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親愛的》的劇情影屬於一部記錄片,主演:黃渤(田文軍),趙薇(李紅琴),郝蕾(魯小娟)等,講述一個離異的爸爸尋找兒子(鵬鵬)的故事。

如果作為有自己孩子的人看了次電影,虐心指數要乘100倍了。

劇中田文軍跟魯小娟原本是在異鄉深圳打工的夫妻,因田文軍無事業沒有上進心,整天爭吵導致後來離婚,魯小娟改嫁一個條件很好的人,兩個人的兒子鵬鵬跟爸爸生活在一起。田文軍在前妻離去,自己又無所事事,在出租屋裡開了一間網吧,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正因為這樣,前妻還是很牽掛兒子鵬鵬,經常開車過去看兒子,就那麼一次前妻開車要回去,鵬鵬在爸爸沒有留心下跑去追媽媽的車,媽媽也沒有注意到後視鏡里追車的兒子,就這樣鵬鵬被拐走。

田文軍唯一的寄託鵬鵬丟失了,他的天都塌下來了,但是這個一無是處的爸爸一直堅持在尋找兒子,只要那裡一有信息立馬奔赴過去尋找,一次次失望而歸,再一次次打起精神找兒子。終於在三年後的一天,他找到了兒子鵬鵬,已經長大了很多,從外貌上都有點認不出來了。

兒子被一個叫李紅琴的女人養著,一個很普通的農村婦女,丈夫在外地工地上出事故去世了,自己帶著一兒一女(吉剛,吉芳)。莫名其妙的有一天一群陌生人來她家搶兒子,她的天也塌下來了。作為指為是人販子的李紅琴她也挺可憐的,自己的兒子跟女兒是丈夫說是檢回來的孩子,還告知她自己無法生育,一切都是丈夫所為,她啥都不知道。兒子被田文軍帶走了,女兒吉芳都不能養在身邊了,

女兒吉芳被福利院收養,她想要回女兒自己養,於是不顧一切,開始奔波在各大城市中尋求幫助,可是她不是親生媽媽,經濟條件也不達標,儘管找了律師(佟大為)幫忙也不行,而最後勞累暈倒,竟然被醫生告知她懷孕1個多月了,不是丈夫告訴自己不能懷孕嗎,這是為什麼,為什麼騙她,為什麼自己可以生孩子跑去拐別人的孩子,她無助,傷心,絕望了。

劇中還有一個人-韓總,一個丟失兒子6年未找回的爸爸,一邊承受著失子之痛,一邊還組織一群丟失孩子的爸媽給他們鼓勵跟信念。真心希望他能找回兒子。

結尾中田文軍傍晚出門到垃圾肩膀上還抗著熟睡的兒子鵬鵬。作了爸媽的看到此處是非常有感觸的,田文軍曾經失去了一次滋味,他不想再去嘗一次那種擁有再失去的滋味,所有不管何時何地做什麼事都必須帶上兒子鵬鵬在身邊。

劇中的人物角色都很到位,反應了社會上很虐心的話題-兒童丟失。反正這個電影看了有幾年了劇情還記憶猶新,感觸很多,建議升為爸媽的人都去看看。


「親愛的」這三個字在電影《親愛的》這裡沒有其大多數時候所具備的那種浪漫與溫馨,倒是傳遞出近乎冷酷卻十分真實的悲傷。

它就像一支玫瑰,仍然具有普世意義的愛與關懷,只是,這支玫瑰帶有尖尖的刺,在撩撥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敏感部位的同時,也深深地扎進每個人最柔軟的地方。

陳可辛在《親愛的》這部作品裡所展現出來的,除了日臻嫻熟的藝術技巧之外,還有當下大多數電影創作者難得的人文關懷。以一種直逼心靈的方式,或深或淺地疼痛著每一個心懷善與愛的觀眾。

所以,當《親愛的》這部電影的視角投向拐賣兒童這樣令人揪心但又殘酷存在的現實時,我們有理由對這部電影及創作團隊投以敬意。

如果你沒有去過深圳所謂的那些城中村,你大概體會不到電影里那些狹窄、逼仄、擁擠甚至混亂的街道建築里所隱藏的不安與壓抑。

如果你沒有去過那些偏遠山村,你大概也體會不到電影里那些貧窮、落後、偏僻甚至閉塞的村落里所隱藏的愚昧與無奈。

如果你沒有為人父母,就很難真正理解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內心深處所扭結的疼痛。

如果你沒有過失去,就很難真正理解那些失去之後希望逐漸渺茫所帶來的絕望之殤。

《親愛的》試圖在傳遞這樣的理解,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理解,我不得而知。但我能夠被電影所感動,就像所有在電影院里被電影感動的觀眾一樣,我們都有著人類最根本的情感。

而真實的情感表達以及悲劇的折射,正是《親愛的》這束玫瑰之刺的所在。

陳可辛遞出的這束帶刺玫瑰的刺首先體現在拐賣兒童這一現實問題的真實之上,即便沒有片尾真實影像的播放,我們也能感知到這一現實問題的存在。

即便媒體再惜字如金視版面為利益之貴,我們也能感知到拐賣兒童這個現實問題的存在。

那些為尋找孩子而風雨無阻的父母,那些露宿街頭的流浪者,那些令人揪心的橫幅字板,那些觸目驚心的案情真相,都在提醒著悲劇的存在,以及冷漠的存在。

僅憑這樣一根尖刺,我們就能為之觸動,因為人性本善,同情之心會引發觸動。

影片的第二根玫瑰尖刺,體現在對人性情感的真實表達之上。

黃渤可以憑藉停在鄉村派出所樓道上聲嘶力竭地慟哭而留下其演藝生涯最有價值的一次表演,趙薇可以憑藉跪在地上向所有揮向她的拳頭真誠地說對不起而收穫最為震撼的銀幕畫面,張譯可以憑藉生日宴席上的強裝淡定到靠著牆壁放聲大哭而刺激觀眾的淚腺。

郝蕾可以依靠兒子主動拉起她手時那份壓抑已久的悲傷換來的小小喜悅而製造強烈情感衝擊,佟大為事業與生活處處存在阻礙所折射出來的奮鬥與無奈能夠引發不少強烈共鳴。

凡此種種,雖然都是銀幕上的表演,卻實實在在流露著真實的人性情感。那些因為失去、阻礙所引發的人的焦慮、迷茫、不安、恐懼、仇恨、無奈、絕望等等,都是人性情感的真實寫照。

這些人性情感的真實表達,如同一根根鋒利的尖刺,扎進每一個內心的柔軟處,疼痛而悲傷。

整部影片雖然不免刻意煽情之嫌,也不妨礙其本身所具備難得的良心意義。

它試圖通過煽情來觸動人們的情感,但也引發著一定的思考:對於擁有與失去的思考,對於善良與罪惡的思考,對於命運與現實的思考,對於社會與時代的思考。

如此這般,與其說是電影試圖傳遞的說教,倒不如說是現實真實激起的反思。只有身為母親的人能夠真正理解郝蕾的魂不守舍與趙薇爬上半空的勇氣,只有失去珍愛的人能夠真正理解黃渤的聲嘶力竭與張譯的耗盡心力。

陳可辛雙手遞出的這束帶刺玫瑰,你不必躲避,你應該接住。在觸動之餘,多些反思,認真地向你最愛的人,道一聲:親愛的。

PS:文字為悟空問答作者【木易電影】原創,圖片均源於網路,歡迎交流。


人們常拿幸福與他人作比較,殊不知,在某個幾近被遺忘的角落中,有人到死都未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記號。
真實故事

此片是「中國首家尋子店」三年尋子的故事。2011年,中國社科院於建嶸教授掀起「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網路熱潮,一時間,微博「打拐」空前狂熱,無數網民上傳沿街乞討和地鐵乞討的兒童照片,就是這其中的一條微博拯救了店主被偷走的兒子,這也是我們第一次通過網路的媒介成功打拐。

渴望

「所有人都有問題,但所有人都值得同情」。活的好的人,活的馬馬虎虎人,人下人,這些人被扔進一口大熱鍋里翻炒,撲撲騰騰,相互傷害,又相互舔舐。沒辦法,認命的丈夫、不認命的妻子、有錢的大老闆、沒文化的村寡婦、居高臨下的福利院長、不精明的律師,不堪重負的法官……在共同體制下,作為一個個個體,雖表現不同,但直面內心,目的卻微妙地一致,那就是對情感秩序、社會秩序,和道德秩序的強烈渴望。

堅強

失子會宣揚絕不生第二個孩子,並給魯曉娟以鼓勵,可那拍手聲和加油聲卻在魯曉娟的哭聲中顯得尷尬突兀,同為失子者,老成員貌似比新成員更能理解其身心之痛。

…」加油「,」堅強」,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之下,讓這種同情顯得泛濫而自以為是,就像魯曉娟的現任丈夫為了夫妻性和諧而勸田文軍接受現實,並願意資助他找孩子的經費一樣,這份居高臨下鑄造了毀滅弱者的重鎚,它敲碎了失子者本就脆弱的情感圍牆,「這世上,比所有人都看不起你更悲哀的,是所有人都同情你」,是啊,人生本來就是脆弱的,那還加什麼油?那還堅強什麼?

田文軍看著會長的簡訊,「我找了那麼久,反而找到的是你,我找不動了」,這一幕道盡了這些受害者的糾結與軟弱。生命是有軌跡和順序的,一個悲劇的產生,並不能用另一個新生命來替代,先丟孩子的能先找到,這本就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慰藉。

24小時

柴靜說: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當現實的重壓碾過你的肉體,當人性與理智相互雜糅出冷漠與冰冷,當你頓悟公平與正義並不會從天而降,那時你赫然發現,自己早已被某種共識放棄了。24小時後才能報警,這項」規則」雖然被公安機關否定,但現實中,互助會長的原型孫海洋,7年尋子仍未找到,雖然監控顯示人販子用一輛玩具車拐走孩子,但就是因為當時24小時才能立案的「規定」,警方未能及時出動,才喪失了奪回孩子的最佳時機。顯然,「24小時立案」已經造成了集體性的創傷,規則制定者也需要拿出更大的誠意和決心才行。

和解

鵬鵬的生日宴上,互助會的會長宣布他的妻子又懷了一胎,不找到孩子絕不生第二個的宣言就此作廢,會員們五味雜陳,儘管大家都理解這種糾結,但那根繃緊的弦還是在心裡啪的崩斷了。會長蹲在地上大哭起來,就像第一次見到的魯曉娟哭一樣,也像知道自己已有身孕的李紅琴一樣…

失格

… 「法律總比人重要吧?」。李紅琴第一次隻身處在現代社會,就被情、理、法的交疊搞得狼狽不堪,這三者在時間的軌跡中時而平行不碰,時而交叉重疊。法律是當下社會習俗與思想的結晶,在追求道德秩序、社會秩序與情感秩序之時,法的調節作用在情理矛盾的碰撞後呼之欲出,但我們常常把法錯位,用情理綁架法律武裝自己,然後疾呼權利、公平與自由,但可不要忘了,國家由人民組成,在公民的角度,除了「我」之外,還有「你」,和「他」。


由陳可辛導演,黃渤、郝蕾、趙薇主演。

田文軍(黃渤 飾)和魯曉娟(郝蕾 飾)是一對在深圳打工的異鄉夫妻,然而生活的壓力讓他們經常的爭吵,擊碎了他們的婚姻。一天兒子田鵬在城中村失蹤,讓他們互相埋怨,兩人的也陷入深深的悲痛,他們四處尋子,田文軍更是一次次的抱著希望而去失望而歸,甚至遇到騙子身處險境。在尋子的路上他們也遇到了一群和他們一樣苦苦尋覓孩子的父母。

而另一邊是李紅琴(趙薇 飾),她不知道自己老公是人販子,因為自己不能生育,於是她認真撫養丈夫帶回的兩個孩子,最後當要與孩子分離時,她如此的依依不捨。

覺得整部電影,最出彩的就是選取的角度,不是一個寶貝回家的法制主題,有田文軍和魯曉娟這對夫妻的外來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問題,他們的家庭破碎後對子女的影響問題,最特別是面對李紅琴這個「人販子」,不是她拐帶孩子,她對孩子的感情也是真摯的,最後在法律面前,她感情在怎麼真摯,小女孩也只能在孤兒院,不能擁有完整的家庭。

由這部電影想到另一部電影。

大家可以關注頭條號,共同討論。


《親愛的》陳可辛就此在我內心封神,神在對於各種類型片的全能。大好!9.9,社會意義和劇作都影響深刻,從合伙人後陳導在片尾花絮用的很好,把人從故事帶出又帶進現實。片名禪一點的理解為:什麼是血緣親情什麼又是母愛,像李紅琴(趙薇)她不是孩子合法且血緣的母親,但她是孩子真正的「母親」,尤其最後門框內全景五分之一的構圖,趙薇蹲在地上,她哭她懷孕了她哭她得不到原來的孩子,通過她一直的找尋,她的母愛特性完全顯現出來,她的懷孕是最好的代喻。導致她懷孕的青山兄弟是人設方面最高潮的手法。故事背景在深圳,像開篇第一鏡中錯雜的電線,田文軍(黃渤)維修在上面找他系著的紅線(特別好的喻示找孩子)。田文軍與魯曉娟(郝蕾)孩子是維繫的親情 愛情,田文軍倒垃圾都抱著兒子怕再被拐走,田文軍教兒子說方言(成為多年後找到孩子的對症 伏下的淚點)田文軍對著鏡頭說:誰家買了孩子不要讓他吃桃他過敏,田文軍在警院內的小門框外面警燈閃著那種絕望,田文軍被追跳入水中那段。魯曉娟在互助會臨完時說出的那段話把感情的爆發點做到最好。張譯的角色:他是最堅固的,他揚言不能再懷小孩那是對丟失小孩的背叛,在民政局對方要求出局死亡證明時飆戲不錯。佟大為的角色略微跳,他戲路堪憂啊,佟的戲中角色太豐滿了,其實一點沒必要,可能導和演之間的各種關係吧。高潮戲那一場大愛,一群丟失孩子的人,找到孩子原諒的人,人販子的老婆,法理正義這邊,所有人的感情在此爆發。

《親愛的》是2014年「打拐題材」的電影。電影講述了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苦苦尋找孩子的辛酸歷程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

整個電影貼近現實,讓人不由自主帶入劇情中,跟著演員們一起體會尋子路上的苦辣酸甜,也引發了很多思考。

電影中,孩子的親生父母因為一個小疏忽,陰差陽錯弄丟了孩子,這也在提示有孩子的家庭,人販子防不勝防,一定要加倍防範。幸運的是,孩子被拐之後並沒有受太大的傷害,他的養母對他視如己出,雖然家境貧寒,好在還有一個算是溫暖的家庭,他和「妹妹」也是相親相愛,兩個人的互動常常讓人心疼不已。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報道,哪個家庭因為實在沒辦法有自己的孩子,不得已只能買了人販子手裡的孩子。大部分這樣的家庭會對孩子視如己出,甚至因為孩子來之不易,疼愛有加,對孩子的疼愛和親生父母沒有什麼不同。孩子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也忘記了自己原來的家庭和親生的爸爸媽媽,安安穩穩地享受著自己的小生活。甚至當警察來解救時,孩子是不願意離開養父母的,在他心裡,這才是他的家,養父母才是自己的親人。

親生父母和養父母都有錯,親生父母應該更好地看顧孩子,不給人販子可乘之機;養父母應該走合法渠道收養孩子,不應該把自己家庭的幸福建立在其他家庭的痛苦之上。但他們也都讓人無法憎恨,親生父母為尋子可以放棄一切,窮盡一生,養父母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真心實意把他當做自己家人。歸根到底,是人販子的存在讓悲劇一再發生,而「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如果有一天大家都知法守法,願意走合法程序收養孩子,那麼這個買賣市場也將沒有存在的價值。


可能現實中有很多人被這部電影的名字欺騙了,看到「親愛的」三個字,以為是一部有關青春浪漫題材的的愛情劇,但看後卻發現劇情如此悲傷、如此感人肺腑。我本來是一個淚點比較高的的人,但是看完《親愛的》這部電影之後,我真的情不自禁地落淚了,接近寫實般的電影給了我深刻的震撼。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農村兒童被拐賣之後踏上漫漫尋子之路的故事,更多的表現出的是一種親情之下的倫理和道德,在我看來,陳可辛導演對這部電影、每個角色的評價都無比到位。不管是電影中的黃渤的扮演者田文軍、李紅琴的扮演者趙薇,還是盧小娟的扮演者郝蕾,他們3個人幾乎奉獻出了神一樣的演技。這部電影的題材選擇、主題表達直接關聯著家庭與社會,其中最打動人之處在於人人心中共同屬性的善良與悲憫,因此得到了絕大多數觀眾的認同與情感共鳴。整個電影利用大篇幅的尋找孩子,並且刻畫父母在丟失孩子之後的絕望心情和尋子路上的艱辛,來表現一種苦難的情懷。這部電影沒有大風大雨的激烈感情,而是以壓抑平淡的對白讓人感受故事背後的力量和人物背後的情感,讓人們產生反思和共鳴。看完這部電影后,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強烈推薦大家看一下,觸動之餘,多自己多一些思考,然後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文L


這是一部虐心的電影。

如果你是個有孩子的人,那部電影的虐心指數要乘以10。

單是想像著自己的孩子丟失就已經很難受了,這部電影把這樣的真人真事以一種相對真實、隱忍、不誇張、不刻意煽情的方式表現出來,比那種聲淚俱下的催淚更加戳人心尖。

黃渤真是個令人不敢相信的超強演技派,這樣的形象,一貫的喜劇形象卻演出了平凡的父親,一點也不讓人齣戲,那種絕望帶著的希望,那種隱忍里藏著的巨大傷痛,都能讓人感同身受。一個失去孩子的善良父親,一定就是這個樣子。

趙薇飾演的農婦也很驚艷,雖然她買孩子的行為值得痛罵,但也是個值得可憐的人,在失去親情面前無能無力的無助,無可奈何。

最後,希望每一個拐賣兒童的人販子出門就被車撞死,吃飯被噎死,早早生各種大病去地獄裡贖罪吧。


昨天看了點映,看完之後最大的感覺是,陳可辛對這部電影、每個角色的評價都無比到位。看完之後就會知道他為什麼說黃渤的表演非常準確,為什麼說趙薇的表演是神來之筆,為什麼會說這是一部溫暖的電影。 其實除了黃渤之外,這部電影的每個演員應該說都非常準確。因為編劇非常的厲害,無論筆墨多少,幾乎給了每個角色一個非常完整並且立的住的表達,郝蕾、張譯、佟大為,劇本給了他們非常刻骨的小細節,讓他們的角色躍然紙上。甚至福利院院長、派出所警官、法院法官,都通過寥寥數筆,讓人清晰的看到他們的立場乃至風骨。 除了李紅琴。 故事發展到李紅琴這裡,如果別的導演來拍,大概就可以結束了,而這部電影,也可以改名叫《打拐》了。但是導演和編劇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不是僅僅想讓觀眾看到一個值得同情但距離我們遙遠的故事,他們想讓觀眾看到這個世界的全貌,殘酷但也有溫暖,讓人無論經歷了多少苦難,仍然有活下去的勇氣。所以李紅琴單純善良,無依無靠,卻同樣的執著勇敢,溫柔包容,為了所愛的人可以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李紅琴最初幾乎是站在劇中所有角色的對立面的,甚至包括後來幫助她的高夏,她跟劇中所有的角色都有激烈的衝突,她就像土地一樣,吸收了所有的懲罰和怨恨。但是與我們印象中的那種社會底層動輒以死抗爭的悲情不同,她這個角色的身上帶著濃濃的「文明」氣息,她知道找派出所開證明,她知道找律師,她知道用她僅有的資源去最大限度的在合法的範圍內交換她想要得到的東西,儘管可以想像她在知道的過程中經歷過多少困難,但是她的一切,都讓這個故事沒有陷入一個死結,讓所有人都看到,用另一種方式處理,可能事情就是另一種面貌,而任何你不理解的人或事,其實都有你不了解的一面。 如果說電影對於其他角色是精工細畫,到了李紅琴這裡卻幾乎是潑墨寫意了。因為這個角色,要承載的意義太多,任何的小細節,都會流於刻意。而她的命運,是所有觀眾可能都不敢想像,不敢代入的,每個人處於那個位置可能都會不知所措。所以導演就讓觀眾遠遠的看著她,幾乎沒有正面近距離的特寫和小表情小細節,全部都是斜側面或者全景。角色的性格基本上全靠演員對角色狀態的精準把握來表達。這種時候,趙薇對角色深刻的理解能力就發揮了她最大的效力,她整個人就在李紅琴的狀態里,而不僅僅是某一種情緒里,真實的東西總是最有力量,她的表演就是真實到隻言片語就讓你看到她的心。 有人說,李紅琴這個角色有點演技都能演。用演的,我相信有人能演出她的單純善良,有人能演出她的執著堅強,有人能演出她的溫柔包容,但是把這一切都能融為一體,把角色變成一個這樣有血有肉,豐富又可信的角色的,我相信對所有女演員都是一個挑戰,因為,這不是僅僅靠「演」就可以的。這還需要演員有一顆充滿同情包容的心。而如果李紅琴這個角色沒有如今趙薇演出的效果,那麼田氏夫婦的失子之痛如何修復、高夏的勢利狡黠如何救贖,乃至韓總的執拗尋子如何釋懷,都失去了可信的力量,而電影,也失去了這層溫暖的底色。 可以說,只有看懂了李紅琴,才是看懂了電影。


可能幾乎所有人都被這部電影的名字給欺騙了,看到「親愛的」三個字,自然想到的是一部青春浪漫劇,卻沒成想劇情如此悲傷,卻又如此感人肺腑。

這部電影將視角定格在拐賣兒童這件事情上,看到「拐賣兒童」這幾個字就很是讓人揪心,可殘酷的現實和接二連三的現實案件被揭露出來,又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這個殘酷的現實問題就存在我們的身邊。

如果一個人沒有親身去經歷過一件事,就永遠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就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永遠也想像不到農村的貧窮和落後帶來的人們的愚昧與無知。如果沒有為人父母,就很難理解失去骨肉那種扎心的痛。

這是一部深深觸動到我們的電影,看完以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推薦大家看一下,觸動之餘,多一些思考,然後好好珍惜身邊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