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脫離了高級趣味的人來說,當代藝術總讓人摸不着頭腦。甚至讓你懷疑,是不是國產的藝術展不行啊(絕不懷疑自己,錯都是別人的錯——是尊貴人民羣衆的素養!)……

  好比這個:

  費爾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擺盪》,2018,青銅425×400×120 cm。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有品位的鑑賞家會巴拉巴拉說一堆理論。

  但你的內心只有一個強烈的念頭——好想坐上去蕩兩下啊!

  所以,這鞦韆到底幹嘛的?

  ”搖擺不定的鞦韆象徵着當代無處不在的矛盾與人們無處安放的情感。“

  哇哦……

  ”雕像,常出現在街頭,自帶紀念的意義,憧憬着對消亡之命運的抵抗,以青銅鑄就一部歷史。“

  這個雕塑+鞦韆的藝術品,出自西班牙藝術家費爾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之手,叫《搖擺》,而且,這個鞦韆,竟然真的用來給參觀的朋友們蕩的。

  所以,我們也不是完全看不懂嘛!

  特別是這個:

  恩裏克·耶澤克,《圍地》,2018,鋼結構、可回收紙板77×1150×1150 cm。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寫得明明白白:“前進一步,後退兩步;前進兩步,後退一步”。

  怕是個腦經急轉彎?讓你猜猜最後總共走了幾步……

  這幾個中文大字藝術品,出自阿根廷藝術家恩裏克·耶澤克的之手,名叫《圍地》,靈感來自《孫子兵法》。

  一位阿根廷藝術家爲什麼偏愛《孫子兵法》呢?其實他在針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撰寫的《進一步,退兩步》(1904)。

  啊呀,開始高深了,開始觸及到你的無知之域了。繼續說……

  這些漢字爲什麼用紙殼做呢?藝術家被拾荒者啓發了一下,撿紙殼子是他們的謀生手段。

  啊,真是充滿了政治意味的紙殼子!

  看到這兒,你開始有種錯覺——我也能成爲一位人民藝術家……接下來這件展品會搗毀你這種天真的想法:

  克里斯蒂娜·盧卡斯,《順時針》,2016,360個時鐘、直徑20cm/個。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間圓弧形的巨型“鍾屋”。步入這個極簡的空間後,你將看到並置於純白牆面上的360個機械時鐘。

  爲什麼是360個時鐘?因爲這360個時鐘直接間隔1°,圍起來就是360°,也就是一個由360個時鐘組成球體,也就是我們的地球。

  每個時鐘前後相差4分鐘,360個“4分鐘”產生了完整的一天24個小時,恰巧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不得不說,這個創意真的很妙。

  當你站在這間展廳的中心,將聽見所有時鐘齊奏鳴,就像聽見你一天24小時中每一滴時間如雨滴般流逝的聲音。

  這個作品名叫《順時針》出自女藝術家克里斯蒂娜·盧卡斯之手。

  同樣驚豔的還有下面這個:

  阿爾弗雷多·哈爾,《100個阮》,1994,攝影、影像裝置。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現場,2018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看上去好像是個笑容狡黠的小朋友。

  實際上,她是一位難民。

  這個作品的創作者叫阿爾弗雷多·哈爾。哈爾長期堅持研究、實地記錄與跨界創作,探討世界各地發生的屠殺、瘟疫、饑荒等諸多問題,尤其是那些被西方世界所漠視的地方與事件。

  1991年,哈爾在難民中心考察東南亞難民們的生存狀態是發現了這個名叫阮氏翠的少女。

  短暫相處後,哈爾爲她拍攝了肖像照。面對陌生的鏡頭,小女孩顯得緊張而羞澀,所以不太敢展示豐富的表情與姿態。也讓這些照片似乎是一模一樣的。只有你仔細觀察纔會發現細微的情感波動。阿爾弗雷多·哈爾將女孩的四張肖像以不同組合,依次排序成了100張照片。

  這件藝術品的名字叫做《100個阮》。

  所以,其實看過上面簡單分析會發現,如果能創作者藏在藝術品裏的意圖,理解藝術作品很容易。

  可是!一些展覽在入口處的牆上寫着簡介,礙於牆面有限,以及裝逼審美需要,寫得含含糊糊。

  如果沒有接受過系統訓練,我們這些普通人很難發現藝術家隱藏在作品中的”線頭“。

  如果我們捕捉到那個“線頭”,並不會比藝術鑑賞家的品味差到哪兒去,也不需要聽神叨叨的鑑賞家們說一些不明覺厲但毫無意義的話。

  如何找到“線頭”?大多數大型展覽都會配套做一個藝術畫冊。千萬不要把這些冊子當成超市打折信息宣傳頁,它們可是正兒八經拿到書號、出版的書。

  而且這些畫冊往往出自藝術家之手,精心編輯,而且不以盈利爲目的,宣傳展覽爲主,所以更捨得砸錢在書籍工藝上,買到就是賺到了一場永不消失的紙上展覽。

  我們今天羅列的這些當代藝術(你該不會以爲我從網上瞎扒來的圖片吧……)也有一本配套的書——展覽畫冊+展覽相關的哲學導讀。

  第12屆上海雙年展畫冊《禹步》

  四百張高清圖片,生動還原展覽現場

  五萬字策展專文,抽絲剝繭展覽構想

  (文末留言,免費獲得“禹步”炫酷衍生品)

  這本書和作品來自剛剛落幕的上海雙年展。

  上海雙年展始創於1996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是亞洲最重要的雙年展之一。也成爲中國老百姓和世界前沿藝術對話的窗口。

  書裏不僅對詳細解釋了每件作品及創作者,還解釋了鞦韆爲什麼出現在入口處?《100個阮》爲什麼藏在樓上?

  今年,第12屆上海雙年展以“禹步”(Proregress)爲主題。“禹步”,源於中國古代神話的神祕步伐。

  主策展人梅迪納說:之所以選擇'禹步’,這一相傳爲夏禹所創的神祕步法作爲雙年展的中文標題。想表達藝術作品雖然總在傳達種種焦慮,但它們同樣充盈着生生不息的渴望與進步的觀念。

  我想,“禹步”這個來自古老中國的神祕步伐代表着我們當下每個人的遲疑、焦慮,是我們走在人生每個十字路口時的迷茫,是我們在獲得巨大成功狂喜之後的恐懼,是遇見不公時的自我懷疑與憤怒。是每個人漫長一生出現過無數次,卻始終無解的難題。而藝術像是那些時刻的神,安撫我們的不安。

  如果神可以憐憫衆生,藝術爲什麼要挑選觀衆?普通人不配欣賞藝術真是很扯蛋的理論。

  所以,不是你不行、看不懂藝術展,不給觀衆解釋藝術作品背景,把觀衆和創作者割裂開,強行逼迫觀衆理解作品,纔是對藝術的侮辱和破壞。

  1、書籍裝幀的“參考書”

  《禹步》這本畫冊由自荷蘭的設計工作室託尼克(thonik)設計,採用雙專色、封面印後UV。

  因爲是藝術家親自操刀,裱精裝等工藝和裝幀設計都比普通編輯嚴酷了不少。對於很多出版業的編輯來說,這種“外行人”設計的書,很值得借鑑參考。

  畫冊包含近400張的海量現場照片,還要配上多種角度的作品解讀,如何豐富全面地呈現了所有參展藝術家的精彩?內文如何排版?

  因爲畫冊多達432頁,但爲了方便來到現場的觀衆購買,特選用輕質紙,總重僅1.5千克。

  全書中英雙語,面向國內外廣大讀者。畫冊特附藝術家名錄,方便讀者查詢書內對應頁碼,集中瞭解某一位或幾位藝術家。

  2、設計之內還有設計

  很多人覺得空間設計與我無關。你是否想過,我們活在世界這個大容器裏,浪費一生在操心住宅面積、房間格局與裝潢、住所與辦公室的距離、工位的舒適度、牀的大小,社會熱衷議論階級分層,新聞總在討論地緣政治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空間問題。

  人沒有空間,什麼都不是。但我們中鮮有人理解空間,我們活得憋屈難受,因爲不懂空間,也不懂如何與空間和解、與活着和解。

  在很多展覽畫冊都會着重介紹對策展人的空間設計考量,請不要覺得它離我們很遠。

  在《禹步》中,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Cuauhtémoc Medina)以專文回溯了展覽最初構想的成型,尤其是博物館的一樓大廳和二樓平臺如何被處理成“廣場”“街道”等公共空間。

  上海雙年展由四位策展人合作完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音態度、研究線索。這四條線如何鋪陳勾連爲一座龐大的敘事迷宮?

  四位策展人在書中詳細介紹了,他們對於整個展覽的空間與動線設計的考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