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爲,有一個神祕的2012實驗室,堪稱中國黑科技最多的基地。“2012”既是這個實驗室成立的時間,也取自於電影《2012》,它成立的目的是用黑科技“拯救華爲”。

3月5日,平時基本從不對外的華爲2012實驗室,打開了大門。

數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們,走進了神祕的華爲2012實驗室,參觀了其中的先進熱技術實驗室和諾亞方舟實驗室。在這一天,他們還參觀了美麗的華爲松山湖歐洲小鎮以及J5展廳,聆聽了來自華爲公司副總裁、華爲雲BU總裁鄭葉來,華爲雲BU EI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華爲雲BU CTO張宇昕的分享。

這一天,是華爲雲首次舉辦的開放日活動。我在全程參加之後,腦海裏反覆出現的是三個字:“黑土地”。華爲未來的願景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而華爲雲,就是這個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雲專家激勵計劃的背後:更具活力的黑土地

鄭葉來在這次活動的演講題目,叫做“不忘初心,攜手共贏”。按照我的理解,這個“黑土地”就是華爲雲重要的“初心”。

說到黑土地,必須要回到這個名詞的起源。華爲公司創始人任正非曾經反覆強調黑土地:我們實質是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

鄭葉來幽默的將黑土地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土地”,一部分是“黑”。是的,黑土地,首先是土地,這從根上決定了華爲在雲計算上的定位,是做開放的平臺,做承載的平臺。從這個角度,就很容易理解華爲雲著名的“三不”:不碰數據,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

在2018年,華爲雲在推動開放生態上的着力最多。這一年,華爲雲的合作伙伴增長了45%,超過了6000家,新增應用1500個,華爲雲的開發者超過了90000個,雲服務和解決方案分別達到了160+和140+項。

在此次華爲雲開放日,又有一個重磅的舉措宣佈:華爲雲的專家激勵計劃,華爲雲將投入千萬級激勵權益,發展1500名專家,與業內專家共同打造華爲雲開發者生態。

爲什麼說這個舉措堪稱重磅?因爲這將是推動華爲雲開發者生態活力進一步增強的一招妙棋。華爲雲的MVP和雲享專家,既是華爲雲的實際使用者,又是各自行業的資深技術專家,更是所在領域的意見領袖。賈永利透露,雲專家激勵計劃,將會對MVP開放一站式人工智能開發平臺ModelArts、視覺開發平臺Hilens慧眼等核心產品的使用權限,相關反饋和建議能夠獲得積分和其他權益。

在華爲雲的這個雲專家計劃下,華爲雲與MVP、雲享專家之間是合作共贏,MVP、雲享專家能夠第一時間體驗華爲雲的新產品,獲得優惠使用權,參加相關活動;華爲雲能夠獲得專家提供的產品改進建議,專家們作爲意見領袖也將成爲華爲雲的傳播者,推動更多的開發者加入到華爲雲的生態中。

目前華爲雲的發展態勢堪稱迅速,數據顯示:經過一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有94名MVP,297名雲享專家,他們提供了307條產品優化建議,發表了1613篇文章、2000+的論壇回帖、14期專題宣傳、8場微話題討論……

這些專家已經成爲華爲雲開發者生態的重要推動者,在他們的推動下,華爲雲的這個“黑土地”變得更具活力。

黑,來自於華爲30年沉澱的數字化技術

華爲雲的這個黑土地,還在於“黑”,即有極強的肥力。

鄭葉來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個“黑”:華爲雲,就是通過在線的方式將華爲30多年在ICT基礎設施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產品開放給客戶。

是的,說到ICT方面的實力,恐怕很少有企業能超過華爲的積澱。在當下這場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大潮中,華爲更是可以依賴、可以信賴的平臺級合作伙伴。

鄭葉來說,華爲雲正在做的,是從底層硬件、芯片出發,加持AI,讓雲端算力更加貼近智能,讓智能成爲基礎設施的本能。通過華爲在光電子、芯片、硬件系統、機房、供電、散熱、操作系統、存儲系統、網絡、數據處理、AI 等數據中心級的全棧創新,實現DC級的創新,給客戶帶來“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智能基礎設施,成爲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在參觀了華爲2012實驗室的先進熱技術實驗室和諾亞方舟實驗室後,我對這一點感觸更加深刻。在先進熱技術實驗室,我看到了聚焦高集成封裝、高密空冷、高效液冷/相變,展示器件低熱阻、仿生散熱器、相變液冷、聲學降噪材料、流場可視化測試等各種最新的散熱黑科技,在聚焦人工智能的諾亞方舟實驗室,同樣大開眼界。而類似的實驗室,在華爲2012實驗室有數十個之多,可見華爲在技術上的實力之強。

張宇昕透露,華爲雲裏衆多核心技術都是來自於華爲公司過去三十年在ICT技術上的核心積累。比如雲計算的核心技術虛擬化、容器,都是來自研究操作系統的歐拉實驗室,中間件技術來自於羅素實驗室。華爲雲這幾年在HC大會上發佈的智能網卡芯片、人工智能芯片,以及ARM處理器,來自圖靈實驗室。可以說華爲在雲技術上運用到的方方面面都來自於華爲公司的積累,這些積累源自於長期、專業的技術團隊。

通過華爲雲,你能享受到的,豈止是華爲的核心技術,還有華爲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因爲華爲本身就是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案例。數字顯示,從2003年到2018年,華爲的人均銷售收入從154萬元增長到400萬元,背後的祕密就是打造對象數字化、流程數字化、決策數字化等的數字化華爲。

有了這樣既“黑”,又“開放”的黑土地,難怪華爲雲會在2018年實現了收入同比上一年增長7倍的迅猛增長。

後記:更大的機遇

2019年乃至未來,華爲雲面臨的,是更大的機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智能+”,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爲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這和華爲雲今年提出的新品牌口號“+智能,見未來”不謀而合。

在工業互聯網上,華爲雲提出了一個核心平臺(FusionPlant工業互聯網平臺)、三個重要舉措(核心平臺,平臺開放,平臺上行業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這和華爲雲的“黑土地”的定位一脈相承,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工業”,不僅僅是把ICT能力構建成平臺,更重要的是讓各個行業的專家能夠把他的知識和經驗在這個平臺上作爲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給大家分享。

顯然,華爲雲的這種“平臺+生態”的做法,將能發揮華爲與各個行業的雙重優勢,也將使其更能抓住工業互聯網的這個重大機遇。

還有,最近阿里雲出現大規模宕機故障,也爲行業敲響了警鐘,勢必會推動互聯網走向多雲戰略。事實上,這兩年,雲服務的宕機事件並不少見,哪一個雲平臺都不敢保證100%的零風險,這就要求企業上雲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採用多個雲服務商是必由之路,這也給雖然起步晚,但是在技術和安全上表現突出的華爲雲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在華爲內部,華爲雲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顯。鄭葉來說,華爲雲不僅僅是整個華爲的數字化底座,更是華爲公司未來主要To B業務的入口。

面對一些消費互聯網巨頭的切入,鄭葉來也沒有感到多少壓力,他說,消費互聯網的核心是以產品爲中心,用一個產品來滿足絕大多數客戶的需求;而工業互聯網,必須是真正以客戶爲中心,必須滿足你所有服務過的客戶的需求,兩者的商業設計和商業模式是不一樣的。

顯然,華爲雲,這個集合了華爲在ICT數字化技術30年積澱的結晶,以開放的生態和極強的肥力組成的“黑土地”,正在當下這個時點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