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年前,北京電子公司(Beijing Electron)幾近破產邊緣,然而在幾十年後,在數十億政府資金的推動下,它被重新命名爲京東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BOE TechnologyGroup),與蘋果公司做起了生意,並着眼於成爲下一代屏幕的最大供應商。

  京東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位於北京的總部

  25年前,北京電子公司(Beijing Electron)幾近破產邊緣,然而在幾十年後,在數十億政府資金的推動下,它被重新命名爲京東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BOE TechnologyGroup),與蘋果公司做起了生意,並着眼於成爲下一代屏幕的最大供應商。

  這是會計師王東昇(現京東方創始人兼董事長)的巨大勝利,他曾在臨危受命的情況下接手境況不佳的真空管廠,然後向員工募集救助資金,一度涉足生產漱口水以維持生計。但他最終從政府獲得了資金支持,打造了中國最大的平板顯示器生產商,並設計了京東方邁向屏幕製造巔峯的策略。

  可摺疊屏

  京東方掌握的可彎曲屏幕將爲一代可塑智能手機打下基礎,從三星的可摺疊手機Samsung Fold到未來的iPhone,或許都要依賴於此。

  如今,京東方已成爲中國令人矚目的技術雄心的象徵。在中國西部以香料和熊貓聞名的西部城市——成都的郊區,在價值70億美元的工廠漫步時,你看不到任何跡象顯示,它曾經觸及死亡邊緣,而且是兩次。

  這家工廠佔地面積相當於16個足球場,它製造昂貴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屏幕,蘋果和華爲都熱衷於將其融入到各自暢銷設備中。

  到今年年底,京東方將成爲全球第二大手機OLED屏幕供應商,僅次於三星電子。

  負責市場營銷的京東方高級副總裁張宇透露,該公司每月可生產約6.4萬塊面板,這足夠支持每月生產600萬部可摺疊手機。

  除此之外,京東方還關注可穿戴設備、汽車儀表板、家電以及電視等領域的客戶。

  正如許多分析人士預計的那樣,iPhone也將進入價值390億美元智能手機屏幕市場的少數梯隊。

  張宇表示:“可摺疊屏幕是一種革命性力量,它推動了下一次重大變革。我們對OLED屏幕業務有全面的計劃,移動設備屏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成都的工廠裏,機器人手臂翻轉着像籃球籃板一樣大的玻璃板,就像是翻轉紙張那樣。

  在增加電子層之前,首先要在透明的無塵真空立方體內密封的玻璃基板上形成0.03毫米的薄膜。

  隨後,高功率的激光會剝離最初的膜,以揭示成品。這是一首精準的交響樂,在長達數秒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人類之手能與之接近。

  創始人王東昇

  儘管被認爲是京東方復興的功臣,但王東昇始終保持着低調的媒體形象。他拒絕就此接受採訪。

  王東昇在2018年11月份的公司合夥人大會上表示:“尊重技術和堅持創新是京東方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LCD領域擴大規模之後,京東方現在專門從事OLED屏幕研發,因爲它的色彩更豐富,功耗更少,而且更薄。OLED屏幕可以彎曲、扭曲或捲曲成任何形狀,而不會破壞這款充滿活力的聘僱,並已被蘋果用於其頂級iPhone上,華爲也在其售價2600美元的可摺疊手機中使用它。

  京東方賺到了?OLED屏幕價格是LCD屏幕的五倍,擡高了消費者需要支付的價格標籤,並阻礙了發貨。但京東方正押注於柔性屏手機的未來,相信其最終將會流行起來,增加銷量,並降低成本。

  京東方位於成都的工廠於2017年投產,是該公司首個主要OLED屏幕生產基地,目前每月生產約3.2萬塊OLED面板,佔設計產能的近70%。

  京東方正在綿陽附近建造另一座工廠,可以生產同樣多的產品。

  但隨着這些工廠滿足其對OLED的預期需求的一半,京東方正計劃在鄰近的重慶和福州複製生產模式,目標是最早在2020年實現大規模生產。

  這些項目將耗資140億美元。此外,京東方還開始在合肥試生產更大的面板(約10平方米),用於電視機等更大的設備。該項目最終可能會與LG顯示器公司(LG Display)展開競爭。

  正是這種擴張使中國躋身於世界領先的顯示器製造商之列。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以京東方和總部位於深圳的天馬微電子公司爲首的中國供應商,佔全球柔性OLED面板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左右,2020年後有望趕上它們的韓國競爭對手。

  但對於一家2018年營收960億元、市值約200億美元的公司來說,這也帶來了太多生產進入市場的可能性,增加了風險。

  IHS Markit高級首席分析師傑瑞·康(Jerry Kang)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以Samsung Display爲首的中小型OLED市場,已經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由於價格太高,需求還不夠多。”

  去年,京東方超越LG顯示器公司,成爲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製造商。京東方現在的目標是複製OLED屏幕的做法,三星是iPhone屏幕的唯一供應商。

  TrendForce研究總監博伊斯·範(Boyce Fan)說:“人們可能會開始發現,京東方現在能夠影響整個顯示器行業的發展方向。儘管中國供應商無法挑戰韓國在OLED領域的主導地位,但中國手機品牌將非常樂意選擇國產屏幕。”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鼎盛時期,北京電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元件製造商,使用蘇聯時代技術大量生產真空管。1979年引入大量優秀的外國技術。張宇記得,1988年招收的90%畢業生最後都因爲薪水太低而離開。留下來的工程師的工資甚至低於附近一家酒店的清潔工,當年輕工人辭職後,大齡和非熟練工人被甩在後面。

  時任會計經理的王東昇本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但這位61歲的創業者臨危受命,並決定再試一次。1992年,他啓動了改革,要求管理層和工人籌集資金以避免破產。

  張宇回憶稱,爲了維持工廠的運轉,大約有2600名員工幫助籌集了650萬元(合100萬美元)的資金,有些人甚至掏出了五年的工資。

  然而,這依然不足以支付貸款利息,當電子管需求崩潰時,公司也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核心業務。

  張宇稱:“我們嘗試了無數項業務,比如漱口水,甚至開辦職業介紹所來賺錢,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1993年4月,北京電子公司更名爲京東方,王東昇將其引向彩電領域,生產陰極射線管,然後在21世紀初開始涉足平板產品。Trendforce的研究總監博伊斯表示:“有許多因素推動了京東方的顯著增長。我認爲,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京東方自身擊退激烈競爭的努力是兩個關鍵原因。”

  大約在那個時候,京東方面臨着另一個生死攸關的決定,即押注於什麼樣的顯示器。經過內部辯論,該公司將目光瞄準柔性OLED。許多人指出,這將是讓其保持差異性的關鍵。張宇稱:“這是個非常艱難的決定,每個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而且這是有風險的:如果京東方不能在三年內將OLED商業化,公司可能會在自身債務的重壓下崩潰。”

  京東方於2011年啓動了一條小型測試線,2013年推出了第一臺樣機。在此之後,京東方連續數年在國內頂尖大學中招募頂尖人才,他們在北京的實驗室裏長時間地工作,爲了尋求突破,進行了數百次實驗。

  如今,局勢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危險。京東方總部位於北京某個工業園區的廣闊角落,與梅賽德斯和通用電氣等知名企業相鄰,在那裏展示完全透明的屏幕和通過噴墨打印製造的65英寸顯示屏。

  張宇說:“對我們的海外競爭對手來說,這似乎是個奇蹟。但對我們自己來說,這是十多年艱苦努力的結果。” (騰訊科技審校/金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