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號,是日本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也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日子。然而一直以來,對於侵華戰爭,日本政界以及很多民眾都有不同的態度。在他們看來,日本發動戰爭是被迫的選擇,最後也沒有投降,只是主動選擇了終止戰爭。

依舊繼續參拜靖國社社的人們政界人物

之所以不少日本民眾有這樣的觀念,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在二戰之後,沒有從根源上反省戰爭罪行,固然和戰後對日本的制裁和審判力度不夠有關,但是一切的起點都源於73年前的那份《終戰詔書》。

日本投降的《終戰詔書》

先來看看日本天皇的所謂終戰詔書:

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國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於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之主權,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戰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實難逆料;如仍繼續作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乎!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臟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今後帝國所受之苦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若夫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志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從這份詔書可以看出,日本最高領導層直到戰爭即將失敗之際,仍然不願承認失敗,滿口胡言亂語,完全在無恥狡辯,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戰爭的態度是:

首先,日本帝國主義只是向英美政府宣布終止戰爭(投降),言下之意就是並沒有侵略中國,所以不存在投降的說法。而之所以向英美宣戰,是希望維護日本在東亞的安定,把英美驅趕出東亞,並不是為了搶佔他們的殖民地或者勢力範圍,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大東亞共榮圈,因此侵佔了周邊國家的領土,屠殺了鄰國的百姓也並非帝國的本意。

日本帝國主義和主要的傀儡政府領導人

其次,經過了4年的戰爭(1941—1945),儘管日本上下一心,但是因為運氣不好,所以始終不能改變局勢。加上美國使用了殘酷的原子彈,濫殺無辜,為了保全百姓的生命,決定終止戰爭。對為帝國戰死的人們也表示哀悼,對和自己並肩作戰的各種傀儡政權,漢奸政權表示遺憾,給不了你們皇道樂土的太平日子了,自求多福。

最後,號召全體國民,以及日本的傀儡們,在終止戰爭之後要繼續努力,為日本發展和世界的和平繼續努力。

日本帝國主義的夢想——大東亞共榮圈

看完這份詔書,如果沒學過歷史的人,或者學了假歷史的人,估計真的要被日本天皇感動了,直到投降的最後一刻,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責任和無理狡辯,把自己從一場肆意屠殺、血腥掠奪的侵略戰爭,美化成解放東亞(東南亞)國家,幫助鄰國建立「皇道樂土」的解放戰爭。

「皇道樂土」上的各國兒童們

日本人之所以拒絕承認投降,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高傲的日本是在美國的原子彈的威脅下被迫投降的,雖然心裡很清楚除了無條件投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但是嘴上還是很強硬。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戰場當時確實還沒有到投降的地步,如果不是美、蘇的幫助,抗日戰爭確實不知道要打到哪一年才能結束。

客觀上講,八年抗戰,國、共兩黨雖然堅持抗戰,拖住了日本大量的有生力量,給太平洋戰爭上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最好的條件。但是受困於國力上的差距,中國戰區雖然也打了不少漂亮的戰役,但是自始至終沒有對給日本造成致命的打擊。

正因為如此,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的中途島戰役是轉折點,歐洲戰場上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是轉折點,北非戰場上的阿拉曼戰役是轉折點。若問中國戰場的轉折點是哪一場戰役,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認知。是武漢會戰嗎?它只是宣告了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是百團大戰嗎?它只是鼓勵了國內的抗戰熱情。是長沙會戰嗎?它雖然基本上取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扭轉雙方的攻守形勢。直到1944年,其他戰場都在反攻時,正面戰場還在不斷的潰敗。

豫湘桂會戰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上已經是大勢已去,為了打通到東南亞的交通線,繼續獲得戰爭資源,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會戰。已是強弩之末的日本面對著已經得到大量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依舊勢如破竹,國軍損兵50-60餘萬,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

豫湘桂戰役恐怕是中國抗戰以後正面戰場的最大恥辱之一了,失敗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全世界都在反攻了,我們還在潰敗。戰後連蔣介石政府都不得不承認,國民黨軍隊中的腐敗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

雅爾塔會議

這場大潰敗不僅嚴重傷害了自身的國民士氣,也嚴重損害了重慶政府的國際形象。因為國民政府的無能,遲遲不能從根本上發起對日的反攻,美、英不得不把目光轉向蘇聯,希望蘇聯能出兵協助對日作戰,在雅爾塔會議中,為了爭取蘇聯的對日作戰,美、蘇、英三國甚至在沒有中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直接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至於日本,就更不會把中國當一回事,指望它投降,想都別想。

中國戰場反攻

中國戰場可以說是二戰所有戰場中最後一個展開反攻的戰區,直到1945年8月,日本即將投降之前,日本還佔領著大量的中國國土,沒有半點要投降的意思。若不是蘇聯與美國對日本的致命一擊,確實不知道中國的抗日戰爭還要打多久才能結束。

廣島核爆後的廢墟

在廣島核爆之後,日本政府依舊抱有僥倖心理,認為美國只有一顆原子彈,短時間內不會有下一次核爆了,所以對內封鎖消息,管控輿論,對外則依舊拒絕投降。

蘇聯出兵東北

面對著負隅頑抗的日本,美國很快給予第二次「高潮」,長崎核爆炸。與此同時,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的相關協定,於8月8日,出兵東北,對日宣戰。

蘇軍在東北

70萬關東軍在150萬蘇聯紅軍的三面包圍打擊下,瞬間土崩瓦解,多數被俘虜。本來還希望遷都中國東北,一億國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日本,幻想著在蘇聯的調停下與英、美講和,而蘇聯紅軍的到來,讓日本最後的希望破滅,宣布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

日本向盟軍投降

中國戰場受降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心裡並不服氣,拒不承認戰敗給中國。二戰後的東京審判中,出於私心,美國最終沒有起訴天皇,也庇護了不少戰犯。而隨著朝鮮戰爭和美、蘇爭霸的開始,美國迅速改變了對日本的態度,扶持日本,本來就沒有徹底清除法西斯餘孽的日本又一次出現了右翼勢力。

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政要
等待官員參拜的日本民眾

直到現在,日本的大量政客依舊繼續參拜供奉甲級戰犯亡靈的靖國神社,國家的一號人物以及代表民意的議員們尚且如此,還幻想著日本的普通民眾能深刻的反省戰爭罪行,這恐怕是最可笑的自欺欺人吧。日本對於戰爭的態度,也決定了日本不可能從根本上被東亞鄰國所接受,也不可能像德國那樣,徹底融入世界的大舞台。

歷史已經過去,戰爭從來不會給任何國家的民眾帶來安寧與幸福,和平與發展是任何時代都最需要的主旋律。而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興衰都告誡著人們,對內可以給老百姓幸福的生活,對外可以促進地區及世界的發展,才是一個真正的強國,任何通過戰爭來維持的帝國最終都會走向衰落與滅亡。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