣,想想就能知道,更何況大部分都是其他國的罪民,天然而生的優越感大家都懂。至於武力值低下,那是對手基本都是主角團或者有歷史光環以及有重要戲份的人啊,這樣的人被小小的官兵滅掉了,你會不會有日了狗的心情?所以,不用多說。且不說秦兵吧,你光從蓋聶和墨家就可以看出來,雖然他們有良知,可是也只對自己人而言,對於百姓不也一樣是冷漠的嗎?蓋聶隨心而為,全然不顧自己會害死多少無辜百姓和士兵,墨家在山中隱居百年,不問世事,若非蓋聶天明到來,把秦兵引來,他們不會顧及百姓的,而想推翻嬴政統治,也不過為了報家仇,這裡講來,大家都沒什麼分別。

秦時時間線比較長,從嬴政壯年到老年期吧(相對於古人壽命而言),他壯年時,凌雲壯志皆有所得,六國統一,千古一帝,玄機都刻畫出來了,秦兵的素質,裝備比起其他,不是很突出嗎?而老年的嬴政,確實有焚書坑儒,東海求葯,不過是死在東海路上。而玄機用藝術手法表現出來,所以有蜃樓,陰陽家,雲中君等等。第五部可見,嬴政已經力不從心,扶蘇命不久矣,胡亥趙高虎視眈眈。下一部名為滄海橫流,滄海橫流亂世起,英雄層出天下逐。秦朝命數已盡,這就是歷史發展軌跡。

秦時里的李斯,不就是一朝相國的樣子嗎?為了自己的朝廷,費盡心機手段,不顧往日恩情,師父師弟都不放在眼裡,然而說句不好聽的話,師父師弟從來眼裡只有韓非,甚至幫著外人對付自己,他又為什麼背叛給自己身份地位的國家反過頭來保護他們?人要現實些,情懷得有,那也在有命活的前提下。

至於說沒有名將,蒙恬的黃金火騎兵怕是不願意哦,還有沒有成為友軍的章邯。玄機還專門刻畫了蒙恬機智破城的場面。秦時里秦兵的素質和裝備十分優秀精良,但是畢竟都是打醬油的,武力值不會高到哪裡去。

總而言之,題主所講的問題,我基本上都沒看出來,可能智商不夠吧。然而我認為,秦時天九也不是錢,不見得人人都愛,有些不愛看的,強求不了,愛好這個東西玄妙的很,不是你說好看人家就必須看,人家愛不看就不看,善意討論,合理安利。至於有些跟風無腦黑的,我只有一句話送給大家:只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許久不答題,打這麼些字都喘上了,有什麼遺漏的,不一樣見解的,歡迎大家到評論區交流喲。


如果真的要拿秦時明月系列(含九歌)和歷史比較的話,那真的算是褻瀆歷史了,且不說那越來越多的玄幻元素和各種現代化設備,只說歷史情節和人物的話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各種時間錯位,雖然有的事件是歷史上有的,但是時間完全不對,拿小五來說,扶蘇被外放到邊塞是在焚書坑儒之後,但是焚書坑儒還沒發生。為了豐富人物和劇情,改了很多歷史,項羽這時壓根就不是少主,英布季布這些人也是後來起兵才招到帳下的,而且他們都不是前楚將。李牧沒死還可以接受,畢竟可以來個假死也行。虞姬跟蜀山這些也扯不上半點關係。還有,大澤山是什麼鬼?我只知道陳勝吳廣是在大澤鄉起義的,大澤山在山東,大澤鄉在安徽,這差點有點遠啊(先在大澤山搞個演習,到大澤山再來真的 )類似的問題前幾部也有很多,數不清了……

再來說說九歌,九歌的問題不是要找哪裡不符合歷史,而是找找還有哪裡是符合歷史的 ,除了人名地名,剩下的不多了……故事的背景是嬴政親政前,公元前238年嬴政21歲親政,由此推算,當時嬴政大約21歲,時間也在公元前238年前後,此時距韓國滅亡還有8年左右的時間,記得沒錯的話韓國應該只剩下新鄭和周邊幾座城池了,所以此時韓國根本沒有什麼國力,不過一蕞爾小國,雖說腐敗,但那也都是等死的了,還爭王位,開玩笑嗎?(個人覺得把故事背景放在韓國不妥,但是秦時里衛庄赤練張良都是韓國的,原粉絲群體太大,不能脫離秦時的體系)再說說人物,主角韓飛就不符合歷史,歷史上韓非就一刻板的知識分子,搞理論的,這個韓非不僅幽默開朗,還風流,出入風月場所。(不過這倒是可以接受,畢竟那麼搞的話就沒人看了 )關於張良和韓非的關係就不說了,很多人都說爛了。我想說說張良的祖父,張開地此時應該已經死了,此時的韓相是他父親張平,張家五世事韓,此時張開地要是沒死,張平是怎麼當的宰相?其實九歌要挑毛病也挑不出太多,因為整個故事就跟歷史沒什麼關係,只是借用了歷史的背景。

雖然說秦時明月一直標榜「歷史為骨,文化為翼」,要是為這事認真沒什麼意思。秦時本來就是做一部動漫,不是做歷史劇,更何況現在的歷史劇做得也不怎麼樣,一部動漫,只要三觀正確,不去刻意地顛倒歷史,就不算不尊重歷史。秦時明月從來就不是在述說歷史,而是述說每個人物的命運,以及他們的思想,表現的是中華文化。(本人最喜歡的還是諸子百家)

不好意思,以上部分都跑題了,前段時間剛好看過大秦帝國,對電視劇本身不做評價,只說劇情。大多在為秦洗白,以列國君臣的愚蠢來襯托秦國君臣的賢明,以列國的腐敗懦弱來襯托秦國的強大。這部劇捧秦是真的,畢竟名字就叫大秦帝國,但是既然捧它,至少說明它有的捧(我們好像沒有元朝的歷史劇吧 )秦國和秦朝的功遠大於過,有人說秦殘暴,是虎狼之國,那樣的亂世,弱肉強食,秦國又一直被歧視,不奮發圖強早就被吃了,人家強了就給它扣個虎狼之國的帽子。這個電視劇太片面,但是歷史上秦國到底怎麼樣也說不清。不過秦朝因為焚書坑儒得罪的知識分子就不少,儒學後來成為主流並延續了兩千年,其影響至今還在,這些人書寫的歷史能不抹黑秦嗎?為秦正名很重要。

九歌完全架空歷史就不討論了,秦時里秦始皇的形象符合一個明君應該有的所有特點,他勤奮、睿智、果斷、有野心,但又有一些歷代君王身上都有的缺點,那就是好大喜功,他就是要一個人完成幾代人的事,南征北戰統一鞏固國家後還要大興土木,不體恤民心,也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秦時里經常出現戰場遺址,這些都表面戰爭還未遠去,民眾生活依然很艱難,但嬴政因為自己的野心,違背民意,不斷剝削百姓,為秦的滅亡埋下禍根。

秦的滅亡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這一點秦時里表現的很明顯,並以這兩點為主線。一,反秦勢力依然強大,六國遺留的叛逆分子相互串通,不斷尋找機會反秦,秦統一後各地爆發的叛亂有很多,很多是六國原貴族的殘餘勢力發起的,天下經歷幾百年戰火剛剛統一,人心卻還沒有歸服,很多人不適應秦的體制,反秦勢力肯定很很強大。二,帝國內部危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弊端無法避免,帝國高層為爭奪未來的最高權力而爭鬥,趙高最終奪得權力,卻加速了帝國的滅亡。

秦時明月系列前幾部沒有多少嬴政和秦朝大臣將軍的情節,當初可能沒有想到現在這麼大的格局,一開始帝國方面是反派的,所以自然更多地表現嬴政暴虐的一面和帝國剝削百姓的一面。但是現在格局大了,應該還原這個帝國原本的形象,蒙恬北伐匈奴就是個例子。秦始皇確實做了很多大事,相比這些事情來說,焚書坑儒帶來的影響都不算大。

統一文字,促進文化交流融合,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諸子百家裡借天明之口說過)。廢分封,立郡縣,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沿用至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統一國內市場。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成為北方屏障。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以上這些秦時明月中或多或少大都有所體現,如果說秦時明月貶秦,那只是站在百姓的角度和各位人物的角度,但是從歷史大局看,秦帝國和嬴政都是值得稱讚的,參照蓋聶和衛庄在戰場遺址的對話。

針對題主在問題中指責秦時系列貶秦的觀點,我分析了一下,除了4說得有道理之外,另外四點都不對。

1.秦王政向韓非請教,在古代,君臣之間發生這種事很正常,這叫禮賢下士,難道君王就要高高在上地命令臣子嗎?何況這時候嬴政是想請韓非入秦,這叫找賢(政哥真的適合做HR)。歷史上嬴政確實非常喜歡韓非,讀過他的文章後彷彿找到了知己,就想見他,並為此發兵攻打韓國,韓非到秦後,嬴政與他連續聊了幾晝夜,非常開心。

2.李斯在九歌里確實有點嫉賢妒能,但他更加清楚自己能成功而韓非會失敗,因為自己是順應歷史大潮,而韓非則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妄圖改變歷史。歷史上的韓非怎麼死的?很多人認為是李斯等人在嬴政面前進讒言,讓他失去信任被賜死的,這種可能性很大,因為韓非威脅到了自己乃至朝中大臣的地位,所以要被除掉。李斯的作為確實是個政客應該做的,但是違背了儒家的倫理,包括他後來夥同趙高篡改遺詔,為秦國的滅亡也為自己的滅亡出了一份力,李斯本就是一個勢利之人。

3.這個如果在小五之前提還行,但是現在不行了。沒有強將強兵?蒙恬北伐匈奴,還與羅馬軍隊交鋒(雖然有點扯)。章邯、王離這都不是吃素的,哪個不是狠角色,帝國的黃金火騎兵和百戰穿甲兵都是精銳,就項羽旗下那點楚軍,根本不夠玩的。

5.這個說得有點搞笑了,中國歷史上哪朝哪代不是有點大大小小的反叛勢力,哪個皇帝不搞幾次大大小小的鎮壓,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大秦統一才多少年,不少秦的壓迫重,六國的殘餘勢力也不服統治,尤其是貴族,大大小小的叛亂搞了不少,都被鎮壓下去了。當時的歷史遠比秦時複雜的多,秦時表現的不過是一個小角落。歷史沒那麼簡單,不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大秦就亡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親太較真了,本來《秦時明月》這本小說就有些,怎麼說呢,無腦,你相信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一個女人要死要活還想把自己的帝位傳給沒有自己血統的繼子?能在太史公的刺客列傳裡面占至關重要一席的荊軻是綠帽俠?從這方面來講,說秦時「貶秦」也不是太冤。

但是,秦時明月及其衍生劇畢竟不是一部歷史向的作品,他所謂歷史為骨聽聽就好,別較真,充其量也就是一部歷史背景的同人作品,還是ooc了的那種。所以,無所謂捧或者 貶,就像天九裡面,除了人名符合歷史事實的事沒幾件,所有的評價都是基於一個並不真實的基礎,那麼怎麼和歷史上的史實比較評價呢?

當然,我覺得動畫最成功的不是還原了多少歷史,而是突破了以前動畫人物非黑即白的定律,天九裡面的墨鴉怎麼也算不上正面人物,可是他對白鳳的維護真是讓人什麼也說不出來,秦時裡面的東君焱妃,好妻子好母親,但是至少我這裡沒法把好人兩個字送給她,小五新出的章邯是站在主角對立面的,但是從他的角度來說,做法並無不妥,玄機也沒把他塑造成十惡不赦的那種反派,話說衛庄前幾部好像也是反派來著,主角蓋聶有俠義的一面,但是他也不乏淡漠的一面。

PS,君臨天下一出,玄機這是要幹嘛?蓋聶衛庄同框比蓋聶和蓉姑娘同框還閃,用的是夫妻劍穿的是夫妻色招數配合是雙龍交纏,你砍我我殺你不止一次,噬牙獄裡面卻能放心的把背後交給另外一個人,大叔科普一通我聽不懂的驗算,二叔馬上接上(友情提示,小說裡面這一段更是虐狗),我覺得比起不符合歷史事實給我帶來的衝擊,我更應該擔心的是我搖搖欲墜的三觀……


我覺得玄機對嬴政的刻畫以及大秦帝國的刻畫還是很合情合理的,沒有刻意美化也沒有刻意去黑。

主要說嬴政。縱觀秦時已經出來的五部以及天行九歌,嬴政的戲份可以說是很少了。秦時里,剛開始我也覺得玄機有刻意黑嬴政的嫌疑,從一開始派兵追殺蓋聶和天明,到後來圍剿墨家,墨家之人對嬴政的厭惡敵意真的是滿滿的,由大鐵鎚的話便可見一斑。這種敵意,主要是因為秦國滅了其餘六國。前三部,玄機表現出來的嬴政基本上就是冷酷的。

到了第四部最後一點兒,蒙恬本來是要圍剿墨家餘孽,但是因為邊關傳來戰事,蒙恬立馬掉頭領兵去邊關,這裡已經讓我看到了帝國將領的風範。包括第四部最後,月光變奏曲,配上嬴政那憂心的神情,已經可以表明這個帝王對國家的看重。

其實說一句,對我來說,第五部是我最喜愛的,因為第五部嬴政戲份明顯多了!大秦帝國的戲份明顯多了我很開心!第五部里,蓋聶對嬴政的評價我覺得還是很中肯的。還有最讓我喜歡的,是嬴政和扶蘇父子之間的對話,讓我看到了嬴政嚴父的一面和溫柔的一面。

他對扶蘇的用心和擔憂,真真有戳到我。當然,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蜃樓東渡這種百姓覺得勞民傷財的事,以及因熒惑守心之事當地百姓遭屠殺的事,玄機也沒有抹去。焚書坑儒之事還未講到。

再到天行九歌里,青年嬴政我覺得能收穫不少迷妹。而這裡的嬴政,真真讓我驚喜。除了相貌之外,談吐最吸引我。他和韓非的對話,一能證明他是個謙虛求教之人,能不顧危險來「追星」;二能說明他的雄心壯志。但是在秦國有呂不韋牽制他,還有他那個不讓人放心的娘。他的雄心壯志和鬱郁不得志都刻畫了出來。玄機這一點讓我非常滿意。

還有章邯將軍,玄機對他的刻畫我也很喜歡。帥氣有才幹的年輕將領,忠於嬴政,認得清局勢(從和縱橫他們聯手就能看出)。和曉夢大師的相處也很令人歡喜嘿嘿嘿。

還有李斯。李斯在秦時里,前三部吧,還是忠於嬴政的丞相大人。從第四部初露端倪,到第五部已經明顯一點兒了,他開始站隊了,在扶蘇一事上,他已經有站胡亥的傾向了。這也和歷史上李斯和趙高一起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相符。到天九里,李斯最後出使韓國的時候,幾乎是被韓非壓著打。其實這裡我覺得玄機有削弱李斯拔高韓非的嫌疑,比如韓非對李斯提點讓他選對主人,這個歷史上似乎沒有描述,在我看來,李斯不會是那麼拎不清的人。不過韓非是天九主角,這一點也無可厚非。

對於扶蘇,玄機的刻畫還是符合史實的,愛民如子的白衣公子形象,因為父皇太強大而有點懦弱的形象都還好。不過有一點,對於扶蘇身世的描寫。這個我不知道史書上怎麼描寫的,對扶蘇生母,以及昌平君的事,我不太清楚,不過多評價。

對於趙高胡亥之流,我非常厭惡,不想理他們。只能說玄機刻畫的非常讓人討厭他們,應該算是成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