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作家獲得國外獎項,是中國科幻小說更多走向世界的一個標誌”。劉慈欣的評語出現在《孤獨深處》的封底,而這本書首次收錄了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摺疊》。

  知名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

  本週六,第17屆上海文學節將在外灘5號的米氏西餐廳迎來郝景芳和Austin Woerner的對話活動。

  早在2016年,憑藉《北京摺疊》斬獲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郝景芳成爲繼劉慈欣之後第二位獲獎的中國作家。時隔近三年,雖然郝景芳具有經濟學者、童行學院聯合創始人、公益人等多重身份,但她身上最繞不開的還是“雨果獎”和科幻作家的標籤。

  雨果獎得名於“科幻雜誌之父”雨果·根斯巴克,由世界科幻小說協會舉辦,自1953年起每年頒發。從大四開始寫作科幻小說到獲得這一“科幻以及奇幻作品界的最高榮譽”,郝景芳走過了整整10年。

  而《北京摺疊》的創作則主要來源於其在北京14年的生活經驗, “在北京看到很多種不同類型的人羣,我當時作爲經濟學博士的身份也接觸到許多不同的人羣,就是覺得身處同一個城市,人羣之間沒有交集,人羣之間不大瞭解對方,甚至都不知道城市裏還有這樣一羣人是這樣生活的,而他們想的問題、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樣。”在接受福布斯中國採訪時,郝景芳坦言,《北京摺疊》的創作正是想寫出這種“相隔絕的世界”的感覺。

  《北京摺疊》講述了位於第三空間的老刀爲了給女兒積攢幼兒園學費,冒險穿梭於三層空間之間賺錢的一次經歷。郝景芳將現實中無形的階級壁壘化成三層等級森嚴的摺疊空間,科幻的外殼之下,實則反映了通貨膨脹、階級固化、貧富差距等現實問題。

  郝景芳的科幻作品,在《孤獨深處》一書中收錄了獲獎作品《北京摺疊》。書籍封面圖片來源:噹噹網

  對於科幻作品中所呈現的現實主義,她認爲大部分科幻小說正是在科技的背景下反應現實社會的一些歷史規律、人心和人性。也正如她曾說的“用一個遙遠的抽象世界作爲映照,反而能將現實世界的某些特徵照亮。” 科幻世界作爲現實的鏡像,讀者在凝視這一科幻世界的同時,其實正是在凝視現實。

  對於影視化的國產科幻作品來說,2019年意義非凡,《流浪地球》的成功無疑增強了資本對於國產科幻題材電影市場的信心。不久前,郝景芳在“三聲·新青年沙龍”上表示:科幻的設定和觸動人心的內核是科幻作品成功的關鍵,這也使得她在《流浪地球》點映時便對這部電影的票房十分樂觀,因爲在她看來,《流浪地球》在科幻的設定下內含着國人熟悉的,並且一脈相承的故土情懷和愚公移山的母題,而這一情懷和母題無疑會打動中國觀衆的心。

  談及國產科幻電影的未來市場,郝景芳認爲中國科幻電影從拍攝技術到團隊合作的流程都越來越成熟,《流浪地球》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們的經驗不僅會幫助到其他電影,也會激勵其他團隊付出努力。她認爲雖然這並不意味着這一類型的電影都能取得和《流浪地球》同樣大熱的票房成績,但卻能使得國產科幻電影數量和豐富性增加,“會迎來一個好的時代。”

  資料顯示,《北京摺疊》的電影版《摺疊城市》已於2018年立項備案,由萬達影視投資出品。目前已經籌備了四年,有報道稱這部電影將於2020年和觀衆見面。

  - END -

相关文章