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袁珂在《山海經校譯》的序中說,《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好像一塊多棱的寶石,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

  《山海經》豐富的信息量和著作風格也給它的性質帶來了諸多爭議。近些年來,諸多學者分別從地理、神話、民俗、信史等多個角度對《山海經》進行了研究。

  有的認爲它是刑法家之書。如《漢書·藝文志》將《山海經》作爲刑法家之首和《國朝》《宮宅地形》《相人》《相寶劍刀》等列在一起。

  有的把它歸爲地理之書。漢代劉秀在其《上表》中指出:“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詳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疏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王堯臣的《崇文總目》、尤袤的《遂初堂書目》等也把《山海經》歸入地理類。

  還有的把《山海經》列爲小說。如《四庫全書總目》“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遠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爲地理書之冠,亦爲未允。覈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此外,還有的認爲《山海經》是巫書、是神話、是信史。

  從古至今學者們對《山海經》的研究熱情絲毫沒有間斷。

  而我們則認爲山海經中描述的不止是中國的上古歷史,而是一個世界上古歷史地圖。

  會飛的魚

  1、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勞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傳說:

  山海經中飛魚這個稱謂對應現實中也叫作飛魚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藉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錶面活動。常成羣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山海經中飛魚可以治療痔瘡,現實中的飛魚可治療婦女難產,將它燒成炭石研成末用溫酒送服一錢,還能治療癲狂症及痔瘡

  2、文鰩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中: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長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傳說:

  文鰩,傳說中的魚名,又名燕鰩魚、飛魚。形狀像鯉魚,長有魚的身體,鳥的翅膀,白頭紅嘴,身上有蒼色斑紋,常在夜間飛翔。叫聲像鸞雞,肉的味道酸中帶甜,據說吃了可以治療癲狂見到它天下豐收,是立毅疊登之兆。

  文鰩也在後世的海洋博物學中屢屢被用作飛魚的指代,或因其名“雅馴”所致,比如左思的《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

  3、蠃[luǒ]魚

  原文:

  《山海經-西山經》中: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於洋水,其中多黃貝;嬴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傳說:

  邽山,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長着魚的身子卻有鳥的翅膀,發出的聲音像鴛鴦鳥鳴叫,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裏就會有水災。

  【註釋】黃貝:據古人說是一種甲蟲,肉如蝌蚪,但有頭也有尾巴。

  4、鯥[lù]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中: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傳說:

  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坡上,長着蛇一樣的尾巴並且有翅膀,而翅膀長在脅骨上,鳴叫的聲音像犛牛,名稱是鯥,冬天蟄伏而夏天覆蘇,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癰腫疾病。

  5、鰼鰼之魚[xí]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中: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山海經·北山經》:“又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嚻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癉。

  傳說: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涿光山,囂水發源於這座山,向西流入黃河,水中有許多鰼鰼魚,形狀像喜鵲,有十隻翅膀,魚鱗均在翅膀前端,這種魚聲音與喜鵲相似,人們可以用它來防火,食用它可以治黃疸病。

  山海經網絡收集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