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帶孩子出門逛街遊玩。聯合報系資料照
家長帶孩子出門逛街遊玩。聯合報系資料照

看不見的教育投資

學校真的缺冷氣嗎?這應該是最近大家最在意的議題之一了,不過究竟我們的教育經費有多少成為真正的錢,然後回歸到學生身上?

中興國中廢校爭議,宜蘭縣府國中合併或停辦之要件中有「該校每生的教育成本是25萬元」,但我相信很多當地的家長一定會質疑為什麼我們沒有看見那25萬在哪裡?

在中華民國10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也提到「106年度教育部主管項下之教育經費編列2,353億元,中央對地方政府一般教育補助款編列500億元,以上中央政府教育經費共編列 2,853億元,較上年度增加180億元,約增6.7%,如連同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應分攤數3,106億元,則106年度全國各級政府教育經費編列數為5,959億元」,在這個龐大的數字之下,台灣的教育應該是蒸蒸日上,教育設備與人力應該是萬分備齊才是。

然而事實上,一線教師家長一定很不解:我們的教育經費究竟編列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我們一點都感受不到這麼龐大的經費挹注在教育上?我的小孩光是要讀個公幼就要排個老半天了……,這些問題活生生的出現在你我身邊,何以政府會沒有發現呢?

派遣人力大量運用在教育層面上

若各位家長有興趣詢問學校有多少老師,其中又有多少正式老師,相信一定會讓各位萬分驚訝。光是從名稱上就有兼任、代理、代課、鐘點、母語等教師,而這些通常都是非編制教師,換句話說,非五都學校裡面佔比最高的教師,必然是所謂的非正式編制教師。

非編制教師教學品質如何,視經驗是否足夠豐富而定,然而各縣市面臨少子化議題時,針對正式教師編制又緊守不放。教師薪資是由中央與地方依比例勻攤,縣市政府想省錢,用六萬八請一個資深正式教師,不如用三萬八來請兩個代理教師,或以兩萬八請三個鐘點教師填補現場人力,現場的人力來來去去,更不用談到素養問題了。

現在的教育政策就是現場缺什麼人力,就用研習時數來補就好!當然,這樣的彌補機制是否能引入真正活水讓學生更有學習動力,也只有如人飲水一般,只有現場才會知道這背後真正的詳情。

圖為偏鄉教師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現場座無虛席,老師們專心聆聽。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偏鄉教師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現場座無虛席,老師們專心聆聽。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程宜華攝影

行政逃亡潮會再來嗎?

近年來八月時節的教育新聞總會報導教育行政問題,葉丙成教授也在2016年因應教育基層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提案,要求「中小學教師兼任行政應以『輔助教學』為第一要務。與教學無關之公文、報告、計畫.....等,應大幅減量。」

經過一年,現場究竟有沒有達成行政減量?答案可以看看今年八月各媒體的教育新聞後續報導。若是行政真的減量了,相信今年自然不會再有過往的「行政逃亡潮」,否則還請政策制定者好好省思自己是否真的聆聽了人民的聲音。

好的政策會讓學生臉上發出真正的笑容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分享到前部長毛高文先生說的,「如果沒有好的政策,不能讓學生真正享有教育的資源,那有再多的部長、校長與師長,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

KIST花蓮三民國小施信源校長在6月2日於東華大學曾經提到,「KIST的學生在既定的教育環境中,會依據教學者的安排與規劃快樂的學習到真實的知識,就以前陣子學生跟我分享的『校長,我們台北校外參觀的行程,我已經用booking訂好房間了,而且可以到店付款』為例,我們需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回歸生活上的基本學識與能力,而不是什麼高深的知識與技能。」

當日施校長的演講同步也提到了民間企業的挹注讓學生能夠以一人一機(chrome book)的操作模式,運用均一平台與網路資源進行學習。也因為該校師長與誠致基金會在各方面的全力支持,該校的學生在施校長的臉書上總是擁有滿滿的自信與笑容。

然而教育現場卻很難能如此發揮,若再依北市教特字第10734300800號函條文,各校將「本市學校相關人員不得與學生或家長有媒介、租借、交易或其他商業行為」規定納入聘約,與相關社會募集法規相並提及,校園裡面若真的要能達成學生一人一機的數位學習模式,最後恐怕只能仰仗政府開天眼、開倉賑糧了!

圖為國中校園。圖/讀者提供
圖為國中校園。圖/讀者提供

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回歸到問題的本質上來思維,教育現場面臨的就是人的問題,只是一個指向是學生、一個指向是老師。

東華大學羅寶鳳教授在國立東華大學106學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工作—教師自主社群期末發表會中提及「有再好的設備,也必須有更優質的老師,因為面對未來教育的問題我們必須有更多有能力解決問題的老師。」

相同的,教育政策如何真正回歸到「人的問題」上,真正的以有需要的縣市為優先為準,讓五都之外的教育能夠有更大的發展,要讓有需要的孩子由心而發的啟動學習動力,找回真實的學習樂趣,如此一分一毫的教育投資才會有真實價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