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跟一位醫美醫師聊到關於究竟如何為診所打造品牌。

 148194849  

昨天陪母親到醫院接受檢查,聽著診察室的醫生語帶諷刺地數落他所認為次一等級醫院所做的報告,不耐煩地希望快快結束跟我們的討論。 同時,跟診的護士也嘆氣著台灣即將發生的醫生荒。

 

近兩年來,依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驗,深感不再是兒時那位街角的家庭醫師,看診時,可以深刻感受到醫生對一家人健康的關心。

 

健保制度實行後,醫生很難再像上一代一樣是日進斗金的黃金職業,造成學醫者對較少受健保牽制的醫美與牙醫領域趨之若鶩。

 

於是,醫院看板開始充斥在各大捷運站。 每每穿梭台北捷運線時,一群奶油小生的年輕醫師群雙手插胸前跟大家打招呼,讓你不看他們也很難。

 

牙醫診所開始被所有的儀器、牙材廠商Logo布滿。 醫術、品質重要嗎? 似乎只要選對了廠商,病痛就會好了。

 

醫院環境,開始不再是溫馨的醫病關係,取而代之的是東施效顰的所謂五星級飯店式的候、看診空間。

 

就硬體來講,真的這些空間有飯店的設計品質嗎? 倒像是電視節目「幸福空間」的俗不可耐。

 

就軟體而言, 醫院經營著試著要把每位護理人員訓練成飯店公關或空服員的溫良恭儉。 但是操之過急了,就在張著牙,任牙醫師擺佈時,患者臉正上方的醫師斥喝著醫護助理的不敏捷,遞器材的不夠快。

 

看診,本質上向來不是個讓人心情舒緩的事。 但因整個醫療環境經營的商業化,隨著醫生褲頭的H型皮帶扣環的日益加大,屬於醫護人員本應有的最基本「人本」精神,倒是逐漸減少。

 

要談建立醫療品牌,在打造五星級環境之餘,若能更真誠地回歸「人」的關懷。更深刻了解「人」在候診時的不安心情,透過「經驗設計」改善候診、看診感受。 相信不管是醫美、牙醫診所、更甚至傳統其他醫療領域,都可以讓醫療的品牌故事傳遞得更深刻,大家的就診經驗也能更舒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