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和同事拉近關係,適當抖點“料”出來是個好方法。但也不是所有私人事情都適合拿來搞關係。

文 | 思小妞 編輯 | 星煮

前段時間,和朋友a小聚,她和我們講了一位同事的狗血戀情,尺度之大簡直讓人嗔目結舌。從男友撩她的套路、爲她花過多少錢到倆人的後續交往都說得清清楚楚。6個月的戀情,弄得像曠世之戀一樣,舉世皆知。可問題是,a和她只是普通同事關係啊,就算同批入職關係還行、就算處於甜蜜忍不住要和別人分享,但也真不必什麼都說吧。

的確,爲了和同事拉近關係,適當抖點“料”出來是個好方法。比如,在茶水間聊聊昨晚追的劇,一起吃午飯時談談生活不易、下班乘坐的地鐵上聊聊化妝心得、共同吐槽一下新來的同事不太給力,這些都是和同事昇華關係的小伎倆。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指的是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也就是和對方分享關於自己的私密信息和真心話。實驗已證實:自我暴露是人際關係發展的核心,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關係間的親密水平就越高。

但也不是所有私人的事情都適合拿來搞關係。現在的人,對親爹親媽還要強調一下“邊界”,何況同事之間,邊界得像萬里長城一樣屹立不倒吧。你想把自己深刻剖析一番向對方證明自己的誠意,殊不知這在職場上可能是個作死的行爲。

首先,在辦公室把私事當作茶餘飯後的八卦來源,也許是極其冒犯對方的行爲。

之前我實習的公司,團隊裏一半以上都是結婚生子的大姐們。有一次大家一起吃午飯,有位同事聊起最近陪老公結紮的話題。大概是害怕意外懷孕吧,大姐們紛紛詢問起具體流程、術後情況。那位同事也不見外,事無鉅細聊了整個手術過程。當時,即將走出大學校門的我連男友都沒有,聽大家七嘴八舌聊這個話題,真是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心理陰影啊。

其次,你的私事會成爲你的“軟肋”。

表姐當年在公司時和一位同事很是聊得來,工作上也合拍,同事關係漸漸升華成爲朋友關係。工作兩年後,公司要新成立一個部門,需要提拔一位同事負責領導新部門,表姐是三位候選人之一。但她當時也動了出國深造的念頭,想趁着年輕多學點知識、見見世面。面對晉升機會,表姐很猶豫,有點想推遲讀書的計劃。

可沒過多久,表姐就從候選人中被除了名,而那位同事毛遂自薦登上了名單。表姐問上司,爲什麼不讓她參與競爭,上司一臉不爽地說“聽說你準備離職要出國留學啊。”

出國求學的事全公司只有那位同事知道,她曾看到表姐在地鐵上背單詞,表姐想着兩年下來二人關係不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對方,沒瞞着。結果,反被同事利用。對同事掏心掏肺、背後卻被捅刀子的故事我們聽的還少麼?

最後,少談私事,也是顧全自己的形象。

如果你身邊有一位喜歡把你當知心大姐姐、總愛拉着你“訴衷腸”、和你講私事八卦的同事,講真,你對這位同事會做出什麼樣的評價?你會覺得她是需要你保護、人畜無害、天然無污染的小天真麼?估計很難吧。你可能會把她歸類爲以下這三類人中的一種:

1. 往好了想,這孩子就是單純、沒城府,可你不免揣測這樣的人業務能力能好麼?

2. 一天心思不在工作上,就會家長裏短講八卦、說隱私。

3. 這麼不拿我當外人,怕不是有什麼“陰謀”吧?

別怪職場人世故/不輕信於人/有“被害妄想症”,職場又不是玩“過家家”,確實沒必要演我們時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當年看《穿Prada的女王》這部電影時,最讓我感觸的不是劇中的華服、安迪的蛻變、時刻氣勢如虹的“女魔頭”米蘭達,而是有一幕,平時氣場兩米八的米蘭達再次面臨離婚,她卸去妝容,穿着睡衣,帶着哭紅的眼圈素顏和安迪確認接下來的工作流程。

原來,工作時時刻保持氣場強大的米蘭達私底下的生活裏也有無助、難過的時候,但職場不相信眼淚,更相信“裝”,無論你是裝模作樣、還是裝腔作勢,大家認準的是你在人前臺上的演技,私下時的真情流露沒幾個人會真的在乎。對多數人而言,職場就是我們各自帶好面具,一邊合作、一邊掠奪。

可如果和同事只談公事也不現實,總有不在工作場所碰面的時候——打卡網紅餐廳碰到時、上班通勤路上偶遇時,還拿出流程來覈對項目進度,也不合時宜。同事之間,什麼樣尺度的私事是安全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在著作《社會心理學》中提到,自我暴露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是最表層,涉及我們的興趣、愛好等;

第二層是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

第三層是人際關係與自我評價,如和父母的關係、親子關係、以及自卑等情緒;

第四層是最深層,主要涉及不會輕易向別人透露的隱私。

這個層次的分類也適用於職場人聊私的尺度。和普通同事聊天時,前兩個層次基本夠用。那個衣服的牌子你覺得很棒、最近意外收穫的好聽的歌單、追了很久的一部劇、某位明星分手又複合你有什麼看法……這些都可以作爲私下裏的談資。

涉及第三層次時,開口前請你謹慎考慮兩個問題:這個話題真的適合向對方詢問或傾訴麼?爲什麼你希望傾訴的對象是TA?至於私密的第四層,比如涉及權限等級的消息、個人私生活、你的野心、財物狀況等這些隱私,大多時候真的是自己憋出“內傷”也比告訴同事的殺傷力要小。

正如復旦大學人氣教師陳果所說,兩個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來源|南都週刊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