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從林寨到彭寨,不到 10 公里山路,20 分鐘車程;從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石江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到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龍安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兩輪幫扶路,劉金鵬走了 6 年。

大榕樹下一頭牛。

記者到訪前兩天,劉金鵬的同學剛剛來看過他。坐了劉金鵬開的車,同學批評他:" 山路哎,開這麼快!" 說起這事兒,劉金鵬有點 " 委屈 " 地跟記者解釋:" 其實一點都不快,只不過這路我太熟了,哪裏彎有多大,哪裏路上有坑,清楚得很。"

2013 年,25 歲的劉金鵬作爲深圳市福田區華強北街道辦派出的對口幫扶工作隊隊長來到河源,初出茅廬,看什麼都新鮮,看什麼都簡單。如今,走在 2019 年龍安村的春風裏,31 歲的劉金鵬步履穩健:" 這世界上沒有能輕易辦成的事,但是隻要堅持,就肯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大雁到孔雀,龍安村的 " 特產 " 是大雁

劉金鵬帶記者去參觀村裏的大雁孵化基地。沿着小徑向後山走,一棵大榕樹在路中遮天蔽日,樹下一頭黃牛扭頭看看我們,甩甩尾巴,又自顧自低頭覓食。轉個彎,豁然開朗,眼前半畝池塘、半畝平地,劉金鵬熟練地在門後找到鑰匙,打開大鐵門。我們的到來顯然打擾了大雁午休,數百隻大雁排着隊 " 快閃 ",讓出一條道,有的乾脆跳進池塘躲避。" 不會飛走嗎?" 記者疑惑地問劉金鵬," 大雁是‘噴氣式飛機’,不是‘直升機’," 劉金鵬笑着跟記者解釋:" 它們起飛是需要一條跑道助跑的。" 聊起大雁,劉金鵬如數家珍," 這是鴻雁,對,就是那首歌唱的 …… 這個,頭頂有點黑,是灰雁。那隻,你看,只有它不躲我們,在孵蛋呢 ……"

孵化基地內的大雁。

有了在石江村的第一輪幫扶經驗,一到龍安村,劉金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 每個貧困村都有自己的具體困難,也有自己的相對優勢。" 龍安村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就有孵化禽類的傳統,但是之前村民一直各自爲政,形不成規模。駐村幫扶工作隊將 " 大雁到家 " 作爲產業扶貧的突破口," 現在龍安村 65 戶貧困戶家家都養大雁 "。劉金鵬給記者算了筆賬,每戶貧困戶至少養 50 只大雁,每隻雁苗成本是 60 元,幫扶資金出 50 元,貧困戶個人出 10 元,3 個月雁苗就能長到重 8 斤以上,市價能達到 300 元。村裏的孵化基地統一包銷,大雁下了蛋,雁蛋同樣是市場上的搶手貨。如今,龍安村養殖大雁接近 5000 只,單是這一項產業,每戶貧困戶一個養殖週期就能收入 7000 元!

孔雀舍內孔雀扎堆。

產業普及了還要提升。大雁養殖讓龍安村的幫扶工作大展 " 鴻 " 圖,劉金鵬又琢磨着更 " 炫 " 的," 走,帶你去看孔雀開屏!" 劉金鵬帶着記者來到 " 孔雀舍 ",卷閘門鎖着。劉金鵬掏出電話:" 陳伯,我帶記者來看看孔雀。" 過了 5 分鐘,陳伯從小道繞過來,滿臉笑容,一邊問 " 劉隊,吃飯沒有?",一邊拉開卷閘門。記者闖入,孔雀們驚慌失措,撲着翅膀躲避,空中倒是飄落了幾根翎毛;沒看到孔雀開屏,然而 40 多隻孔雀扎堆的陣仗,已經讓記者開了眼界。劉金鵬告訴記者,養殖孔雀成本高,雖然市場價值遠超大雁,目前仍是小規模試點," 是孔雀總會開屏的。你下次來,我們的孔雀會更多。"

從養雞、養鵝,到養大雁、孔雀,龍安村的禽類養殖形成了高中低品種全覆蓋的產業鏈。而 3 年幫扶下來,工作隊引導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等經濟作物,建設光伏發電、入股產業園區,村集體的收入從原來的每年 3 萬元增加到 2018 年的近 20 萬元,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幫扶前的 3800 元增長到超過 16000 元!

從百萬元到五千元,龍安村最氣派的建築是龍安小學

一字排開的長條形建築頗有氣勢,牆面粉刷潔白,門前小廣場鋪着青磚。一樓是小學教室,二樓是龍安村黨羣服務中心,樓頂鋪設着發電的光伏板,樓下學生正在上課。劉金鵬帶記者參觀圖書室、閱覽區、會議區 …… 陽光從窗外一股腦涌進來,室內明亮整潔。然而,劉金鵬告訴記者:" 這裏曾經是危房。" 投入 52 萬元進行改造後,龍安小學校長葉樹塔形容的 " 全縣最差最不好的一所小學 " 變成了 " 又白又漂亮的校園 "。龍安村的孩子們有了安全安靜的閱讀場所,龍安村的黨員、羣衆也有了學習、活動的一方天地。

龍安小學是龍安村最 " 氣派 " 的建築。

然而,曾經最困擾劉金鵬的,卻是錢花不出去。對於脫貧的發展之路,龍安村村民一度各有想法各不相讓。有一次,村裏修水渠,這對於全村的種植業是大好事,但一戶村民認爲修水渠佔了自家門前的地,攔住施工機械就是不讓動 …… 多項工程接連無法落地,籌集來的幫扶資金一度多達百萬元,卻只能 " 躺 " 在賬面上。劉金鵬說,那一段時間,向來 " 秒睡 " 的他失眠了。

失眠解決不了問題。劉金鵬想來想去," 最根本有效的辦法還是黨建引領!" 通過以 " 三會一課 " 爲載體開展黨員教育,實施 " 點亮龍安 " 工程;組織黨員對接貧困戶,實施 " 扶貧有我 " 工程;在羣衆中開展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規民約討論徵集活動,實施 " 龍安新約 " 工程;龍安村外出務工人員多,通過年輕人習慣使用的微信羣建立起 " 龍安空中黨支部 ",實施 " 龍安鄉愁 " 工程 …… 思想上,幫助羣衆解開疙瘩、放下包袱、找準方向;行動上,劉金鵬反覆走訪貧困戶,協調意見。所有項目落地之前,由村民們公開討論,以全透明的工作方式,一步步打消了村民的顧慮,也讓劉金鵬這個 " 村裏來的年輕人 ",成了貧困戶的 " 知心人 "。

水渠順利修好了,連接各自然村的道路貫通了,村裏的路燈亮起來了,學生們的讀書聲在龍安小學的課堂裏朗朗響起 …… 龍安村 2016 年至 2018 年共計籌集各類幫扶資金 793.77 萬元,資金使用率達到 99.6%。劉金鵬說,目前賬上沒有使用出去的資金只有 5000 元——從上百萬元幫扶資金花不出去,到如今只剩 5000 元,與之對應的,是龍安村已 100% 完成貧困戶預脫貧任務!

從球場到田間,劉金鵬最大的愛好是踢足球

" 我家裏電視前三個頻道全是足球頻道。" 記者請劉金鵬帶去他上一輪幫扶的石江村看看,穿行於山路田間,難得的輕鬆時刻,劉金鵬聊起了足球:" 深圳隊最近的連續逆轉太牛了!" 劉金鵬說,自己從小調皮,就愛踢球," 上中學時乾脆轉到美術班去了,就想着能有時間踢球。" 幫扶 6 年,他踢球只能是回到深圳時的偶爾爲之,記者跟他開玩笑,兩輪幫扶結束,該好好補償一下足球場了。劉金鵬點頭,笑得開心。

劉金鵬說,心裏覺得最虧欠的,還是老婆和孩子。2013 年剛開始從事幫扶工作,大女兒才兩歲,每次從深圳家中返回河源,女兒都抱着劉金鵬的腿哭:" 爸爸不要走。" 如今小兒子也快 4 歲了。劉金鵬說,妻子是青梅竹馬的中學同學,雖然也有抱怨,但還是支持他去幫扶的,可是對一雙兒女更覺愧疚," 再不陪陪他們,說不過去吧?" 劉金鵬像是在問記者,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劉金鵬說,還有一個自己覺得挺 " 虧欠 " 的,是華強北街道。去幫扶前,劉金鵬剛剛入職華強北街道辦執法隊,前後他進行了兩輪幫扶," 我就在隊裏幹了兩個月。這回幫扶結束回深圳,得加油幹!"

劉金鵬是個樸實的山東漢子,他的微信簽名是 "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不斷給自己加滿油,然後全力去衝,是他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發稿前記者聯繫劉金鵬,順手翻翻他的朋友圈,發現劉金鵬週末剛踢完一場球,照片上的劉金鵬渾身汗水,衝着鏡頭比出兩個大拇指,圖片的說明是:" 加強鍛鍊身體,努力爲愛我的人,爲愛我的人努力!" 結尾是連續三個 " 加油 "。

幫扶幹部信息

姓名:劉金鵬

原工作單位:

深圳市福田區華強北街道辦執法隊

現幫扶工作地點和職務:

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龍安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主要成績:

在廣東省新時期扶貧開發 " 雙到 " ( 2013~2015 年 ) 工作中榮獲 " 廣東省新時期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先進個人 " 稱號;獲推薦參評 "2016~2018 年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 "。

工作感言:

用行動響應黨和人民的號召,把青春灑到羣衆最需要的地方。

深圳晚報記者 李劍南 文 / 圖 編輯 劉夢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