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過境遷,人們開始冷靜思考AI除了造“機器人”以外,到底還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有了VR這種令人失望的經歷之後,人們變得更加的謹慎起來。

  作者:佩韋

  近日,有香港媒體爆出,曠視科技計劃4月底至5月初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集資規模暫定爲5億至10億美元(約39億港元至78億港元),並且正在考慮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

  GPLP犀牛財經向曠視科技求證,截止發稿公司尚未給出明確的回覆。

  2018年,香港市場爲了吸引互聯網企業上市,修改了維持多年的“同股同權”制度。僅半年間,便引來了世界範圍內不少企業的目光,小米和美團點評也爲此成爲了港股市場上同股不同權的前一、二家企業。

  如今,不止是港股,大陸新上線的科創板也釋放了制度紅利以吸引互聯網公司。1月15日,在“陸家嘴資本夜話”論壇上,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施東輝明言:“VIE架構和紅籌股都可以在科創板上市”。這一言論讓即將上市的曠視科技又多了一個備選。

  近20年來,A股市場因爲監管制度嚴格讓很多互聯網企業望而卻步。錯過了互聯網時代,對A股本身而言是一種遺憾,有衆多國內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像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紛紛奔赴美股上市。在美股市場上,除了相對寬鬆的上市條件,“同股不同權”制度也是吸引它們的一大動力。

  “同股不同權”的吸引力

  從字面上來講,所謂“同股不同權”,是指同樣的股票,卻擁有不一樣的表決權,又稱雙重股權結構、AB股結構。常見於互聯網科技企業、創業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形式可以讓創始人在持股較少的情況下繼續控制公司。

  事實上,從世界範圍來看,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同股同權的,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實行同股不同權。

  這些國家的同股不同權,主要採取A/B股的雙層股權架構,其中A類股面向外部投資者發行,每股對應1票投票權或無投票權,而B類股通常是創始人、管理層等持有,每股對應N票的投票權。在美股中,谷歌、臉書、阿里巴巴、京東等,採取的都是同股不同權的架構。

  以京東爲例,根據2017年5月京東提交給SEC的文件,京東前三大股東分別是騰訊(18.1%)、劉強東(15.8%)、沃爾瑪(10.1%)。

  在同股不同權制度下,騰訊持有的A類股,雖然有18.1%的股份,卻僅有4%的投票權;而劉強東持有的大部分是B類股,儘管只有15.8%的股份,卻擁有超過80%的投票權。

  這個規定合不合理呢?

  其實制定同股不同權的規則詳細又複雜,通常在設計同股不同權規則時,都有相應的平衡機制,以保證其他股東的利益。比如B類股不能上市流通,轉讓B類股時自動成爲A類股。而且美國甚至還有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如果管理層做了有損股東利益的事,股民可以提出集體訴訟。

  這對成長型公司的意義可想而知,創始團隊手中的股份爲了融資被稀釋後,又能保有較強的控制決策權。

  開始進入商業化落地

  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10月,此前以人臉識別爲外界所熟知。企查查顯示,目前公司董事長印奇以51.37%的持股比例爲第一大股東,螞蟻金服全資持有的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有25%的股份,爲第二大股東。此外,聯想控股全資持有的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曠視聯合創始人楊沐、唐文斌均持有曠視科技7.5%的股份。

  曠視科技作爲一家成長型的初創公司,對於該公司的發展業內褒貶不一,GPLP犀牛財經也難以評說。但是,從曠視科技的官網介紹來看,目前主攻的業務除了發家業務Face++外,還包括了Face ID、AI等,且最具關注度的AI業務也已經向下滲透到了AI+IOT中。

  在阿爾法狗大戰柯潔之後,把大家的目光都拉到了AI上面。阿爾法狗的確在當時給大家帶來了驚豔的表現,但是,時過境遷,人們開始冷靜思考AI除了造“機器人”以外,到底還能給人類帶來什麼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有了VR這種令人失望的經歷之後,人們變得更加的謹慎起來。

  三年前,2016年,VR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走在大街上,貼滿了關於VR的各類廣告。但是,雷聲大雨點小。VR發展至今,也只是爲身在遠方的人提供一個視野,僅此而已。因此,有不少人質疑AI是不是也像VR一樣,只是一張看似美好的“畫餅”?

  但是,從今天來看,AI帶給我們的收穫遠不止於此。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國大陸做AI的企業當中,曠視不僅是一家技術型公司,更是一家做商業佈局公司。衆所周知,再高端的科技手段如果不能實現商業化落地、不能給客戶帶來價值,便沒有意義。

  曠視科技官網顯示,“Face++”曾是曠視的第一代產品。隨後,將業務拓展到了深度學習領域和AI技術領域。其商業化佈局對於AI技術下沉到產業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015年之後,人工智能的創業熱潮來臨,曠視也藉機找到了它的商業化路徑。從與螞蟻金服合作刷臉支付,到爲美圖提供人臉檢測成爲長期合作伙伴,再到最近兩年主推城市管理等,曠視逐漸找到一條機器視覺的落地之路。

  人臉識別目前是曠視科技的最大營收來源。曠視科技總裁付英波此前曾在公開發言中提到,公司2017財年已經實現收支平衡,其中安防的收入佔比約40%。

  不僅如此,在過去幾年中,曠視僅是基於自主研發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曠視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和解決方案,將產品觸角伸向金融、手機、安防、物流、零售等領域。根據曠視官網信息顯示,其服務的客戶包含了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華爲、聯想等行業級頭部企業,同時服務於稅務總局、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華潤集團等部門和國企集團。

  AI模式資本市場是否買單

  可以說,曠視的商業化進程已見成效,但是開疆擴土必然需要資本支持。

  GPLP犀牛財經注意到,曠視科技的公開融資記錄目前仍停留在2017年11月。當時曠視科技獲得了由螞蟻金服、富士康等方參與的4.6億美元融資,刷新了當時AI公司的融資紀錄。

  近幾年,媒體多次盛傳曠視上市時間表,雖然一再澄清,但這樣的消息屢見不鮮。因爲所有人都知道,曠視科技在經歷了多輪融資和產品的不斷迭代後,何時上岸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市場對於尚未大規模商業運營的AI以何種價格買單還是尚有分歧。對於曠視科技來說,只有在證明了能夠實現規模化收入纔會真正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